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万亿!山东化学工业“十四五”重点发展方向发布
9月7日,官网,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消息,《山东省“十四五”建设制造业强省规划》已正式印发。《规划》提出:力争到“十四五”末,化工、建材、轮胎、铸造、食品等行业规模保持全国前列。到2025年,山东化学工业产值达到2.65万亿元;将山东基本建成制造业强省,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初步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始终处于全国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十三五”时期山东省的发展
65,438+0.总规模位居前列:“十三五”期间,工业增加值总量将持续5年增长,2020年达到231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6%。县域工业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2.动能转换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累计压减粗钢产能2165438+万吨,整合、转移、淘汰炼油产能4000多万吨,推进粗钢产能转移计划,转移电解铝产能2414000吨,退出焦化产能2800万吨。
化工园区由199家减少到84家,关闭不达标化工生产企业2069家,危险化学品储存企业168家,化工企业入园率由不足20%提高到34%。
累计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技术改造项目7万多个,技术改造投资超过4万亿元。玉龙岛炼化一体化、先进钢铁制造基地、世界铝谷、山东重工绿色智能工业城等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2017至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高端装备业、新能源新材料业增加值增长28。9%, 25.分别为7%和34%。
3.工业能耗大幅降低:到2020年,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75.6%,比“十二五”末下降3.3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76。8%,也就是3。比“十二五”末低6个百分点。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量比2015年减少41万吨以上。
“十五”期间山东省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1.依法淘汰低效落后产能。
坚持“减量替代为常态,等效替代为例外”的原则,以钢铁、炼油、焦炭、水泥、轮胎、化工等重点行业为重点,按照环保、安全、技术、能耗、效率标准,组织实施转移、减量、整合、关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和退出低效产能,继续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
(1)钢铁:严格控制全省钢铁产能总量,加快钢铁产能向重点钢铁产业基地转移和集聚。到2025年,沿海钢铁产能占比将超过70%。
(2)炼油:关停参与玉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整合的地方炼油企业产能。根据石化重大项目实施情况,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地区和300万吨及以下炼油产能分批整合转移。鼓励央企在我省中心城市炼油厂实施“近限远迁”,加快炼油产能整合升级。
(3)化学工业:围绕氯碱、合成氨、化学农药原料、合成材料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全面梳理和调查。对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转型升级无望、手续不全、无法完善的化工企业,列入关闭淘汰名单,依法依规予以关闭。
2.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坚持“巩固规模优势、提质增效”的原则,深入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力度,滚动实施“万项技术改造、万家企业改造”,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力争到“十四五”末,化工、建材、轮胎、铸造、食品等行业规模保持全国前列,钢铁、有色、家电、造纸等行业规模位居全国前三,技术现代化、产品精细化、R&D创新能力、绿色安全发展水平巩固或进入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化学工业:以炼化工业、海洋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一体化为重点,重点发展乙烯、丙烯、丁烯、苯、甲苯、PX、氟硅、煤基精细化学品、高端功能化学品等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世界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实施炼油产能整合、减量置换,支持炼化企业深度兼并重组,推进“降油增化”转型,打造“油头、化身、高化尾”产业模式。在烟台玉龙岛建设炼化一体化石化产业基地。淘汰间歇式常压固定床气化炉,加快实施清洁煤气化技术,加快延伸煤制合成气和焦炉尾气综合利用产业链。
巩固传统化工优势,加大基础特种材料研发力度,大力发展新型功能化工材料,提高关键材料自给能力和制备技术水平。
到2025年,化学工业产值达到2.65万亿元;化工园区企业和重点监控点企业产值占全行业的80%以上;汽油、煤和柴油产品的产率下降到40%左右。
化学工业布局:
青岛、淄博、东营、烟台、谭芳、威海、日照、滨州、菏泽以推进炼化一体化为重点,耦合石化盐化、煤化发展,重点发展高性能工程塑料、高端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降解塑料等产业链,离子交换膜、质子膜等膜材料、液晶材料、有机发光二极管材料、电子级盐酸、光刻胶等。
济南市、枣庄市、济宁市、泰安市、德州市、临沂市、聊城市以煤化、盐化、石化工业为产业基础,提高深加工水平,加快工程塑料、尼龙、光伏材料等下游产品开发,提升终端产品附加值。
3.加快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
新材料产业: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三大方向,推动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基础材料向新材料延伸,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陶瓷、稀土功能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突破石墨烯、3D打印、超高温、智能仿生等前沿新材料发展。力争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万亿元,成为我国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的重要高地。
(1)先进高分子材料:重点发展聚烯烃弹性体、高性能树脂、特种橡胶、特种塑料、高性能膜材料、氟硅材料、高端特种化学品、高端日化等新材料,加快发展品牌化、绿色化、高端化,巩固提升领先优势。到2025年,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产值将超过2600亿元。
工业分布
烟台重点发展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聚烯烃弹性体(POE)、超高压电缆绝缘材料聚乙烯(XLPE)、高端管道专用HDPE等产品。,并向下游延伸产业链,发展聚氨酯深加工产品。
淄博重点发展高性能有机氟、有机硅、环保组合聚醚、特种聚醚、聚醚多元醇、无氯聚氨酯化学发泡剂等产品,重点发展己二腈生产技术,扩大高温尼龙、透明尼龙、长碳链尼龙生产规模。
济南重点发展长碳链和耐高温尼龙产品。
济宁重点发展长链二元酸等原料。泰安专注于UHV设备用环氧树脂、固化剂和绝缘材料的开发。
(2)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积极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低成本规模化制造技术,完善原材料及辅料配套体系,重点发展高性能低成本碳纤维、高强高模功能玻璃纤维、芳纶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氧化铝纤维、氮化硼纤维、玄武岩纤维、碳化硅陶瓷纤维等高端纤维产品;提高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的智能化、绿色化制造技术和耐高温热塑性复合材料的产业化水平;拓宽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在工业装备、高压气瓶、汽车轻量化、轨道交通、风力发电、海洋和运动休闲领域的应用。到2025年,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产业布局:
威海重点发展碳纤维、经编针织物、机织物、预浸料、风电碳梁、航空复合材料等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备。
泰安重点发展耐碱玻璃纤维、高强高模玻璃纤维、低介电玻璃纤维、复合纤维、耐高温玻璃纤维、超细电子丝、工业丝、环保用耐酸短纤纱等玻璃纤维产品。
烟台重点发展氨纶、间位芳纶、对位芳纶、芳纶纸等高性能纤维产品。
临沂市重点发展超高模量玻璃纤维、高强细纱等玻璃纤维防火面料、新型玻璃纤维复合管道、管道防腐玻璃纤维网格布等高端深加工玻璃纤维产品。
济南市、德州市、东营市、济宁市突出差异化发展,重点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维度产品及应用等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好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