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税制介绍
制定了具有新内容和新特点的税制,对恢复和发展生产、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帝制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汉代的税种主要是田赋、口赋和杂赋。同时,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汉朝制定了开创性的尊老敬老税收政策。
地租是汉代朝廷财政的主要收入之一。主要用于官员的俸禄和祭祀,皇帝的生活资料以及其他一些开支。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实行减租政策,实行十五税一税法,即朝廷从农民总收入中征收1/15。不久,由于军费开支巨大,似乎又改为十一税,直到刘入主,才恢复十五税。
后来有时候免了一半的地租,就变成了30%的税。在饥荒的情况下,它被完全免除。汉景帝时正式规定三十税一税,从此成为定制,到汉末基本不变。
东汉末年,汉灵帝为了修建宫殿,规定地租除了30税1的地租之外,还要加收一税。185年,朝廷明文规定每亩征收10元。
在古代文献中,汉代朝廷收取的地租有时被称为粮租、粮租、黍,可见是实物而非货币。朝廷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壤、不同年份,制定不同的总产出,并以此为标准收取地租。
在汉代,还有一个与地租并行的税种,那就是稻草税。这和秦朝的秸秆税基本相同,也是从土地中征收,田亩地租有征有减有免。因为秸秆体积大,不方便运输,所以有时候用钱代替实物。
汉初的减租措施对大量自耕农起到了保护作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而也收到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效果。
汉代另一个重要税种是口税,口税是政府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主要用作军费和奖励有功人员。口税是人口税,分为计税和口钱两种。
从西汉开始就规定,人无论男女,从15岁到56岁,每年都要向朝廷缴纳一笔钱,称为算税。当时是120元。商人和奴婢要交两倍的税,每人每年要交两次税。
为了改变秦末汉初以来人口锐减、土地贫瘠的局面,汉惠帝特别奖励生育,规定15岁至30岁未结婚的妇女,处以五项罪名。
在汉朝,未成年的孩子被称为男孩和女孩,他们的人口税被称为口钱。从3岁到14岁,每人每年缴纳20元,汉武帝时期增加3元成为23元。汉元帝从七岁开始收钱,直到二十岁才开始收税。
汉代杂税除了上述两种税种外,实际上还涉及到汉代税收的管理制度。
汉代皇室的开支主要是从山河、园林、池塘、商店的税收中收取,称为工、商、险、平的收入。原则上,这些收入由少府管理,供皇室享用。
这里所说的山、河、园、塘的生产,早在西周时期就逐渐成为王室的私有财产,即农村公社和各级领主的公有财产。史书记载的李王的专利就是指这件事。
周朝的山雨和林恒是管理山林、园林和池塘的官员。然而,汉代少府的权力规模和范围远远超过了山雨和林恒。其下属官员,如掌管粮汤的太官,掌管盐铁税、海租、假税、工业税、城租等。
盐和铁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金额高,税收高,收入自然高。由于其重要性,汉武帝在位期间,为了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盐铁由朝廷专营,并在地方郡县设立盐官或铁官,管理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对先进技术的提高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海租也叫捕鱼税。汉代的渔矿税是对河海湖产品征收的。捕鱼税率为10%,但不同时期略有波动,有增有减。
假税是租赁税。朝廷将控制的公有农田出租给百姓耕种。当时的公地都是租出去的,包括太傅掌管的牧师花园和草地,水恒掌管的上林苑休闲地,少府掌管的花园和水池,大司农掌管的大量耕地。
有些是士兵在边境地区开垦的大片荒地,有些是法令没收的大量良田。大司农设置田官管理各地田地,对种植耕地的农民征收假税。假税虽然类似于地主私租,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地租,而是具有租税合一的性质。
城租属于商品交易税,是对商户征收的市场交易税。城租大部分归皇帝所有,各地都要把税钱交给掌管少府的朝廷。
工业税属于管理费。当时设立的工业官员需要管理私人手工业,并收取其地租。工业税为皇家仓库增加了大量收入。
汉代开创的尊老养老税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等各个领域,包括王杖制度、赐米制度、免老制度、养老制度等。
