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起源:渐进、不可预测但不可避免
然而,在人类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人均GDP并没有大的飞跃。直到大约250年前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的GDP才开始一路上升,而在这250年里,只占1万年的0.025%。
将这两个百分比相乘,我们会得到一个更小的数字,0.000007%。也就是说,在这个星球已知的生命历史中,几乎所有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经济活动都是在最后0.000007%的时间里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这真的是一个“永恒的瞬间”。
那么,在过去的两三百年里,我们的社会发生了什么引起了如此巨大的飞跃?在引起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的过程中,科学技术领域的有组织和有意识的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为了告诉我们创新从何而来,英国著名科普作家马特?里德利在他的新书《创新的起源:科技进步史》中,向我们展示了科技创新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发展的。而当创新遇到阻碍,如何不屈不挠,彻底改变世界?
创新的起源
作者:马特·里德利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科技进步史
译者:王大鹏/张志辉
发布时间:2021-6-20
创新的世界
看看我们今天的生活,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即使与几百年前相比,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从预期寿命来看,当今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预期寿命是几百年前的1-2倍。在工作时间上,今天的人均工作时间远低于封建时代。今天,人们的体重普遍正常,甚至超标。当年随处可见的饥饿和瘦弱的身体,在当今社会并不常见。
在医学上,今天如此低的孕产妇死亡率(在一些发达地区可以达到十万分之几),即使是古代最尊贵的皇族也绝对不可能做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康熙皇帝被选为继承人的原因之一是他得了天花,活了下来。所以康熙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死于天花的可能性比其他人要小。但是今天,天花这种传染病已经被疫苗根除了。
今天的人们享受着他们的祖先在几百年前无法想象的物质生活。正常的工薪阶层每个月都能买很多新衣服,这在几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更何况今天的衣服质量比当年好太多了。
今天,人们可以随意享受空调和冰箱,这在中国古代是只有尊贵的家庭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称为“切冰屋”。到了唐代,杨贵妃因其“红尘中骑公主笑,无人知是荔枝”的奢华生活而被当时的人们所不齿。如今,只要是在收获的季节,中国任何一家水果超市都可以买到荔枝。
对于熟悉历史,尤其是经济史和生活史,而不仅仅是皇帝和将军传记的人来说,今天的生活比几百年前有了更大的改善,这是令人震惊的。这几百年,人类社会最大的变化,不同于之前的几千年,是雨后春笋般的科技创新。可以说是创新造就了我们今天的一切。
那么,这些技术创新是如何产生的呢?
进展不仅仅是突变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无数创新留下的财富。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水壶,人们可以随意饮用煮沸的无菌饮用水,这在没有电的时代是不可能的。你能想象用柴火煮一锅水的难度吗?
就连如今公寓里随处可见的马桶,都是非常有用的创新。没有这些由水箱、马桶和s弯组成的厕所,人们几乎不可能过上干净的生活。在中国古代的风水学中,客厅必须建在远离厕所的地方,因为那个时代的厕所满是屎,蚊子飞来飞去,极其不卫生。在马桶被广泛使用的今天,毫不夸张地说,现代厕所甚至可以比蚊蝇乱飞的古代厨房还要干净。
作为对我们来说如此重要的创新,马桶的发明具有许多科技发明的典型特征,而且渐进的创新远远多于突然的创新。
在我们的一般意识中,科学发明被作家描述为突发事件。艾萨克?牛顿被苹果砸到脑袋,发现了引力;阿基米德坐在浴缸里的那一刻就发现了浮力的存在。
事实上,创新的步骤远比这些文学描述要慢得多,也复杂得多。一代代能工巧匠不断改进升级一个装置或者一个理论,才是创新的真理。那些看似激动人心的瞬间,不过是作家为了唤起我们的情绪而创造的场景。
如果没有苹果砸到牛顿的头上,他也会发现万有引力;或者即使没有牛顿,引力也会被另一个人发现。有时候,一个创新会由很多人来完成。之所以大部分都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兀的,是因为我们后面会看到。
让我们来看看里德利在《创新的起源》中对马桶的创新史。
1596年,伊丽莎白一世的教子,约翰?斯里·约翰·哈灵顿爵士发明了一种马桶原型。然而,哈灵顿爵士的马桶只是冲走了排泄物,并没有解决马桶的异味问题。
直到一百多年后,1733年才诞生了英国发明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卡明斯(Alexander Cumming)在马桶底部加了一个S型弯管,用清水隔绝了异味。到1778,约瑟夫?约瑟夫·布拉马为马桶设计了螺旋水流,增加了马桶的清洁能力。直到19年底,室内厕所才真正成为必需品。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马桶的创新过程持续了300年。这种渐进的创新过程,而不是突然的变化,也出现在许多发明中,如集装箱、汽车、飞机、飞艇、灯泡、计算机、枪支、坦克...
对于这种不浪漫的现象,马特?里德利在《创新的起源》中描述道:“你看得越深,就越不可能看到突然的变化,而只是一系列向前的小步。你不能说,哪一天是电脑之前不存在而之后存在的那一天。就像你不能说,猿是猿,她女儿是人。”
渐进式创新可以取得和一幅关于胡佛大坝(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建筑)的漫画一样多的成就。这幅漫画描绘了一只海狸和一只兔子在看胡佛大坝。海狸对兔子说:“这个大坝真的不是我建的,但是它的想法来自于我建的一个小大坝。”要知道,海狸是一种可以用倒下的树木建造超小型水坝的动物。
那么,你认为在胡佛大坝的创造中,是海狸的“突如其来的创新”,还是人类后来做出的基于海狸大坝原型的“渐进式创新”,哪个更重要呢?
