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元规范的解读——主动性
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方法,首先要和作者达成一致。
是不是显得有点尴尬?我来问你一个问题,比如:法律中的法律是什么?这是宪法。宪法为什么重要?一般来说,因为宪法规定了其他一切法律的基本要求,所以宪法是其他法律的渊源。所有其他法律都不能超越和违反宪法。由此可见宪法在法律中的地位。
那个元规范就是规范中的宪法。这里的六点可以说是所有其他自我管理行为的最基本要求。其实越基础的内容看起来越简单,但是内容的外延是极其广泛的。所以入门很容易,但是很深奥,很难。把它付诸实践需要很大的努力。
我们整体来看一下这六个规格。
好在主动刻意的训练是我掌握和实践的比较好的规范。作品的声音也在和永诚沟通后,在理解上有了升级。同伴力量和利他主义也是我的观点。我自己也练过,也应用过。本质取向也是我最近学佛,开始追求“恒常法”时悟出的,所以可以全面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这六种心法的理解和解读,加上自己的案例作为辅助。
其实这个话题我写过很多相关的文章,大家可以先一起感受一下。
即使现在看这些文章,也觉得满满的正能量。
在“主动性”上,永成提出了3+1的等级感,包括意愿、资源、选择、自决。
意志:简单理解为“你想要的”,只有当你想要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去做一件事。当意志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我后面会在这里解释对愿意程度的理解。
资源:有志者事竟成。永诚在这里提到了一个概念:“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每个人的资源都很充足”。100%同意。我在兰州的时候也跟@Sandy说过同样的话。尤其是俱乐部的小伙伴,因为俱乐部不仅价值观一致,沟通也很顺畅。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各行各业的小伙伴,有各种爱好的朋友,有各种年龄和性格的朋友。在我看来,在俱乐部,你可以做任何事情!
选项:如果想深入了解这个层面。你意识到你正在做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如原文所写:
用我的话来说,当你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你是选择放弃还是继续前进?你是选择抱怨还是选择处理问题?一切都取决于你。当你决定积极主动时,你会意识到你的决定的能量。这件事会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你开始喜欢主动选择,但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你在做选择。但是渐渐的,当你看到别人做出负面选择的时候,你就会开始思考,开始转身。你开始意识到你和周围人的不同,你开始强烈地意识到选择的来临,意识到你的选择给自己带来的能量。然后,你会回到那个无意识的状态。因为你已经把积极的选择内化了。当你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你会意识到,突然转身,回归真实的自己。
自决:其实我更常用的词是“自我实现”。我们会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甚至有人说,我们的期望加速了我们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你的意志越强,你就越积极,你就越会感受到力量。这个自决确实和前面三个层次不一样。但经过以上三个层面的综合作用,一定会产生自决的效果。
关于主动了解,永诚举了几个优秀的层面来说明其中的微妙关系。但我的理解略有不同。从一个从业者的角度来看。我会更加关注这几个层面综合作用后的效果。关于这个效果,我在《进针反思(二)》一文中有非常详细的描述。
我想说的是第一个让我深深意识到这件事情重要性的案例。我参加了2015的课程《做自己的CEO》。
因为渴望改变,我对“做自己的CEO”这门课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后记:其实不要单纯的依赖一门课程,要相信自己的改变。但当时确实对我影响巨大。结果也很有效。所以,我当时选择了当组长。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这样一门课程上。你可以想象我有多愿意。
人一旦有了足够的意志,就开始想行动。为了当好团队领导,我开始给朋友打电话沟通。当时只是觉得熟悉氛围会更好,群体会一起成长(其实利他主义和同辈力量已经出现)。我开始想办法调动资源。在走出自己的舒适区通过电话交流和顺从内心的恐惧不打电话之间,我选择了前者。
结果让我很意外,因为我的主动,这件事产生了良性循环。另外,我也有很多经验。还有社交电话系列之一——我打电话的故事和社交电话系列之二——还有两篇关于如何分几个步骤打电话的文章。
简单来说,就是“越好越差。”
我看到的正面效果主要是这些:与其他“元规则”的协同,一个没有抱怨的世界,能量增强。
当你真正理解“主动性”这个词的时候,你会惊讶地发现,你所有的行动都会和其他几个元规则一起应用。
比如对于永诚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活动,我看到这个活动的本质是引导大家去实践提高阅读和思维能力的方法。第二,我积极地想要真正地学习。于是我做了刻意的训练,做了初步的尝试,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我积极的想到了利他主义,和朋友在微信上交流。得到的正面反馈比较多,很多人想一起练。于是我们马上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开始准备活动。同行实力得到了充分体现。在策划活动时,它借鉴了利他主义和工作之声的规范。当然,活动还在酝酿中,后续会逐步发布。
积极主动的人不太可能抱怨。不是因为他/她强迫自己不去抱怨,因为他/她的字典里没有“抱怨”这个词。
我和身边的好朋友有个约定,当我们开始抱怨的时候,要互相提醒。后来渐渐的,我们都忘了抱怨,进入了一个积极良性的循环。那种感觉和效果对人类来说是不够的。如果一定要形容的话,我觉得就是三个字“高能”!