王杖制又叫赐杖制。这一制度规定,老年人免除了税务人员的负担。如果权杖的持有者是使者,官员或其他人不得擅自招募、侮辱或殴打持有者,否则将被判处死刑。
同时,免除军官职务的范围扩大到持棍棒老人的家属。也就是法院还免除了抚养这些老人的人的税徭役。
在经济上,对持权杖的老年人给予一定的优待,持权杖的老年人从事商业活动免征城市税。也就是说,手握权杖的老人在市场上做生意,实行免税政策。
按照捐米制度,9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享受捐米,但当时只有医生和90岁以上有医生以上职称的人才能享受捐米,职称较低甚至没有职称的人需要更高的年龄才能领取捐米。
汉文帝时期,对赠米制度的对象、年龄和内容进行了改革。据汉文帝记载,如果把赠米制度放宽到80岁以上,90岁以上的人可以享受赠米一石,肉10斤,酒5斗的待遇。另一方面,90岁以上者,在享受一石米的基础上,再赠帛两,絮1500克。同时取消了对高龄老人称号的限制,下令全国所有县官按照年龄给80岁以上的人发米。
到了东汉,给米人的年龄进一步降低,续汉的礼仪记录显示,东汉70岁的人都要给米。
老年免役制度,又称徭役免役,是对达到年龄标准的人,即经朝廷正式登记在户籍上的农民、帮工、雇农进行免役。
与赐杖制度一样,汉代在实行免老制度的过程中,逐渐取消了对爵位要求的限制,扩大到适应年龄的普通人,反映了汉代免老制度的发展及其日益民主和进步。
_老制是汉初养老制度的另一项内容,即把年龄较大但未被免除的老年人定为_老,享受优惠政策:一是徭役减半;二是老人的儿子可以免于参加运粮任务。
当时老人因为没有达到免老的标准,仍然要服徭役,但服的劳动量是同等爵位正常服役者的一半。
汉代的赐棒、赐米、免老和_老四项税收政策表明,汉代能够面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顺应历史潮流,注重运用税收政策创造和发展尊老敬老事业,逐步取消爵位对赡养老人年龄的影响,逐步降低老人年龄,越来越面向广大平民,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同时,这四项税收政策促进了汉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具有开拓意义。对我国封建社会尊老养老制度的发展影响深远,为后世封建王朝所借鉴或利用。
汉高祖刘邦。汉朝开国皇帝,谥号高。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为汉民族的发展、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汉景帝。刘恒皇帝的长子。西汉第六个皇帝,孝景帝。他继承和发展了父亲汉文帝的事业,勤政治国,发展生产,和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也为其子刘彻的盛世汉武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转变。
东汉第十一任皇帝刘虹和谥号孝陵。汉灵帝和他的前任桓帝统治时期是东汉最黑暗的时期。诸葛亮的模型包括这样的陈述: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每次叹息都恨桓陵。
汉惠帝,即西汉第二位皇帝刘英和谥号孝惠帝。汉惠帝登基后,实行仁政,减少赋税,国家富强,人民安全。然而,在他统治期间,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吕后,一个强大的母亲手中。所以,司马迁在后世写《史记》的时候,连的年谱都不立,就立了吕后的年谱。
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38年在秦代旧址上扩建的一座宫殿。它规模宏大,宫殿众多,功能多样,娱乐内容丰富。现在没了。上林苑也是当时汉武帝的武地。在这里,有一个皇帝的私人士兵,于,由后来的将军卫青领导。
皇帝给老人的手杖。汉初王杖圣旨规定,凡70岁以上的老人,由朝廷赏赐顶端雕有斑鸠的手杖。这是王杖,又称玉杖、斑鸠杖,地位相当于皇帝的节信。权杖持有者依法享受各种优待。权杖制度是最早保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
汉文帝,刘恒,汉武帝,谥号孝文帝。他即位后,努力使汉朝进入一个繁荣稳定的时期。那时候人民富裕,天下小康。汉文帝和其子汉景帝的统治统称为文景之治。
据说汉武帝去泰山祭拜他的祖母。就在他跪在神像前磕头的时候,突然,香案上的香烟形成了14字,停在了空中。
这14的话是:一人求神花大钱,多人废家如草。
我一念,这几个字又变成了白烟,挥之不去,向上飘。
汉武帝一时震惊,但很快就明白了,泰山奶奶这样警告他,是因为他乱花钱,百姓愤怒。于是,他立即赶回首都,广纳天下英才,治理国家,减轻赋税。他还亲自下乡耕田,没几年,全世界都富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