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做好管理吗?你觉得你还缺什么?
相对于技术创新,我们的管理创新一直没有大的突破,这实在让我们中国从事管理工作和研究的人汗颜。如果你不服气,就看看:企业战略管理培训一般是安德鲁斯的SWOT理论、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理论、波士顿矩阵图、麦肯锡矩阵图;企业营销是“恩格尔定律”,科特勒营销,安利模式,戴尔直销;质量管理是戴明PDCA循环、QC新老七法、六西格玛;生产管理包括5S、SMED、全员生产性维护、戴尔柔性生产和丰田精益生产...这些理论一直占据着我们管理的主要位置。
中国的一些优秀企业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创新,如海尔的OEC管理模式、三次产业并存等。奥克斯的“小狗经济”承包制与民主选举。确实让我们焕然一新,为企业创造了经济价值,但是我国企业现状不一样,很难推广。以海尔的“三工共存,动态转型”为例。如果一般企业用工紧张,尤其是现在,试用期员工会成为合格员工,合格员工会成为优秀员工,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是试用期员工或者临时工,企业没有吸引力,那么转岗员工不炒企业就很奇怪了。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把我们的创新管理理论普遍化真的那么难吗?管理创新之路在哪里?
中国管理理念的创新不是一个人的责任。它关系到中国民族企业能否真正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国外的专利抢走了我们大量的财富,也让我们付出了学习企业管理的巨额学费。管理理论不应该总是依赖进口。我们应该采取行动,在中国人民的广泛参与下,管理创新将像填地基一样。浮土大家填,大家踩;浮土大家再填,大家再踩,管理创新才会坚定,才会高。所以,管理要创新,就要有创新的基础。要做好管理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管理创新之路!
第一,向外国学习
国外工业化历史悠久,创造了许多优秀的管理理论。我们应该虚心学习他们的创新,尤其是欧美和日本。作为企业管理者或者学习管理理论的学者,应该在自己所从事的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作者曾经有一个朋友,在他开始质量工作后不久就开始自学摩托罗拉的六西格玛质量管理。对他来说很难,他也学到了很多,他很生气。这么说不是骗人的吗?怎样才能把错误率控制在百万分之3.4?学习兴趣也在慢慢下降。后来在一次聊天中,我告诉他不要先学六适马,先学他所从事的质量工作流程,再学PDCA和5W1H实用。随着你知识的增长,质量理论自然会一步一步的学习。这位朋友拉长了脸。现在谈到质量,他有一套理论。
学习时,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料。学习的时候,他们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他们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如何借鉴并引入到工作中?不要为了学而学,要为了应用而学;学习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
第二,向我们的祖先学习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管理精髓值得借鉴。比如道德经,五千多字,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修身养性。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但不影响《道德经》的魅力。笔者曾经这样理解一些观念:攻防如水,无息浸润;功德不排他,利益非凡;刚柔并济,所向披靡。我们的祖先真的很伟大,一本《道德经》一直让中华儿女感到!
说到企业管理,可能有人会觉得我们的管理理念不好,热衷于学习国外的管理。其实国外的一些管理理念是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前就形成的,比如QC新七术中的PDPC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拿它和《孙子兵法》首章对比一下,发现它的最优决策分析方法不如《孙子兵法》首章完整。QC新七术中的系统图法,可以和《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五十回的故事相提并论,会发现老祖宗的思维真伟大!火烧赤壁的系统思维真的是环环相扣。不知道日本人创造的QC新七法是不是也吸收了我们古代哲学的精华!
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你想在中国做好企业管理,你必须学习中国古老的哲学,这正成为许多企业管理者的知识。
第三,要有实践精神
每一个管理理念的出现,都是为了创造一个好的结果,然后把它组织成思想。我们学习管理理念,就是把它变成现实的工作方法,为企业和管理层创造经济或社会价值。
如果没有实干精神,虽然我们学了很多管理理论,但是在企业工作中是没有作用的。这是肚里的一招,在现实面前变黄,成为一代理论大师。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应该让理论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但我们不应该被理论所困。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创作,在理论上引入新的思想。至于对品质的理解,我理解为:品质=良心+责任,直指中国人性深处。控制产品质量并不难,这要看经营者的良心和责任心,就像我们常说的要用良心说话,所以质量就是要用良心做事!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有实践的精神,用理论指导实践,再用实践提高理论!
第四,要有开放的心态。
创新管理,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传播自己的管理经验和理念,不要怕别人学习。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管理理论,管理创新才有坚实的基础。
首先是企业要有开放的心态。现在有些企业培训员工比较多,我们应该向这样的企业致敬。而有些企业,是“外卖”,不愿意培养员工,也不想培养自己的人才。他们只是想招聘一些懂这懂那的员工,马上就能为企业创造效益。这是典型的以邻为壑。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在企业干了十年的员工,对5S一窍不通,这不能不说明这是我们国家产业工人的悲哀。因为每个人,除了第一种学习方式是学校,第二种学习方式是在工作。如果企业不培训员工,就会把员工变成工业文盲。也有一些企业害怕他们训练有素的员工跳槽。其实企业是有吸引力的。员工如何跳槽?退一步讲,员工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企业创造价值。退一步讲,企业培养出来的员工还在家里工作,为国家创造财富。如果每个企业都培训自己的员工,不仅可以为国家培养坚实的管理创新基础,而且对于每个企业招聘的员工来说,也能马上为企业创造效益。为什么不呢?
其次,管理培训机构和管理专家学者要有开放的心态。对于热爱学习管理知识的人,给他们一个平台。因为现在管理培训的教学门票很贵,不是每个人的经济都买得起的。如果我们的管理专家学者每年能做一到两次公益企业管理的免费讲座,那将是我们民族的幸事。同时也能激励一些有志青年攀登企业管理的珠穆朗玛峰!
第三,个人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你要虚心向同事分享一些你的管理经验。在和同事分享经验的时候,我也在再次总结提升。同时,有管理经验的同事要起到传递、帮助、带的作用,把管理理念传递给在企业工作的每一个员工。
通过企业、管理专家、学者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将管理理念分享给每一个企业员工。对于想学习更多管理理念的人,我们可以有人帮助,这样中国懂管理的人越多,管理创新的力量就越大。涓涓细流终将汇成大海!
第五,要有合作精神和启蒙精神。
在管理创新中,每个人都应该有合作和启蒙的精神。因为每个人的管理经验和知识结构不一样,他们的想法也会不一样,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就是合作的体现。我们不能“一个中国人是龙,三个中国人是虫”。再次,启蒙精神,我们不能一辈子做学生,而应该做导师;我们不是学习少了,而是创新少了。
在管理创新中,中国家电企业用合作和启蒙的精神给了人们骄傲和期待。2004年以前,外资彩电巨头在中国家电市场横行,在中国占有70%的市场份额。本着合作和启蒙的精神,中国家电企业从R&D、生产到销售都进行了创新,在2004年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国产彩电牢牢占据了当年70%以上的市场份额,海尔、创维、康佳、长虹、TCL、厦华、海信等耳熟能详的品牌已经跻身飞利浦、LG、松下、索尼、三星等外资品牌之列。其次是空调和手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后来由于个别家电行业的合作和开明精神,出现了问题,给国人留下了一个个可悲的理由。
在管理创新中,如果我们缺乏合作和启蒙的精神,我们的进步就会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后的前25年,如果说是我们学习管理理论的阶段,那么后25年应该是我们产生管理理论成果的时候。只要每个中国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管理创新之路一定在你我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