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技创新政治论文。
初中政治中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运用生态整体论和系统科学原理,着重探讨了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针对传统科技创新理念的生态缺陷,阐述了科技创新的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深刻反思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理性选择。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今天,科技创新的生态化是国家、企业、科技创新本身以及人类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证。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技术创新不仅可以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商业化,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的扩散实现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作用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美国。1912年,奥地利裔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明确提出?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方兴未艾,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翅膀。技术创新可以让默默无闻的企业成为行业巨头,甚至让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如果忽视科技创新,即使是竞争力很强的企业也会错失良机。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王安电脑公司的失败在于将电脑的使用定位在办公室,而开创个性化电脑的微软后来居上,成为电脑行业的巨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块应时电子表?手表王国?瑞士因为其工业决策部门偏向机械表而失去了机会,以至于手表市场最终被积极创新的日本企业抢占。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对于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众所周知,二战后满目疮痍的日本,因为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重视科技创新,实现了奇迹般的经济快速发展。
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因为科技创新可以促进主导产业的升级,从而使经济结构的关键要素产业结构得到发展。纵观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主导产业的出现和更替,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循环螺旋式发展构成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发展的历史逻辑。换句话说,工业革命是由科技革命推动的(科技创新的高潮)。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仍属于工业经济,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2生态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1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国内一些学者探讨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机制。本文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对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科技创新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据胡浩和楼慧欣?基本系统思维?范式,当环境发生微小变化时,主要利用负反馈机制衰减波动,从而维持系统现有有序结构的稳定,或者在维持现有有序结构稳定的前提下优化其结构功能(子范式ⅰ);当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正反馈机制主要用于将某种波动放大到宏观整体范围,实现不同宏观稳态之间的转换,使系统适应或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巨大变化(亚范式ⅱ)。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运行机制见附图:
附图中,路线①和路线②分别代表科技创新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两种不同机制。在路线1中,科技创新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信息传递与交换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仍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正向波动主要有利于促进系统结构达到新的稳定有序结构。根据子范式I,自然生态系统使用负反馈机制来衰减波动并维持系统现有结构的稳定性。此时,如果科技创新充分重视其生态价值,在保证巨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其结构和功能将得到优化。显然,在路线1的情况下,人类有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路线2表明,科技创新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主要是负向波动,干扰或破坏的程度超过自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根据子范式II,自然生态系统会利用正反馈机制将这种负面波动放大到宏观整体范围,实现向不同宏观稳定状态的转化。人类如果不及时规范自己的行为,就会不断放大。这种转变最终将导致巨系统现有有序结构的崩溃,使其实现宏观稳态的转变。那么,人类子系统作为一个巨系统生存和发展将是一种幻想。
可见,重视科技生态功能的研究和开发,发展具有高生态价值的高新技术,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尤为重要。
此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家洪银兴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的意义在于实现资源替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会大大降低?。技术进步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是科技创新的生态化,是防治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其发展有助于人们自觉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2.2传统技术创新理念的生态缺陷
关于什么?技术创新?关于熊彼特的概念,众说纷纭。创新是一个过程?之后,梭罗提出了两步走理论的新思想来源以及后续阶段的实现和发展。在梳理前人几十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塞缪尔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有意义的不连续事件,其特征是构思新颖并成功实现?这些观点的相似之处在于指出技术创新是指科技成果的商业化。换句话说,能否首次实现商业价值是衡量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它注重科技创新的经济意义,忽视了科技创新的生态意义,具有明显的生态缺陷。
传统科技创新观的这种生态缺陷与机械论世界观和传统经济增长发展观是一致的。它局限于一维的经济价值取向,表现为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和能源,排放大量废物。它的技术和组织原理是线性的、非循环的,违背了生态系统的循环原理。在实践中,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技术异化为统治人、剥夺人的自由的异己力量,同时使经济增长的空间越来越有限,最终弱化。在传统科技创新观念的指导下,技术成为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的工具和手段,成为生态危机?罪魁祸首?。
例如,臭氧层空洞,城市?热岛效应?生态环境的恶化与钢筋、水泥、含氟冰箱、空调、飞机、洗涤剂、农药等技术产品的大量使用密不可分。
在高科技领域,有很多潜在的生态威胁,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比如,空间技术拓展了人类的视野和生活空间,但它带来的废弃物却在太空留下了安全隐患;基因工程技术给人类医学、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带来光明的同时,也滋生了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因素,比如无限制的开发,只?导致3D(死、险、脏),即有害、险、脏的生物生态后果?。科技创新需要生态转向。
2.3用生态学实现技术范式的转变
?技术范式?是库恩的吗?科学范式?它在经济学中的普及被认为是一种技术发展模式。技术史经历了从农业技术范式到工业技术范式的转变,现代技术日益突出的问题使人类开始勾勒出技术未来发展的生态框架。
在古代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技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基本上是浅层的、局部的。近代欧洲经过自然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人类加工制造的技术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技术存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人工生态系统迅速扩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和范围远高于农业社会;另一方面,大量废物输入环境,影响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和动态范围,造成生态系统演化的偏差,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总之,现代技术与大量人工物的生产方式相结合,通过环境因素影响了生物要素,干扰了生态过程,成为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的工具和手段。
