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家训》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颜之推《颜氏家训》在总结前人家教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家教实践,提出了德育为先、家教早期、平等相待、宽严相济、言传身教、重视环境等家教思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充满了活力,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颜之推;颜的家训;家庭教育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G40-09【文献识别码】A
提到家训,人们自然会想到被誉为“古今家训始祖”的颜家训。它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名为《家训》的家训专著,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颜氏家训》继承了传统儒家家庭教育理论的精华,并结合颜之推本人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实践经验,系统阐述了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宝贵遗产,对后世和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根据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道德养成的规律,提出了德育为先、家庭早期教育、平等对待、宽严相济、以身作则、重视教育环境等家庭教育思想,即使在今天仍能给我们以积极的启示和有益的借鉴。
第一,“立德”即“尚”
在传统的儒家价值体系中,自古就有“三仙”(《左传·相公二十四年》载:“台上有德,下有功,下有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三者中,“立德”算是“太高”了。这种以“德”为“德”的价值取向,深刻影响了古人的教育观念,所以特别重视对后代的伦理教育。虽然颜之推并没有忽视对子女的语言教育和技能教育,比如《颜氏家训·音字》说:“吾子虽小,渐督之;犯了错,就认为自己有罪。”【1】(p530)《颜氏家训绵学》云:“人在世,必有职业:农人丈量庄稼,商贾议货贿,匠心引精用,……”【1】(p 143)“俗话说:“【1】(p 157)强调语言、农业、工程、商业等技能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强调教育要以“德”为本。
(一)强调“尊重道德”
《颜家训存事》明确告诫后人:“君子当守道尊德”,[1](p334),不可单纯为了官位升迁而投机谋利,以雕虫小技奉承权贵。《颜氏家训:教子》云:“齐朝有个士大夫说:‘我有个儿子,十七岁,颇有学问。我想教他鲜卑语,稍微懂一点就弹琵琶,为官宦服务。他们都喜欢他,也很重要。“我趴着不回答。不同哉,这人的干儿子也!若此业,自清相,亦不愿你曹。”[1](p21)颜之推教育子孙,读书学习时要以“增德强俗”[1](p157)为第一要务,明确否定了当时那些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谄媚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做法。颜之推还教育后人要忠、礼、敬、俭、仁、信。《颜氏家训绵学》云:“不知君之事者,欲见古人不侵其位,危难之时委以性命,不忘其诚(本应忠义,本应改名以避隋文帝之名)以利国家,其悲而欲效;骄奢淫逸者,欲见古人之礼俭,谦让自牧,礼为教之本,尊身自失,收敛内敛;朴素小气的人希望看到古人的贵义重于富贵,少一些私欲,避免盈馀和恶满,...”[1] (P166)《颜氏家训·归心》云:“君子为人活于世,而能克制自己而还礼,利时势而事。”[1](p395)《颜氏家训·治家》云:“可以节俭,但不可吝啬。那些节俭的人,节约契约也叫礼;守财奴又穷又急。今天,给予是奢侈的,节俭是吝啬的。如果你能给予而不铺张浪费,你就能节俭大方。”[1](p42)《颜氏家训存事》云:“善则有备,恶则去,非欲不义。任何对东西的破坏都不算什么。.....翟墨的弟子叫热肚,杨朱的同伴叫冷肠;肠不宜凉,腹不宜热。说到仁义,就是一个节日。”[1](p337-338)他甚至认为:“不懂仁义,就要小心不要做邻居,更不要说交朋友了?”[1](p406)《颜氏家训·名实》云:“名实同形影。德艺厚则名好;脸美了,影子也就美了。时至今日,那些不修身、不求名于世的人,依然很丑,怪颜英在镜。上士忘记了自己的名字,上士确立了自己的名字,下士窃取了它。忘名者,以德合德,享鬼神之福,求名而反;成名、修身、谨小慎微的人,怕荣誉观念不明显,所以会成名;窃名者,丑奸诈,虚浮,故名。”[1](p303)又有云:“名誉明明是损失,不知道未来的矛和戟会毁了我以前的所作所为。”[1](p306)他还以自己“189岁了,学问小磨炼,学而自然,难洗去”[1](p4)的反面例子教导子孙,要尽快磨砺自己的节操。
(二)重视家庭伦理教育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和万事兴”。中国古人特别注重家庭关系的和谐,提倡“夫忠妻从”、“孝父”、“尊兄尊友”的儒家伦理。颜之推信奉儒家思想,非常重视家庭关系的和谐与亲善。《颜氏家训·兄弟》云:“夫有一人而后夫妇,夫妇而后父子,父子而后兄弟。一个亲密的家庭,这是三和一。此后,至于九大家族,都是以三大亲族为主。所以,认真入团的人一定不好意思。”【1】(p23)因此,特别注重以儒家的家庭伦理标准对后代进行家庭伦理教育,协调家庭伦理关系,培养家庭成员的家庭伦理道德,形成良好的家庭道德。
第二,家教要趁早
