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的螃蟹没有味道。
在我们的食谱中,有这样一种食物,它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年年更新。人不分贫富男女老幼,都渴望它,那就是时令食品。它们是山川河流湖泊的产物,是大自然的馈赠。
春天,河豚最美,竹笋最嫩,野菜、春芽都出现了;夏天,小龙虾热力爆棚,烧烤摊随处可见,水果、梨、桃到处飘香;秋天的满仓,鱼虾肥美,蘑菇鲜美,庄稼熟堆;冬天,各种水产是主角,一顿丰盛的晚餐包罗万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在随着季节的变化追寻美食的踪迹。
江南河流湖泊众多,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独特的地形孕育了丰富的水产品。当金风送爽,菊花盛开的时候,大闸蟹这种人们念念不忘的新鲜湖泊,又到了上市旺季。
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是一种淡水蟹,爪上有黑色和灰色的毛。主要产于太湖、洪泽湖、固城湖、阳澄湖等江苏广大水域,其中以阳澄湖大闸蟹闻名。
俗话说“秋风吹蟹脚痒,九月肚脐圆,十月尖。”秋天是吃大闸蟹的季节,农历九月的母蟹最美。此时的母蟹金黄色,鲜艳饱满;农历十月公蟹最胖。此时,公蟹的蟹膏如白玉般丰润。秋天的大闸蟹是难得的美味。
传统的蟹季只持续两个多月。在此期间,水产品市场繁荣而拥挤。名店、蟹庄的食客络绎不绝。市场上,餐桌上,随处可见大闸蟹的影子。蟹季吃蟹,是秋天最隆重最惬意的事。
一年不吃几次螃蟹,就是浪费这个难得的秋天,浪费这个诱人的美味。
对于大闸蟹的做法,深谙烹饪技艺的当地人提倡简单的做法——蒸,这是吃螃蟹又不失原味的最好方法。蒸螃蟹的时候,把大闸蟹放在蒸锅里,水里加一点姜丝和黄酒,一刻钟,随着一阵香味,橘黄色的大闸蟹就可以熟了。
中国人宣传的美食,就藏在蟹壳里。大闸蟹的蟹肉紧实爽滑,入口香甜。金黄油亮的蟹黄,乳白色粘稠的蟹膏,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美食家沈宏非有一个判断大闸蟹好坏的标准:一等品的螃蟹,吃了之后手指都沾了,但是反复洗了好几天还顽固不化。同时,他还提出了一个吃螃蟹的原则,就是吃了大闸蟹之后,就不吃其他食物了。
大闸蟹生于自然,长于自然,身强力壮,肌肉发达。它们以天然水草和小鱼小虾为食,捕食时可以像苍蝇一样在湖底的鹅卵石间游走。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大闸蟹,味道必然鲜美。吃完螃蟹,大闸蟹的鲜香留在口中,其他食物自然无味。俗话说“一只螃蟹上桌,食之无味。”
在中国,吃螃蟹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自古以来,螃蟹就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吃螃蟹的复杂,到了明代,能工巧匠制作了一套精美的吃螃蟹工具,有锤、钳、铲、叉、针等,称为“八件蟹”。在“八块螃蟹”的帮助下,聪明的食客可以将成品螃蟹拼凑成一整只螃蟹,而不会注意到里面是空的。自从工具出现后,吃螃蟹变得越来越流行。
明清时期,大闸蟹分为“武食”和“文食”。“武食”是指普通人的吃法,一口酒,一口蟹。“文人吃”是文人特有的优雅之举。金秋时节,三五好友相约,吃螃蟹、喝酒、赏月、吟诗的过程,成为一种优雅别致的美食享受,充满了乐趣和美好。学者们把中国的吃蟹文化推向了顶峰。
在四大古典小说《红楼梦》中,对吃大闸蟹有过生动细致的描述。
甄第一次为主持中秋宴,虽然原著只用了一句“不用说”,但在第87部电视剧《红楼梦》中,王扶林导演把这个桥段搬上了银幕,在电视上第一次再现了文人吃螃蟹的场景,而宴会的压轴大闸蟹。随着甄印石慢慢撬开蟹壳,金黄闪亮的蟹黄瞬间跃入眼帘,让人流口水,瞬间吸粉无数。
第三十八章,作者讲了一个很有色彩的蟹吟。当时薛宝钗请贾后宫在大观园吃螃蟹,一家人尽兴饮酒说笑。酒酣耳热时,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各写了一首关于螃蟹的诗。贾宝玉甚至还写了一首“执爪更似桂花阴,姜上泼醋狂”的诗,很合时宜,画面感很强。现在读起来,大家吃螃蟹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古往今来,大闸蟹作为时令食品,以其独特的美味吸引了无数食客,受到历代王公贵族、文人墨客的追捧。和螃蟹一起喝酒唱诗不是很好玩吗?
李白写了一首赞美大闸蟹的诗,说“蟹爪是金液,坏山是蓬莱。而你必须在月亮旁的平台上喝着酒,喝得酩酊大醉。”拿着酒的螃蟹,人生几何?诗人奔放的感情一览无余。陆游的诗更是精妙,“蟹肥暂流口水,酒青老眼明。”吃了螃蟹,喝了酒,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昏花的老眼瞬间变得明亮。章太炎的夫人唐国丽女士甚至坦言:“如果阳澄蟹味道不错,这辈子何必住在苏州?”
王导和谢安屋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吃螃蟹不再是达官贵人、士绅的专利,普通大众也成为大闸蟹的重要消费群体。虽然推杯换盏和赚钱之间没有诗词歌赋,但作为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大闸蟹在宴席中依然占据着尊贵的地位。人们一如既往地视大闸蟹为珍宝,陶醉于它们带给味蕾的美妙体验。
人们经常用“吃熊心豹胆”来形容一个人的勇气和胆量,推而广之,吃大闸蟹也有这个意思。
这个水中霸主,挥舞着两只大钳子,在它的世界里胡作非为,嚣张跋扈。看看我们身边那些吃过大闸蟹的人。他们满面笑容,怒火中烧。甚至他们走路的时候,会更加英气和霸气。想必他们也会把这种自豪感带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所到之处,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