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现状、原因及建议?

一、中国工程现状:工程大国而非工程强国。

总体来说,可以完全肯定地说,中国已经是一个工程大国。目前,中国几乎同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项目和最大的工程量,如最多的建筑工地,最大的在建和竣工的建筑面积,最大的每年消耗的建筑材料。在钢铁和水泥方面,2004年,我们消耗了全球27%的钢铁和超过40%的水泥。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国。水泥产量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2004年达到近10亿吨,占全球总量的近一半。据估计,未来的需求将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另外,在一些具体的工程领域,也可以看到我们在工程数量上排名世界第一。比如,当今世界40多万座大坝中,中国有8.6万多座,居世界第一;再比如隧道和地下工程,这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建造的土木工程。近20年来发展迅速。到2003年,中国在铁路、公路、水利、水电等领域修建了近万条隧道,总长度超过6000公里。目前仍每年新增300公里,建设规模和数量已名列前茅。因此,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隧道和地下工程大国。

总的来说,不仅在建项目数量多,而且规模大,时间长。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和三峡工程,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同时建设这么多大型项目。甚至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654.38+00万)、工程师(265.438+00万)的总数都是世界第一。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我们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的国家。另外,从工程在我国的地位来看,目前全社会用于工程建设的资金约占当年GDP的一半,所以工程也是经济活动中最大的一项事业。虽然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一的工程强国,但我们不是工程强国。虽然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来衡量“32门课的力量”,但至少从一些重要维度反映了这种情况。比如我们最大的工程量并没有产生最大的价值或财富,项目的效益与项目的数量极不相称。在项目中,我们在资源和劳动力上的付出和收益是极不相称的,这和我们很多产品的情况非常相似。虽然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这些产品的产量,但由于价格低廉,它们的销售份额远远不是世界上最高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我们是这类产品的生产大户,但我们不是这类产品。

最能代表一个国家工程情况的主导产业应该是它的工程。中国的主导产业仍然是传统产业。虽然我们的一些产品在产量上已经达到世界领先甚至第一的位置,但在技术上远不如世界先进。这些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低,设备陈旧,工艺和技术手段落后,产品成本高,增值率和竞争力低,传统行业技术水平低必然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发达国家的1/40,还生产9000万吨钢(1995,中国生产9400万吨钢,美国生产9300万吨),美国有16.8万员工,中国有380万。美国产煤6543.8+00亿吨,从业人员6543.8+05万人,中国产煤6543.8+03亿吨,从业人员700万人。中国汽车的体力劳动生产率是日本的1/60;我国纺织印染行业的体力劳动生产率美国为1/10,日本为1/3。我们的主导产业也是高消耗低产出的特点。我们消耗了全球31%的原煤、7.4%的石油、27%的钢铁和40%以上的水泥,只创造了占世界总产值4%的产值。由此可见,虽然项目总量和建设规模巨大,但由于技术水平较低,有效产出并不理想,远谈不上经济强,具有“大而不强”的特点。另外,我们的项目在先进性和独特性上,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所以总的来说,我们虽然是名副其实的工程强国,但离工程强国还很远。这一点,很多具体工程领域的业内人士也承认,比如说中国已经是钢铁强国,但还不是钢铁强国;我们已经是水泥大国,但不是水泥强国;我们已经是造船强国,但还不是造船强国,等等。

二,简要分析原因

我国工程建设大而不强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工程的创新水平、技术水平、质量水平、效益水平普遍较低,生态环境效应、人文社会效应不理想,造成了我们工程建设大而不强。

1.工程创新水平低。

工程强国一定是工程建设走在世界前列。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较高的工程创新水平,能够建设许多世界第一甚至独一无二的工程,从而实现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但目前我国工程建设在这方面严重不足,工程创新能力和成果不够。大量项目是所谓的常规“基本建设项目”。即使是这样的项目,在新颖性和创新性上也会表现出差异,所以一些重大的标志性新建筑项目不得不由外国人来设计,比如国家歌剧院和奥运会的两大主会场鸟巢和水立方。

工程中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内容是工程创新的内在标志,这方面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沈院士在参观了中国重大工程成果展后,一方面“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又深感忧虑:“但我想问,我们在这些重大工程中产生了多少专利?我们保留了多少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尊重知识产权应该是知识产权文化的首要内容。我们应该尊重外国和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面向21世纪,我们必须重视重大项目、技术和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

作为一个缺乏自主核心技术的制造强国,我们自然是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工程强国,而不是工程强国。2.该项目的技术水平较低

创新水平低的项目与技术水平低的项目联系在一起。我们很多项目科技含量低,多为劳动密集型而非技术密集型项目。我们甚至把项目等同于工地,以为工地越多,经济就越繁荣。于是工程遍地开花,到处是烟尘弥漫的“土木”工地;项目中的工人多为简单的体力劳动者,没有经过任何技术培训;制造业也是如此,是项目的后续。在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中,我们主要充当“世界工厂”,承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职能。当然,我们的项目中也需要使用先进的技术,但这类技术大多不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而是从国外买来的。目前我们在工程制造方面的技术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80%左右,有些领域甚至达到了100%,有些行业达到了1: 255。没有国外的技术,是无法生存的。例如,日本右翼分子、国际经济学家谷川庆太郎在日本《声音》月刊2005年5月号上发表题为《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的文章称,中国的汽车制造公司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如果不从日本购买汽车用钢板和生产汽车零部件的机床,就无法生产出高性能、高精度的必要零部件和车身。如果没有上述资产,中国制造的汽车将永远无法在国内市场销售,更不用说冲击国外市场了。虽然不乏夸张和危言耸听,但所暗指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3.工程质量水平低