颜之推认为,对年轻一代的家庭教育越早越好。否则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颜氏家训绵学》说:“人生尚幼,精神专利,长大后要想一想,须早教,不可错失良机。”【1】(p 172)也就是说,孩子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在孩子专一的时候就要抓紧教育孩子,千万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了,思想懒惰了,那就失去了孩子教育的最佳时期。早教孩子的教育思想体现了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态度,也反映了他对个体认知和道德修养规律的认识,对今天的早期家庭教育仍有积极的启示。当然,颜之推强调早教和早学的重要性,但他不认为一旦失去早教就可以自暴自弃。而是明确肯定了晚学晚教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颜家训·绵学》指出:“子曰:‘五十年学《易》可无大碍。".....荀卿50岁开始读书,犹认儒学;龚四十多岁,才读了《春秋》,就当上了宰相。他还指出:“青年学者如月之光;老学者,如夜行烛光,犹贤惠,无眼可看。”[1](p173)由此可见,虽然《颜氏家训》赞同“教女当新,教子教婴”,但[1]8一旦失去了早教的机会,只要努力,还是可以大器晚成的。[2](p273)
第三,一视同仁
颜之推主张父母应该平等地爱每一个孩子,而不能厚此薄彼,这背离了亲子之道,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和谐稳定。《颜氏家训·教子》云:“人爱子,难得而能平;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弊端。贤惠的男人可以享受爱情,倔强的男人要矜持。偏宠者,虽欲厚之,更不幸也。”【1】(p 19)因此,父母在对待孩子时的任何小的偏爱,都会引起孩子的不良反应,导致孩子之间的分裂,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被宠坏的人往往傲慢自大;被冷落的人可能会自暴自弃,失去上进的勇气和信心。所以,无论是“有德之人”还是“固执之人”,都应该一视同仁。[3](p339)虽然目前中国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但他们享受着父母所有的爱,父母爱孩子不存在偏袒。然而,仍有少数家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应该平等的对待他们,爱他们,教育他们,为他们创造符合各自性格的发展机会,无论性别,美丑,顽皮,智慧,愚蠢。此外,目前的“独生子女”政策与作为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大不同。这只是权宜之计。从长远来看,未来中国的大部分孩子可能都不是“独生子女”,届时平等地爱孩子、养孩子将成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原则。
第四,严格而仁慈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养父不当”、“慈母败子”、“孝子不生慈父家”等观念。反对溺爱孩子,只爱不教;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父母在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中的权威。这种家庭教育观念对颜之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颜之推早年失去父母,和哥哥一起生活。他的哥哥对他表现出更多的是善意而不是严厉的教育,导致他走上了一条坎坷的道路。所以颜之推特别强调,对孩子光有爱是不够的,要把爱与教育、严格教育结合起来。《颜氏家训·教子》云:“父母若端庄善良,子女必怯懦孝顺。”【1】(P8)这句劝诫的确很有见地,发人深省,值得家长们铭记。但颜之推在主张严与善相结合的同时,仍然存在着片面肯定苛刻粗暴教子的倾向。颜《家训·治家》中说“在家废怒,见得多”,[1](p41)认为棍棒体罚是管教孩子的必要手段。《颜氏家训》还肯定了母亲魏夫人对儿子的极端做法,“少不满足,所以能立功”[1](p13)。这种“棍棒底下出孝子”、“家内对簿公堂”的封建家长式作风和粗暴的家庭教育观念应该摒弃。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体罚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强制性的、消极的教育方式。虽然能达到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往往会扭曲受教育者的人格,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其效果不会长久。[4]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独生子女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几乎每个父母都视其为“掌上明珠”。在父母的过度溺爱和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造就了许多自私、任性、脆弱、孤僻、懒惰的“小皇帝”,许多父母陷入了极度的矛盾和焦虑。作为父母,我们要记住,溺爱不是真爱,溺爱就像杀死一个孩子!当然,过于严格的家教是对孩子身心的摧残,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实施家庭教育,必须把仁慈与威严、严肃与民主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教育的爱或者严格的家庭教育都无法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家庭教育如此,学校教育也是如此。教师爱学生,尊重学生,并不意味着溺爱、纵容、纵容学生,而是把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爱得不严格,不是真爱;严而无爱,不是真正的教育方式。[5](p90)
五、言传身教
