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四次申请当中科院院士都失败了,无奈之下成了美国院士。她是谁?
众所周知,人才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后备力量。为了留住人才,各国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但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个数字是一个罕见的例外。她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却屡屡被中科院拒之门外。她就是李爱珍。
主体
1936年5月,李爱珍出生于福建省。和普通孩子一样,李爱珍也是一步步被教育起来的。她在岗边村的陶青小学上学,毕业后去了中学。李爱珍非常好学,在学校受到了很多老师的表扬。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优异的成绩,以1954考入复旦大学。这所学校是很多学生梦寐以求的学术殿堂,李爱珍在这里学习化学领域的相关知识。1958,完成大学学业的李爱珍接受了分配的工作,来到上海黄金学院,开始了实习。带着对专业的热爱和对工作的热情,李爱珍成为了一名正式的研究员。
很多人对实验室的工作有误解,认为枯燥的实验和重复的记录是相当枯燥的事情。其实实验室里这些无聊的人只是一种科研乐趣。在科研工作中,李爱珍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58到1963,她学习了稀土金属和稀有金属化学冶金领域,为她以后的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5438年至0980年,李爱珍被研究院派往美国做访问学者。从65438到0987,她又重复了一遍这个任务,可见研究所对李爱珍的高度重视,留下了她两次出国考察。其实这也得益于李爱珍对研究的认真态度。这两次参观,李爱珍受益匪浅。1982,她在中国上海创办了半导体微材料相关的实验室,为中国导体材料研究留住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奇怪的是,这么优秀的李爱珍竟然被中科院拒之门外。众所周知,中科院是中国研究自然科学的最高殿堂,也是很多人的梦想。李爱珍也不例外。为了中国的科研事业,她通宵达旦地做实验、研究,终于成为国内材料科学的“国宝级”科学家。有所成就后,她开始准备申请中科院院士。1999,她第一次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但是,中科院没有同意她的申请。谦虚的李爱珍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于是继续投身科研,希望早日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2001,她再次申请中科院院士,还是没有成功。2003年,工程院提供增选,参选的李爱珍依然落榜。值得一提的是,她也是当年亚太材料科学院的院士。2005年,李爱珍再次申请中科院院士,但这一次中科院以年龄太大为由拒绝了她的申请。四次被拒的经历让李爱珍觉得很遗憾。2007年,她竞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并成功成为外籍院士。
很多人惋惜李爱珍无缘当中科院院士,但她对给自己写推荐信的院士感到很愧疚。一方面,我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另一方面,这些院士年纪大了,却还在为自己的事努力,这让她觉得很愧疚。当选美国院士后,李爱珍没有做任何对不起祖国的事。她不仅保留了自己的国籍,而且拒绝了美国提供的“高官厚禄”,仍然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李爱珍进行了几十年的材料科学研究,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包括前文提到的中国材料科学实验室的建立,光电耦合器件中高效GaAs红外光源材料的研发。该研发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国家带来了736万元的产值。此外,她还拥有一项国际发明展银奖和21项国家发明专利。她出版的书籍和论文多达256篇,每一篇都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她研究的分子束外延设备对中国的国防、环保、医疗都有重要价值。
标签
这样一位品德高尚的科学家确实值得尊敬。然而,她没能成为中科院院士的事实也让人感到尴尬。其实在李爱珍心里,这只是一个头衔。只要能以自己的力量推动祖国的进步和发展,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希望大家都能像李爱珍一样,看事情的时候,分清主次,专注于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李爱珍:我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