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科学大数据具有巨大的价值。

唤醒“沉睡”的科学大数据具有巨大的价值。

大数据时代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到来。

近日,国务院印发并公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这意味着国家层面对大数据的重要性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大数据相关产业也必然会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期。

科学大数据作为大数据的一个分支,无疑是独一无二的。科研产生的大数据如何社会化?科学家积累的数据能成为产品吗?如何加速科学大数据的转化?在日前举行的2015科学数据大会上,与会专家对此进行了讨论。

科学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似乎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而且数据积累和增长的速度似乎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中科院院士郭华东表示,Google每天的计算数据是20PB(1PB是1 petabytes,等于250字节),CERN产生的数据大约是15PB,而全球变化数据预计在2030年达到350PB。

科学数据很有价值。例如,从海洋卫星、气象卫星和资源卫星获得的空间地球大数据,在保护生态环境、评估土地资源和预防自然灾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再比如,中国科学院寒旱研究所在我国寒旱地区开展了几十年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对政府和企业都有很大的价值。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研究所寒区旱区科学数据中心副主任张耀南说,目前全国共部署了5万多个观测点,覆盖了近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寒区旱区的冰川、冻土、积雪、沙漠、高原大气、生态环境、水文土壤、内陆河流域等都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据。但“科学数据如何社会化,是一个亟待解决、亟待探索的问题”。

据国际数据公司统计,中国目前拥有全球14%的数据,但数据利用率不足0.4%。大量数据仍在“沉睡”,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不可避免的障碍

对于科学数据的社会化,科学家并没有做出努力。如中科院遥感地球所成立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遥感),旨在加快中科院遥感与空间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对外提供大数据相关服务。

不过,中科院遥感所研究员、中科遥感总裁任表示,由于行业保护和政策因素,目前科学数据的开放程度还不够,影响了其社会化进程。

此外,虽然大部分科学数据是由科学家提供的,但科学数据的产生和积累离不开国家科技计划和基金项目的支持。这就导致了一个现实问题:科学数据一旦开放产生价值,其收益分成就不好处理了。这笔钱是给科学家个人还是给政府,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一旦科学家不能获得适当的收入,他们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中科院长期从事信息工作的研究员武玉表示,目前物质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这是科学数据开放使用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开放的风险。“信息安全不容忽视,一些数据的泄露会造成严重后果。但是,我们不需要太害怕这个问题。”

积极拥抱市场

科学数据社会化无疑是大势所趋。那么,如何为它提供“加速度”呢?

“毫无疑问,科学数据应该主动拥抱市场。科研人员提供的数据应该是针对企业需求的。”任说,与此同时,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机制,让科学家获得利益。

复旦大学教授朱也表示,只要有社会需求,科学数据就可以交易;只要交易,就能产生价值。至于科学家的收入,可以参考专利转让的做法,通过技术入股,让科学家和机构从企业获得合理的报酬。

吴浩认为,要加快推动科学数据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动力,让科学数据在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领域大有可为。“至于体现科学数据的价值,在政府层面,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政府购买制度,由政府购买服务。”

张耀南表示,在科学数据社会化的具体过程中,专业人员不能缺席。科学数据的来源比较狭窄,社会各界以前对科学数据的社会经济效应了解不多。因此,需要专业人员来推动科学数据的社会化。"总之,我们必须重视科学数据的普及和营销."

以上是边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唤醒“沉睡”的科学大数据的巨大价值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全球常春藤分享更多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