颜之推认为,父母等家庭成员与孩子关系密切,他们的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和亲近的人的谆谆教诲,更容易激起孩子感情的涟漪,获得孩子的信任,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颜家训序》说:“夫信同言,信其亲;与同一生命同行,做你所服务的。禁止男孩的暴力和戏谑,不如傅婢女的命令;欲止凡人之争,尧舜之道,不如寡妻。”【1】(p 1)颜之推非常重视言传身教,更注重以身作则。他把父母和其他处于优越地位的人的作用称为“风化”。这种“风化”是自然的模仿,不需要上级的强制。教育感化的效果完全取决于上级的言行。《颜氏家训·治家》云:“自上而贪者,亦从下而从之,自上而下亦适用于后者。就是因为父亲不慈,儿子不孝,兄弟不敬,丈夫不义,女人不顺。”【1】(p 41)颜之推认为上升趋势导致下降趋势。所以,父母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先端正自己,然后才能起到表率作用,不断熏陶,真诚感染孩子,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形成良好的家庭道德,为子孙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一思想与孔子的“为人正直,做事没有命令;他的身体不对,虽然他不服从。”[6](p134)“如果你不能直视,什么是对的人?”[6](p136)和孟子的“身不能事,妻不能;人不能走道,不能走妻。”[7](p327)重视身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道德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第六,注重教育环境
重视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孟母三大运动”的故事家喻户晓。古代教育家墨子和荀子曾分别说“染于天则苍白,染于黄则昏黄”[8](p11)和“生于麻”,不由直起腰来。白沙涅槃,与之黑。”[9](p3)“住在楚国和楚国,住在岳越,住在岳夏。”[9](p96)生动地概括了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颜之推继承了这种家教传统,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特别强调客观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颜《家训·慕贤》云:“人幼,表情不定。所以他们对学习漠不关心,潜移默化,浑然天成。“[1](p127-128)是指人在年轻的时候,可塑性强,与圣贤交往密切,会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言行举止自然会步其后尘,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颜《家训·木宪》云:“是以慈生,如入之室,久香不散;与恶人为伍,犹如进入鲍鱼之地,臭气熏天。墨子悲染丝,故谓之也。君子交友须谨慎。“[1](p128)所以和好人相处就像进了一个满是香草的房间。时间久了,你会变得芬芳;与恶人相处,就像进了一家全是鲍鱼的店。时间长了,你就会变臭。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了会变成什么颜色,就是这个原因。颜之推告诫子孙要注意选择好的老师和朋友,与好的人生活在一起,与好的人生活在一起,与好的人交朋友,揭示了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品德对自身性格发展的重要影响。这种注重环境、强调慎选师友的家庭教育思想,反映了一种道德修养的客观规律,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不及物动词结论
《颜氏家训》作为一部子孙家训专著,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家庭文化环境和个人生活经历中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其中蕴含的家庭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印记,受特定阶级关系的制约,代表特定阶级的要求,体现特定阶级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比如提倡“夫从妻从”、肯定严刑峻法等体现封建家长制的家庭教育观念,与现代家庭教育中平等民主的理念背道而驰,应予以坚决批判和否定。《颜家训》阐述了德育为先、早期家教、平等相待、宽严相济、言传身教、重视教育环境等符合家庭教育普遍规律的家庭教育思想。它们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失去应有的理论光彩,值得我们去探索、提炼和批判继承,并给予现代家庭教育以积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启立。颜家训集(补遗)[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参见徐绍金、陈。中国家训史[M]。Xi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3]参见王正平与中国传统道德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4]参见阳明。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J]。中国文化,1996,(3):20-23。
[5]参见赞科夫。与老师交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杨伯钧。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7]杨伯钧。孟子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8]孙诒让。墨子之闲[M]。北京:中华书局,2001。
[9]梁启雄。荀子简析[M]。北京:中华书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