香菇的生产和使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制定菌种生产计划:菌种生产计划包括菌种生产进度、生产数量和质量检验。

(1)香菇大规模栽培安排在生产日程中,菌种量大,需要的菌种要在生产桶(袋)前培养,菌龄60 ~ 90天。菌龄过短或过长,接种后定植存活率较慢,不利于提高菌管(袋)产量。特别是越夏菌株存活率低,容易感染杂菌,要淘汰。菌种生产的具体日期要根据气瓶的生产进度来确定。(2)菌种用量菌种用量主要由栽培规模和接种密度决定,按每袋4-6孔计,每公斤可接种70-80袋菌种。菇农应根据栽培计划提前向信誉好的菌种厂订购菌种,并提出主要品种名称、菌种数量和质量要求。暂时不宜到处买,否则容易失败。

菌种的生产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可参照以下方法进行蘑菇菌种生产。从事食用菌品种选育和菌种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的,应当符合《食用菌管理办法》和《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NY/T 528)的要求。香菇菌种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请参考相关资料,本书不做详细介绍。

香菇菌种生产和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组织分离获得纯菌丝体培养物①选择种菇。作为组织分离或孢子分离的种菇,需从抗逆性强的高产群体中选择出菇早、菇形圆、柄短、肉厚、大小适中、无病虫害、5-6分钟内成熟(菇内膜部分破裂)的种菇作为种菇。由于第一、二批蘑菇更能体现早熟,此时菇棒营养丰富,生产出的蘑菇健壮,利用其进行孢子分离或组织分离,很容易获得具有该品种(菌株)特征的纯菌丝体培养物(菌株)。因此,建议从第一批和第二批蘑菇中选择种子蘑菇。这一原理适用于多种食用菌,如香菇、蘑菇、草菇、平菇、白灵菇、杏鲍菇、平菇、金针菇等。②组织分离。按上述标准挑选种菇,采收后装入无菌纸袋(塑料袋不允许)。在无菌条件下,首先用酒精棉球对蘑菇表面进行消毒,然后握住菌柄将蘑菇撕成两半。取手术刀进行火焰灭菌冷却后,在菇盖与菇柄交界处挑取一小块菇肉(米粒大小),移植到PDA的斜坡上(事先准备好,灭菌备用),即可转入培养观察阶段。③文化观察。在25℃条件下,3 ~ 5天后,可见白色蓬松的菌丝在组织分离物表面生长,并在培养基上呈星形生长。培养期间,每隔1 ~ 2天要检查1次,随时排除霉菌或细菌污染的培养物。经过10 ~ 15天的培养,经过1次试管培养,可获得香菇母种。进行了栽培试验,确认其能正常出菇后,方可用于菌种生产和栽培。笔者发现,很多菌种生产者和个体菇农自己分离香菇菌种,根本不进行栽培试验,直接用香菇的组织分离物进行栽培。生产实践表明,这是非常危险的,损失往往是意想不到的。(2)菌种生产和利用食用菌生产菌种之间有严格的技术路线,只能循序渐进。香菇菌种生产中,通过子实体组织分离、孢子分离或菇木底物菌丝体分离获得的纯菌丝体培养物及其转移菌株通常称为母种,也称为一级菌种。由母种移植扩大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称为原种(有时称为母种),也称为二级种。原种主要用于生产栽培种,也可直接用作栽培种。由原始种子移植和扩大的菌丝体纯培养物称为栽培种子,或生产种子,也称为三级种子。栽培种直接用于栽培。

菌种质量的检验:蘑菇菌种质量的检验可参照国家标准GB 19170-2003。按以下步骤检查原种和栽培种菌种的质量:(1)查看制种记录,看是否名副其实,以免骄躁。(2)计算菌株的产量。只有污染率低的菌株才能作为繁殖和播种的菌株。制作菌种时经常出现污染杂菌的现象。培养期间,原种杂质污染率≤5%,或栽培种杂质污染率≤10%属正常,可按计划使用去杂质菌株。如果原种的污染率> 10%,栽培种的污染率> 20%,说明污染率过高。虽然仔细检查后在剩余的菌株中没有发现杂菌,但很难确定它们确实是不含杂菌的纯培养物(菌株)。生产实践表明,当原种污染率过高时,剩余的无杂菌菌株应改种使用,可直接作为栽培种用于生产。

