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上海南方基因中心?

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浦东新区碧波路250号1楼人类基因组国家南方研究中心。

享誉国内外的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已成为我国基因组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主要基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基因组研究中心之一,近日迎来了五周岁生日。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成立于1998,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诸宸院士任主任。是上海市相关领域科研单位为实现国家科研计划,发起设立的开展人类基因组研究和应用开发的新型科研机构。南方研究中心由科技部中国生物工程发展中心、上海新药研发中心、浦东科技创业投资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第二军医大学、复旦大学(含原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肿瘤研究所、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共同组建。该中心现设有七个部门:基因组测序部、生物信息学部、遗传学部、功能基因组学一部和二部、比较基因组研究部以及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研究部。

五大成就

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该中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五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钩端螺旋体等三种微生物的基因组测序和功能研究,该中心联合多个单位,完成了三种重要的人和植物病原微生物——钩端螺旋体(4.85Mb)、表皮葡萄球菌(2.6Mb)、黄单胞菌(5.2Mb)的基因组测序。其中,钩端螺旋体是该中心在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重要微生物。本研究首次鉴定了4700多个维持钩端螺旋体生命活动的基因,同时鉴定了30多个致病基因和10多个开发疫苗的潜在新靶点。研究成果于2003年4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并申请了三项基因专利。

心房颤动致病基因的克隆研究本中心遗传科与同济医科大学合作。通过对一个房颤家系的遗传连锁分析,定位并克隆了该病的致病基因——心肌钾通道蛋白KCNQ1,并确定了该基因的突变位点。这是迄今为止第一个引起家族性房颤的致病基因,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发治疗房颤的新药。该研究成果发表在2003年6月5438+10月的《科学》杂志上,并申请了两项专利。

鼻咽癌易感基因定位本中心遗传科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肿瘤防治中心合作,通过对广东10多个鼻咽癌家系的遗传学研究,成功定位鼻咽癌易感基因位点(4p15.1-4p12区域),是鼻咽癌遗传易感性研究的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02年8月的《自然网络》杂志上。

肝癌相关基因研究:该中心在国际上首次进行了肝癌大规模est测序(EST: ex-pressedSeq uenceTage,是基因组的一个表达部分,携带完整基因的部分片段——编者注),获得了4万条肝癌及癌旁组织的EST,构建了全球最大的肝癌EST数据库;在转录组水平上,初步揭示了肝癌的发生发展规律,克隆了一批与肝癌相关的新基因,并申请了多项基因专利。

日本血吸虫功能基因组研究该中心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合作,以日本血吸虫为研究对象。在国际上首次对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和形态(包括雌虫、雄虫和虫卵)进行大规模基因片段检测,并进行综合分析验证,获得43707个基因片段,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触手臂尾轮虫(原生动物)表达序列标签数据库。克隆611全长基因,为了解日本血吸虫基因组结构奠定基础;基因功能的检测表明,参与血吸虫代谢的基因很多。发现和鉴定了一批与代谢、发育和性别相关的基因,为血吸虫病的诊断和疫苗研制奠定了重要基础。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03年6月的《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此外,该中心还利用技术平台优势,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合作,参与了水稻(粳稻)4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并于2002年6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研究,2001年参与国际黑猩猩基因组计划,完成了黑猩猩22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将发表在近期的《自然》杂志上。

四种体验

诸宸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作为一个科研机构,可能只有短短五年的历史,但已经初见成效。他觉得有四点经验和体会可以总结:一是把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目标结合起来。具体来说,科学界与决策层的结合,保证了科学目标与国家重大需求的融合。这种决策不仅是中央政府的决策,也是地方领导的决策。二是打破部门界限,实现大联盟,构建真正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国家重大科技平台。第三,要想在科研上做出独特的贡献,必须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地做出决策,重大战略目标的选择要有前瞻性。第四,科研要以人为本。在中国的土地上做一流的工作,不仅要吸引海外人才回来,发挥他们的优势,更不要忘记,中国现在已经有可能通过大规模的项目研究和战略牵引来培养本土化的一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