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正常人没有工资赚什么?

1.带来现金流的资产。

比如房产,租出去,每个月收租金。比如版权,各种艺术创作,包括文艺歌曲的摄影,都能带来收益。比如专利,如果有相关申请,可以收取专利费。

2.持有可以增值的资产。其实就是用时间换空间。包括但不限于股票、基金、房地产、域名、债券、黄金、收藏品等有价值的物品。价格会波动,波动就有盈利空间。低买高卖自然会有收益。

3.粉丝带来的红利。比如在业余时间,你可以去斗鱼做一个坚持定期直播的主播(礼物),或者去哔哩哔哩做一个Up主持人发布原创视频(打赏),或者在知乎回答问题成为大V(直播)积累一定数量的粉丝,这样自然就能赚到钱,方式在括号里注明。除此之外,还可以接收广告,开网店等等。

4.利用率信息分布不均。有句话叫有钱难买。比如90年代,你把一个商品从一个城市拿到另一个城市,然后高价卖出。现在再举一个例子。之前法航有个活动,新航通过他们平台订了两晚的酒店,就是给了12000里数。查询后可以发现,花费75欧元左右就可以获得+12500里数两晚。12500里程是什么概念?可以换成中国任意两个城市之间的单程票,在中国往返欧洲只需要4万英里。清算相当容易。比如可以订一个大学旁边的酒店(比如四川大学旁边雅高旗下的isbs,两晚74欧)。然后把票放在携程上就出门了。

其实这四条总结起来最简单的说法就是:1。东西->钱2。钱->钱3。人->钱4。信息->;钱

至于出卖自己的时间去做兼职等活动,我觉得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工资。

灰色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玩得开心就不说了。你说的大部分都打不出来。首先定义一下灰色收入的概念:法律不允许的,但是看起来不那么和谐的收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使用规则。很多规则其实多想想也是有利可图的。

也举几个例子:比如饿了么,优步等平台补贴商家和消费者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同时注册商家/司机+多个个人号,刷单即可完成套利。我了解到的情况是,有人通过这种方法赚了六七位数。当然,这些平台后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很多人已经获利颇丰。

例如,PICC、安联等公司都有年度延误险套餐。如果延误或取消航班,可以支付几百到几千不等的赔偿金。同时可以购买多个这样的套餐,然后买一次票就可以获利上千。至于如何预测是否会有延迟?说几个普通人能达到的方式:天气预报+飞行精度。当然,如果你有航空公司的第一手资料,那就不用说了。(但是现在,其实很多保险公司基本都被耍了...)

比如某些信用卡(比如AE)的积分价值很大,刷卡就能获得积分。有的人买pos机刷出很多积分,然后兑换酒店门票等产品。(以前有压盖机,成本很低,但是也有一些风险。)

2.特殊商品交易。有些物品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并以较高的价格出售。但它不同于简单地利用不平衡的信息分布。继续这个例子:1。预扣子服务。如果驾照被扣到12分,就会被吊销驾照,于是出现了代扣服务。12分全额抵扣相对困难,所以价格较高;扣几个点相对容易,所以价格也比较低。其实是有产业链的,这里就不展开了。

2.跨国连锁酒店和航空联盟的高档会员卡。酒店集团包括万豪、希尔顿、凯悦、喜达屋(SPG)、雅高(俗称牙膏)、洲际(IHG)等。航空联盟包括天合联盟、星空联盟和寰宇一家。这些酒店航空公司的高档会员卡权益多,遍布全球,价值不低。他们很多都会推出各种活动,最容易拿到的自然是MATCH(搭配其他团体的高档会员卡)。有一种魔法技能叫PS。

思路决定出路。资本积累很累,但不是天然屏障。

还是少坚持灰色建议好,但是还是有审计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