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梅夫妻之间发生了什么(医闹夫妻|张学梅袁俊)

22年前,他们因爱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22年后,他们因为责任,站在了疫情现场。

泰安市中心医院的袁俊和张学梅这对医疗夫妻,一个是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一个是6个产科的护士长。疫情来袭,他们也在第一时间递交了请愿书。一个战斗在发烧患者的一线筛查和防御,一个坚持在产科病房为家庭带来新的希望。

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携手同行,并肩战斗。

克服困难,当好“守门人”

2月14情人节。夜班结束后,袁俊将暂时离开泰安市中心医院,前往呼吸诊疗中心。

基础设施还在完善的呼吸诊疗中心,紧邻泰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如果从发热门诊发现任何异常患者,他们将被送到这里进行进一步筛查和初步治疗。

面对发烧的患者,这里的危险不言而喻。

这一夜,袁俊想了很多。

作为一个病房的负责人,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安排人员,如何筛选,如何治疗.....所有问题都要准确解决。作为一名急危重症专业医生,作为一名有成功救治H7N9患者经验的医生,作为一名潜心专业研究近30年的医生,作为一名曾经的援疆医生,他不畏艰险,但面对本地区不断变化的疫情,如何守卫好这个关卡,当好“守门人”,深知责任重大。

袁俊有写日记的习惯。他很忙的时候,也会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把发生的事情记录在电脑上。

翻开他的日记,我们仿佛看到了这几天他们是如何度过的。

15年2月,我来到呼吸诊疗中心的时候,这里还在施工,这群医护人员加班到晚上11。能干的活都干完了,大家再回去休息。

2月16,北楼今天下午交房。剩下的就靠我们了。今天很忙。一个空壳,我们要把它变成医院。工人们带来了床,这是亮点。我们开始铺床。配备救援车辆和备用药品。

2月17日今天突然宣布今天下午两点半开始接受患者。太快了。加速,加速,再加速。

下午三点半终于开始了。我穿上了防护服,作为第一批医护人员,我迎来了我们的第一批病人。我们克服了工作中的许多不便.....不仅当医生护士,还当病人的生活保姆。5个小时收治了20多个病人,看样子北楼就要爆满了。志愿者队伍来了——张学梅(我妻子)说:做好预防措施。感动。忙,没时间说谢谢。

......

在繁忙的日程中享受乐趣意味着热爱这个职位。

与此同时,当袁俊那天彻夜未眠筛查和检查病人的情况时,张学梅正在三个街区外的中心医院产科病房为一个小婴儿的健康出生而欣喜地忙碌着。

从早上7: 30开始进入病房,查找夜班工作及患者相关情况,晨间护理,护士分配床位,晨会,床边交接,查重患者,与患者沟通,向相关护士反馈护理质控结果,整理当天护理问题...直到一个接一个,张学梅才能松一口气。

虽然不在疫情一线,但这里的工作并不轻松。

在护理岗位上工作了28年,张学梅一直热爱着这个岗位。“看到新的生活,看到母子俩转危为安,那种努力后的放松,那种努力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她感觉负担更重了。她一定要立足岗位,坚守阵地,负起责任,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自疫情爆发以来,产科患者数量没有减少,但受其他医院疫情影响的产科患者数量有所增加。”张学梅说,因此,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疫情筛查和预防成为重中之重。“这里的孕妇和新生儿都是易感人群,抵抗力差,更需要安全的环境。因此,我们的疫情调查和预防工作不能再差了。”

一天工作结束后,张学梅独自回家,和儿子一起吃饭,谈论工作,聊了很多。这是她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也是她最想念丈夫的时刻。

2月15去呼吸诊疗中心后,袁俊和同事的医护人员一起,下班后住在医院专门的宾馆,被隔离。20多天没回家了。我怕我父母担心。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告诉父母我在隔离病房。

“我与袁俊通了几次电话,我听到最多的是他思考如何从他们那里建立一道防线,以防止疫情蔓延到大院区,并保护这个部门的病人和他的兄弟。我真的没听他说过怎么预防感染。”她以支持丈夫的工作为荣,但也很担心。

救死扶伤:一个家庭同样的选择。

1998,两个志同道合的人,袁俊和张学梅,经人介绍结婚了。

“我们还参加了医院的集体婚礼。”回想20多年前,袁俊仍然记得很清楚。

“他个子不高,但他的胸怀、性格和敬业精神感染了我。”张学梅充满感情地回忆起他们相识的开始。在随后的接触中,* * *带着对事业的憧憬,* *带着对信仰的追求,让两个人的心靠得更近了。

从朋友到恋人、亲人,今天他们还是战友,一起战斗在救死扶伤的事业中。

危重病的抢救是一场与死亡的赛跑,危重病人病情的突然变化和加重更是瞬间的。袁俊说,这些年来他在重症监护室里耳朵变尖了,即使晚上睡着了,他也能听到监护仪的第一声警报。这些年来,不管是晚上什么时候,只要有电话,袁俊总会在第一时间收拾好自己,赶到医院。袁俊说,无论是在抢救过程中,还是在平时的治疗过程中,重症监护室的医生们经常会咬紧牙关,以自己的精力、体力和心力去抢救病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张学梅用一只手拿着两个生命来描述她的工作,对生命的敬畏使她总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工作。怀孕是伟大的,但是孕妇是敏感脆弱的。张学梅时刻提醒自己,要感受每一个孕妇的苦与乐;一个新生儿的健康关系到几个家庭、几代人的幸福。她应该用科学专业的关怀和照顾,最大程度的保护身边每一个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而不仅仅是做一个产科医生。

“最对不起的是孩子。”张学梅回忆说,从幼儿园开始,他们的儿子经常是最后一个被带回家的。“其他家长早早接孩子来等他们或者放学后5分钟内就能到达,而我们接孩子往往迟到1-2小时。”

一开始孩子会问父母为什么总是这么晚。后来孩子习惯了,理解了父母的工作。

一个家庭,两个医生,三个未来。

在父母的影响下,他们的儿子高考志愿时也选择了临床医学。

当疫情来袭时,袁俊和张学梅异口同声地提交了战书。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他们之间的默契。让他们感动的是儿子的回答。

那天,张学梅问儿子:“如果你成为了一名医生,你会在这种情况下走吗?”

“肯定去。”听到儿子坚定的回答,张学梅深受感动和欣慰。

走在逆行的路上不容易,但有了家人的支持,我们更有前进的动力。

愿你们携手走远,守护一方健康安全。

简介

袁俊,65438+1993年7月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内科学硕士,副主任医师。从事危重病20多年。擅长危重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精通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技术、重症超声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床边血液净化技术、营养支持技术等急救技能。分别就读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作为山东省第九批援疆医疗技术人员,担任医疗队队长,在援疆期间工作突出。被聘为岳普湖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主任,荣获2017山东省援疆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援疆优秀人才2065 438+08;2018喀什优秀人才;2018泰安市优秀援疆医生;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援疆工作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张学梅,女,汉族,1973年6月出生,籍贯山东济宁。1992 7月毕业,参加工作。副主任护士,硕士研究生,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从事妇产科护理临床和教学工作20余年,具有丰富的妇产科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能胜任妇产科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护理技术问题的处理。具有创新意识,坚持学习和更新业务知识,具有现代护理新理念,把握护理专业最新发展方向,与时俱进。

齐鲁晚报齐鲁一点记者孙玉堂通讯员耿志伟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下载“齐鲁一点”APP或在各大应用市场搜索微信小程序“一点资讯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道!我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