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怀远园简介

兰州理工大学位于古丝绸之路重镇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学校的前身是甘肃省技工学校,创建于191958。在建立兰州理工学院的基础上,合并甘肃交通大学,同年6月10+0正式命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东北重机学院、北京机械学院的液压机械、化工机械、油矿机械、焊接工艺与设备等专业全部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到学校工作。1998年转制为中央和地方共建,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事业单位。2003年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经过近9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工科实力相对较强、理科水平不断提高、具有一定文科特色的理工科大学。拥有包括博士、硕士、学士在内的完整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学校是全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甘肃省第一所工学博士学位授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4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9个,攻读硕士授权学科的在职高校教师6人,本科专业51个。研究生和本科教育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医学等八个学科。其中,工科实力在2008年大学评估中排名第84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6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优秀专家、省部级专家1人,教授、副教授(含博士、博士)545人。学校现有16个学院和1个教研室,各类学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00人,本科生2万余人。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保障体系,重视工程能力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5项,承担国家“十一五”教学科研项目4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5门,出版教材124本。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编程竞赛、英语竞赛、机械设计竞赛、机器人设计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0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居甘肃高校首位。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1.2万余人,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基地3个。2006年,学校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个,省级研究机构12个,校企合作工程技术中心20个。三年来完成科技项目1500余项,取得科技成果近200项,获得省部级奖励60余项。专利授权量连续四年位居甘肃高校前列。我校现有科技企业18家,2006年科技产业总收入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34位。学校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6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5438000余部。其中,核心期刊论文和EI收录论文在全国高校中分别排名65,438+000和75位,该校学报曾获“全国百篇重点期刊奖”和“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学校积极开展学、研、产合作。是甘肃第一所、全国第27所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选拔培养办公室”的地方高校。与温州、青岛、西宁、金昌等省内外19城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省内外83家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董事会,在省内外企业建立了169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和师生交流关系。每年接待和派遣100多名访问学者,具备招收留学生资格。

学校有良好的办学基础条件。现有两个校区,占地2230亩,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图书馆有各种文献245万册。固定资产9.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2万元。学校建立了信息管理平台和教学平台,实现了在线办公、在线教学、在线管理、在线服务。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内涵的“刘宏精神”,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先后获得“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大学”、“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

在建校100周年之际,学校确立了建设成为工科一流、理科扎实、文科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