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匹胺钠的市场前景
如此大的市场份额,如此好的发展潜力,吸引了众多资本的介入。国内很多药厂擅长生产抗生素,所以越来越多的厂家分享头孢市场的蛋糕。激烈的市场竞争如火如荼,从制剂到原料,甚至上游中间体。头孢唑林钠等第一代头孢菌素逐渐被挤出医院用药前列,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钠、头孢噻肟钠等先进的第三代头孢菌素也进入微利竞争时代。微利时代,只有规模效应才能取胜,于是这些品种的生产遍地开花,再次进入集中生产经营时代,没有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的厂商不得不退出竞争。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不变资本的本质,一些利润率乐观的品种当然会成为再次追逐的对象。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这样一个事实:2004年,在国家药品降价政策连续出台10多次后,药品行业再次爆发了审批新药的热潮。
随着这一领域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注意力已经集中在这一领域。在众多的头孢品种中,头孢匹胺钠尤其受到大家的追捧,人气再次聚集于此。2004年获得制剂批文的企业多达10家,同时相关原料药的批文将陆续由齐鲁制药、康力源药业等厂家获得。业内专家表示,该品种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在于其自身的优势。
“三代半”的独特优势
头孢匹胺钠是住友制药公司和山之内制药公司联合开发的注射用头孢菌素。根据头孢菌素发现年龄和抗菌性质的原理,该品种介于第三代和第四代之间,有人干脆称之为“三代半”。头孢匹胺钠于1985首次在日本上市。其结构特点是在C3位有甲基四唑基,在C7位有羟苯基和羟甲基吡啶基,从而大大提高了原药的抗菌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该产品专利已于1997到期,国内无行政保护。所以头孢匹胺钠的研发不受专利和行政保护的限制,这也是这款产品受到很多人追捧的原因之一。
头孢匹胺钠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似。它与pbps (PBP) 1A、1B和3有很强的亲和力。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中粘蛋白链的交联,使细菌不能形成完整的细胞壁,诱导敏感细菌形成细丝,最终溶解死亡,从而起到杀菌作用。头孢匹胺钠对G+和G-菌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特别是对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评价表明,头孢匹胺钠对败血症、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尿路感染和妇科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据统计,其总有效率为76%,对抗生素无效病例的临床疗效为65.3%。头孢匹胺钠在12.5ug/ml的浓度下可抑制87%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与头孢磺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基本相同。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与氨基糖苷类相同甚至更高。
与其他第三代头孢菌素相比,头孢匹胺钠的抗菌谱进一步扩大,对包括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和嗜血杆菌在内的多种革兰氏阴性菌、奈瑟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肠球菌属除外)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头孢匹胺钠对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也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基于头孢匹胺钠的抗菌活性和临床疗效可以看出,头孢匹胺钠的疗效与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相当,但其优势在于其体外抗菌活性谱更广,覆盖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因此,头孢匹胺钠改善了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对G+菌、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活性差的问题,符合头孢菌素的研发方向:(1)提高对G+菌、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的活性;(2)探索具有不同抗菌机制的药物,以扩大抗菌谱,增强活性,改善药代动力学特征。因此,头孢匹胺钠比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具有更好的市场潜力和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市场空间亮点
目前国内主要有Lecco和住友制药的进口产品,价格昂贵,但这两个进口产品并没有占领市场,所以国内厂商还是有机会的。国内原料药生产企业应迅速行动,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快该品种的国产化进程。目前占据市场主流地位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势头强劲,竞争激烈。只有像头孢匹胺钠这样临床优势明显的品种才能破冰。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和康力源制药有限公司在加速头孢匹胺钠国产化进程方面走在了前列。根据产品特点,他们在原料生产技术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近期将为制剂生产企业提供无菌原料,从而从根本上打破制约这一品种发展的瓶颈——先找酸,再找有冻干能力和相应批件的生产企业进行加工,繁琐、周期长、加工成本高。
头孢匹胺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稳定性好,大大降低了生产和流通(尤其是商业流通)过程中产品质量下降的风险,非常有利于其现代人的到来。以头孢呋辛钠为例,如果不是因为它的不稳定性(连空运方式都需要降温措施),在生产和商业流通中会省去很多麻烦。抛开疗效不谈,其不稳定性是这几年该品种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正是因为头孢匹胺钠自身的优势和良好的市场前景,才给了人们更多的信心和勇气去期待。目前已有部分药品生产企业开始经营该品种,但由于成本的压力和加工的瓶颈,其发展速度和水平受到很大限制,仍停留在少量加工的水平。相信随着更多厂商和R&D机构的关注,这类原料药产品全面竞争的时代将指日可待。国家控制药价的决心,也会让这种品种的人价格很快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