创新往往是偶然的。
除了“渐进远比突变重要”这一特征外,创新的第二个特征是,很多创新是偶然发生的,而不是有计划地创造出来的。这种“偶然性远大于计划性”的特点,让创新的本源更加难以捉摸。
辉瑞公司研发的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的药物万艾可,在研发之初就朝着心脏病药物的方向发展。结果心脏病没治好,却创造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治疗性功能障碍的药物:辉瑞也从中获利颇丰。
起初,谷歌的创始人并不想建立一个搜索引擎,而Instagram(一个用于图像装饰的应用软件)的创始人最初试图建立一个移动游戏软件,Twitter(一个流行的社交网络)的创始人最初试图发明一种方法让人们找到播客。显然,创新的出现与这些最初的想法完全不同。
今天我们常见的微波炉是美国军火企业、雷神公司的高级工程师珀西。斯潘塞在研究雷达真空管时偶然发现了微波的热效应,从而创造了它。如今,基因识别技术通常用于亲子鉴定、犯罪鉴定等领域,最初是为了研究人类DNA变异而开发的。结果在研发过程中发现每个人的DNA都不一样。时至今日,这项技术在社会领域的作用绝不输于其在医疗领域的作用。
因此,创新的过程充满了随机性和偶然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资本市场投资创新型企业这么难。当发明家和创新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创新可以是什么,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应用场景时,持币观望的投资人如何做出准确的判断?
某* * * 21人自主发明了灯泡。
进步的方向是不可预测的。
除了“渐进性”和“偶然性”,创新还有一个特点:不可预测性。对于很多已经过了“偶然出现”而进入“渐进演变”的创新来说,其演变的方向往往是不可预测的。
比如,当交流电和直流电同时出现时,人们就争论应该普及交流电还是直流电。当时的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强烈支持DC,理由是它更安全,而且交流电会电死人。
然而,随着电能的普及,交流电取代直流电成为更高效率的制胜技术。今天,尽管交流电仍然会使人触电,但我们已经通过更安全的电气设备将这种危害降低到了非常低的水平。
交流电和直流电的事实证明,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犯了错误。如果连爱迪生都无法准确判断创新的发展方向,那我们今天又如何判断一项技术的创新方向呢?
在飞机发明的早期,飞艇曾经称霸天空,但时至今日,除了一些科研和军事侦察,飞艇已经退出了大部分领域。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电能、氢能、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钠电池等各种技术路线,互相竞争,还没有定论。
在手机出现的第一个十年,诺基亚还把手机的耐用程度作为评判标准,结果被服务更多但机身脆弱的智能手机赶超。
所以,创新这种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神力,就是这么不可预测,不可预测。那么,为什么这种不可预测的创新因素能让我们的社会步入今天的辉煌呢?
创新和社会相互鼓励
虽然创新如此难以捉摸,但有趣的是,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是必然的。
在《创新的起源》一书中,马特?里德利指出,某一时刻创新必然出现的最好例子就是灯泡:“一个* * * 21人独立发明了灯泡。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不知道彼此都在做发明灯泡的工作。”
在另一段话中,里德利从几个案例中指出,创新往往不是一个发明家单独完成的,而是几个技术团队同时完成的。就算斯万或者爱迪生,还有佩奇和布林,年轻的时候出事了,世界上还是会有灯泡和搜索引擎的。也许这些发明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问世,它们的名字和风格会有所不同,但创新还是会发生。
这看似不可接受,但对每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来说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即使没有纽科门,蒸汽机还是会出现在1730左右;如果没有达尔文,进化论可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华莱士发现了。没有爱因斯坦,亨德里克?亨德里克·洛伦茨也将在几年后提出相对论;如果没有西拉德,连锁反应和原子弹会在20世纪的某个时候出现。即使没有沃森和克里克,莫里斯?莫里斯·威尔金斯和雷蒙德?雷·高斯林也会在几个月内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何况威廉?阿斯特伯里和欧文?埃尔温·拜顿(Elwyn Beighton)早在一年前就发现了DNA的结构,但当时他们并没有认识到。
我们也可以从人类文字的古老发明中认识到这一点。根据中国的传说,仓颉造字是汉语的起源。似乎没有仓颉,就没有人物。事实上,今天的研究倾向于认为,最早的汉字不是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他很可能只是整理了大量人们已经使用的不规则文字。
与汉字同时——或早或晚一点——世界上其他文明也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包括拉丁语、玛雅语、古埃及语等等。这些文字彼此差异很大,证明了它们的发明者之间并没有交流:当时不允许它们相互交流。但是,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字的出现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换句话说,创新不是从0到1的产物。似乎没有一个发明家,就不会有什么发明。创新应该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个体之间自然会发生一些创新。与此同时,这些创新将反过来继续刺激社会发展。
这种“创新与社会进步的相互激励机制”在过去的两三百年里,可能刚刚触及了一个断裂点: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开始变得足够富裕;欧洲的黑死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均财富的进一步增加;土豆的出现让人们开始有更多的食物(和更多的自由时间去琢磨和创新);同时,对私有产权的保护、专利制度和有限责任公司制度进一步刺激了人们对科技进步的追求;同时,新大陆的发现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也进一步刺激了创新的发展。
当这一切因素在两三百年前汇集在一起时,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创新开始大量地、系统地刺激社会经济增长。这种刺激反过来又导致了人们的创新。工业革命后,人们开始意识到,用普通双手创新实现的社会改良,远比向上帝祈祷更有效。
当宗教的教条统治让位于世俗利益,当封建王权的压制让位于对财富的渴望,人类的创新能力在二三百年前突然达到临界点,不可抗拒地膨胀,就像一系列条件刺激下的核裂变。人有勇气去尝试,不怕失败,只为用自己的努力和运气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更好的生活。
于是,在创新的催化下,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将一路成长,永不回头。
(作者是九环清泉科技首席投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