如果原种污染率超过15%,栽培种污染率超过25%,则不适合作为菌种生产,可直接用于栽培蘑菇或耳;或者全部丢弃,灭菌后取出培养料进行食用菌替代栽培。(3)考察菌株的培养时间。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该菌株可在培养约25天后被完全食用。如果培养时间过长,超过45天饲料还没有完全吃完,说明菌种已经老化,不适合生产。(4)再生试验为了避免购买或使用衰弱、退化或老化的菌种,在购买或使用前应进行再生试验,以检查菌种是否健壮。具体方法如下:在菌种中间取一片黄豆或蚕豆大小的菌种,移植到培养皿中,先在培养皿中铺一张滤纸或几层卫生纸,加少许凉开水湿润纸张,室温(25℃)培养3 ~ 5天。如果菌种块发芽正常,菌丝生长旺盛整齐,说明该菌种健壮,质量好。如果培养5 ~ 7天仍无变化,说明该菌株生长弱,再生能力差,不宜利用。

在培养或储运过程中,不得使用容器破损或被老鼠和害虫光顾过的菌种。(5)检查菌株的成熟度。在生产中,可以通过培养成熟菌种来提高接种成活率。判断菌种是否成熟或老化,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观察分析:

①观察菌种是否呈块状。无论是锯末还是木头,菌丝一部分进入培养基,一部分伸到空气中,称为气生菌丝。健康菌株的气生菌丝很旺盛,拉伸到一定程度时,相互连接,把培养基包裹成块,变成相当坚韧的块,这是好菌株的标志。

②观察菌种表面是否正常。香菇培养时间过长后,表皮逐渐变厚变褐,类似于菇盖表面的颜色。当这种颜色出现在菌种表面时,说明菌种已经老化。老化菌株再生能力弱,容易感染杂菌。如果发现杂菌污染,会及时消除。木块菌的老化现象是由于菌丝体对木材的过度腐败,软木组织被软化,从而容易被压碎。与未成熟菌株一样,这类老化菌株接种后菌丝不易伸入木材内,定殖成活率低,不适合利用。

③观察培养基变色是否均匀。香菇是一种白腐木腐真菌,菌丝体利用后木材腐烂成淡黄色白色。培养基变色是否均匀可用于判断菌株是否成熟。检查木屑菌种时,可以随机取出几个瓶子,从每个瓶子的中间取出一片,观察木屑变色是否均匀,变色程度,菌丝是否只蔓延到外层,是否有局部无菌斑,然后通过样品判断整批菌种的成熟度。如果不成熟,就要继续培养。通过以上鉴定,合格的菌株标记使用。如果近期不接种,一定要将菌种转移到冷库或存放在其他干净、阴凉(15℃以下)、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与农药、化肥等堆放,以免影响菌丝活力。

菌种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1)食用菌菌种不宜多次转移。食用菌菌株是纯菌丝体培养物。生产中,母种不能直接用于播种,必须将母种扩大培养成原种、栽培种或液体菌种,才能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从科研机构购买的母种大多经过2 ~ 3次转种,在基层菌种厂转管1次比较安全。如果菌种厂换管太多,往往会出现菌丝生长缓慢的现象,或者出菇延迟或少,或者出菇小质量差,甚至出现收菇不出的现象。以上都称为应变退化现象。因此,不宜多次换管。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重复的试管转移会导致应变退化。如果追究原因,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一致的观点是高温突变和病毒寄生导致毒株退化。当然,反复转管并不是菌株降解的唯一原因,生产中双核菌丝的去核或孢子萌发的双核菌丝与单核菌丝杂交,产生所谓的布勒现象,也是菌株降解的原因之一。(2)优良菌种的标准各种食用菌菌种都有专门的、相同的质量标准。这些相同的质量标准主要是纯粹和强大。

①一是菌株遗传种质优良。生产实践证明,利用它可以达到优质高效的培养目标。这类菌株就是遗传种质优良的香菇菌株,也就是所谓的主栽品种。

②第二种是纯菌株。除银耳种外,其他栽培的食用菌均为菌丝体纯培养物,不允许使用杂菌或纯培养物以外的其他菌种。例如,蘑菇菌株856只能是菌株856的菌丝体的纯培养物。一是不得混合毛霉、根霉、曲霉、木霉等任何霉菌、细菌或病毒;二是平菇、金针菇等其他食用菌的菌丝体不宜混用;第三,不允许混合香菇菌种856以外的任何一种香菇菌种,如武香1、135-1、939等。

③三是强毒株。菌株外观正常,生长旺盛,接种(移植)后再生能力强,称为强壮。菌株强壮,接种后能尽快正常生长繁殖。如果菌种不强,接种后不能发芽,即使长时间培养没有被污染,也必然影响正常出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