工程质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工程水平的重要维度。但是,作为工程制造大国,我们的质量水平令人担忧。最显著的是“豆腐渣工程”不时被曝光,“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工程质量差导致相应产品使用寿命短。比如我们制造的一个螺丝,在发达国家的使用寿命不到1/10,这显然是工艺技术水平低造成的。因此,工程的技术状况必然与质量状况联系在一起。一颗小螺丝的质量,其实充分反映了我们的制造水平,也反映了我们建筑和工程的质量状况。工程及其产品质量低劣,可能损害消费者的物质利益或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在桥梁、建筑物因质量原因倒塌的事故中屡见不鲜。粗放式发展也固化在我们建设的项目中,质量堪忧。工程质量的现状不仅与我们缺乏创新和技术水平有关,还与管理和工程腐败密切相关。针对工程质量的情况,有专家发出了这样的呼吁:过去我们往往更关注工程是否“做好”,而现在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关注工程是否“做好”,应该有新的工程决策程序和新的工程评价标准,应该努力把工程“做好”。“好项目”的第一个标志显然是优质项目,而不是劣质项目。一个国家只有在大量优质精品工程涌现后,才能被公认为工程强国。

4.项目的经济效益较低。

工程强国因其工程的高质量和先进性而在经济上受益,形成了工程中的一种“优良资产”,使工程效益和经济效益“互惠互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缺乏创新、技术和质量的项目往往在经济效益上处于劣势。

一方面,工程活动即使缺乏创新和技术水平,也很难追求经济效益,因为这样的工程或建设本身就是附加值极低的低端产品,或者说是低水平的重复,是没有新意的复制品。导致市场上同类产品供大于求,造成新的积压,以及资源、人力、资金的浪费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工程就是施工,低技术含量的施工,或者没有自主创新的施工,往往是低效率甚至低效的施工。比如一张DVD在中国的出口价格是32美元,付给外国人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是13美元。在中国的企业只能赚取1美元的利润。一个79美元的国产MP3,拿走国外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就是32.5美元。中企的净利润只有65438美元+0.5。虽然每年全球8000万的DVD出货量中有6500万是我们制造的,虽然我们是这个行业无可争议的制造大国,但是我们的企业并没有赚到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下半年,由于高额专利费和DVD价格下跌,中国DVD生产企业数量从高峰期的500多家锐减至100家,平均每天都有DVD生产企业倒闭。DVD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行业无法自主创新、缺乏核心技术的发展悲剧,而更让人无奈的是,这种悲剧还在其他行业上演。"

另一方面,由于体制或观念的原因,一些项目决策者或管理者缺乏经济成本意识,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短期工程、淘汰国外产品的工程。这类项目被公众斥为浪费人和钱的“富官工程”。这类项目不计利益,尤其是国家和社会利益,只是个人或小团体敛财的手段或载体。还有一些项目,一味追求风格和奢华,不考虑投资,只是因为花了国家的钱,最后自作多情,所以争取的国家投资越多,就越光荣。然而,已经完成的项目往往因为设计缺陷或“意想不到”的新问题而无法发挥作用,造成极大的浪费,以至于项目的浪费成为国家最大的浪费,阻碍了我们成为工程强国或经济强国的目标。5.项目的环境和生态影响很差。

工程强国一定是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正因如此,工程建设必须具有良好的环境和生态效果,破坏环境和生态的工程不仅破坏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也丧失了工程本身的功能。比如我们的一些水利工程最后被泥沙淤塞,我们过去搞的那些工程,比如围湖造田,毁林毁草,后来给我们带来了深重的生态灾难,我们现在还在品尝苦果。不仅如此,当今一些地区为了片面追求产值,大量引进发达国家淘汰的产业,只从项目上索取GDP,导致局部乃至整体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因为这样一个项目形成的产业是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生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我国单位GDP能耗和原材料消耗远高于发达国家。比如,我国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5倍,美国的2.6倍,德国的3.6倍,印度的1倍。与发达国家相比,每10000美元GDP的原材料投入是钢铁的2-4倍,水泥的2-110倍,化肥的2-13倍。项目的建设和使用形成“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所以,维持一个缺乏生态环境概念,大量低技术、高污染项目建设的“工程强国”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是“工程强国”了。

6.项目的人文水平并不理想。

工程是人建造的,也是为人建造的,这就需要人的人文意识和人文关怀贯穿其中,即方便人、服务人,真正实现工程的人文价值,这也是“强”工程强国的重要现代维度。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把工程当作一个东西,而是当作成人的一种存在和活动场所,当作人类的一种广泛形式。在这方面,我们正在不断改进。例如,我们的住宅建筑不再像过去那样只能建造大量的简单的筒状建筑,而是不断改善舒适宽敞的居住条件,甚至努力追求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但总的来说,我们离理想目标还有一段距离。比如城市生活太拥挤,城市的一些设施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地铁进不了火车站,或者立交桥太复杂不清楚,造成拥堵或者迷路。此外,我们的建筑和通道很少考虑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和照顾残疾人的设施只存在于少数地方,不像发达国家常见的设施,这大概是因为经济实力的制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工程强国必须是经济强国,否则很难充分实现工程的人文关怀。工程建设人文水平低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劳动条件和安全设施落后,导致伤亡事故特别是矿难频发。中国的事故总量和伤亡人数均居世界第一,煤矿等行业单位产出死亡人数远高于发达国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有经济原因,也有技术和体制因素,但无疑还有更深层次的观念原因,那就是对人的生命不够重视,总是抱着侥幸心理对待安全事故,以利益和金钱为根本而不是以人为本。可以说,这是人文意识的根本缺失。由此产生的工程效益,再丰厚也不值得追求。

更多工程/服务/采购招标信息,提高中标率,可点击官网客服底部免费咨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