差不多到了谈主动的时候了。是不是觉得自己情绪饱满,有一种想做大事的冲动?
别急,卷起袖子擦干就好。让我们看看倡议背后都藏着哪些大坑。
说到主动,你会想到什么?如果想到成功的场景,那些伸开双臂的人。如果你想起那些谈论一件事的人,你会兴奋地与侃侃交谈。从未真正做过的人。那么恭喜你,你错了。
主动不是打了鸡血就头脑发热开始拼命做某件事。
我理解的主动是一种心态,一种思考后做出的选择。“意志”“资源”“选项”完全绝缘,一想到这些词就鸡血发烧!恭喜你,看来你要开始了。
打了鸡血或者头脑发热之后,特别容易出现放弃的状态。俗话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人渴望减肥,办一张健身卡,买健身的衣服、鞋子、袜子,甚至内衣。美其名曰准备充分。结果运动了三天,腰酸背痛。去体重秤后,我彻底崩溃了,发现自己长胖了!(注:这是正常现象。长期不运动的人,在常规训练的前期会发胖。然后我就自暴自弃了,健身卡被束之高阁,健身服再也没穿过。
这样的行为是主动的吗?这种行为只是发烧后恢复原状,是“打回原形”。不主动。什么是积极主动的态度?其实是一种“静而不断”的心态。
俱乐部里有很多小伙伴,每个人性格都不一样。有的人热情奔放,比如姚山,比如蔡毅,而有的人低调内敛,比如,比如永。主动性只是瑶山这种小伙伴的专利吗?
其实刚才说的性格和行为都是表象。外貌的变化别人很难琢磨出来。比如一个人选择参加一项活动,因为时间有限而放弃另一项活动。这个人是不是对后面的活动不积极?
永诚之前已经明确表示,主动权是“意志”、“资源”和“选择”。这些和主动没有关系。比如孙姐,写的文章好像没有我多。但孙姐姐一直以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俱乐部服务,继续组织郑州线下的活动。堪称“低调持续增长的典范”。但我刚接触她的时候,并没有感受到她在行为上的主动。但是经过长期的接触,我才真正了解了孙姐姐。
所以,积极主动不是什么事情都抢在前面,也不仅仅是行为的简单表现。这些都是表象,心态更重要。对我来说,写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争做元规范的第一解释者。但是因为我的意志,我真的觉得有必要去解读,去表达,去梳理自己的想法,顺便给别人一些帮助。因为这种意志和选择,当内在需求外显的时候,就体现在这么长的一段话里,而且是看了永成的话不一会儿就写出来的。
很多俱乐部的老人更是如此。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实践这种“元规范”,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成长和服务社区。站在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更久的时间维度上,他们才是真正活跃的人。
关于主动性就写这么多吧。如果您有更多的案例和想法,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