我们认为,科技异化的真正根源不在于科技本身,而在于同为科技主体的人忽视了人工自然的生态价值,从而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反过来又作用于人工自然,把人工自然异化为恶劣环境的根源。那么,我们在哪里?自然人性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开展生态技术创新,以促进?实践的人性化?系统不断进化,与自然融为一体,促进人类社会自然系统的平衡和进化。
总之,要实现生态化的技术范式转换,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努力:一是进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科技;第二,充分重视科技的生态价值,发挥高科技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功能;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应合理、高效、综合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未利用的自然资源。
3生态科技创新的内涵和特征
概括起来,科技创新的生态化就是运用生态学或系统科学的整体论原理来看待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生态思维应用于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对科技创新的构思、设计、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扩散等一系列环节提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发展科技的生态效益。坚持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根本目标,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的生态化是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领域的有效现实回应,是循环经济的体现。它意味着将生态学的观点引入科技创新领域,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用经济指标来评价科技创新,还要考虑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这与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概念是一致的(ISD)。科技创新的生态化不是一味追求生态平衡,放弃真正的发展,而是通过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生态技术创新是发展生态技术创新的关键。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以环境为目的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统称为生态技术创新或绿色技术创新。技术层面的生态技术创新是指一切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创新,包括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管理层的生态技术创新保证了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的顺利进行?软技术创新?。因此,在研发、产业化和商业化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建立?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和废物回收?封闭循环模式,从而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产品生态设计、生态消费于一体;同时,为保证生产出在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对人体健康无害且易于被环境吸收或再生的产品,对于一些生态功能短期内无法识别的新技术产品,应在传统技术创新链中增加两个环节,即技术预见和生态实验,形成设计技术预见生态实验结果发展和转化技术扩散的良性循环。
参考
1王殿举,齐二石。技术创新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2丁厚德。经济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胡浩,楼慧欣。自组织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4洪银兴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陈彬。生态技术创新是一种思想转向[J]。桂丛,2003(2)
6巴里?平民。封闭循环的自然、人与技术[M]。反式。侯文慧。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7杨永刚。高度重视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中的环境问题[J]。中国环境管理,1998(2)
8张。现代技术范式?[J]的生态学转向。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9雷伊。高技术的生态价值[J].哲学动态,1998(9)
10余某昌。生态哲学[M]。Xi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1金庸,李有润,冯九天。生态工业: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初中科技创新政治论文第二部分中国企业科技创新
本文首先分析了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然后阐述了当年中国企业在科技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其现状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科技创新;企业;投资
自从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72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以来,无数学者开始研究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之所以能受到众多学者的追捧,是因为它对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企业作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对科技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科技创新对企业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盈利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也是企业持续经营的保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要保证企业的持续活力,仅仅依靠物质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尤其是在经济转型的现代社会。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许多企业并没有带来经济效益的普遍提高,甚至出现了严重亏损。只有坚持不懈的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满足市场需求,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2.有利于企业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在于拥有主导产品,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是科技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企业创新。科技创新对形成企业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可延伸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3.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新技术产品、新工艺、新设备在传统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加速传统产业的设备改造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增加传统产业的附加值,节约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4.技术创新使企业突破生命周期的束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企业的生命周期与其产品的生命周期密切相关。如果企业能够不断创新,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随着新产品的成长和发展,企业将获得新的活力。当企业所处的行业逐渐衰落时,只有借助科技创新,企业才能继续发展。可见,科技创新可以促进企业产品和产业领域的拓展,使企业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
1.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技术条件提升较快,部分企业创新基础较好,研发能力接近同行业跨国公司,甚至在某些方面领先于跨国公司。华为在3G领域全球排名第一,中兴研发的GoTa数字集群产品全球领先。在新兴产业中,出现了拥有核心技术和国际前沿研发能力的企业。如中星微在多媒体领域突破了7项核心技术,申请国内外专利600多项,获得专利120多项。安博特研发了五种治疗肿瘤的基因工程抗体,其中三种为世界首创。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中国90%的高科技产品出口是?二子?企业实现;几乎所有的光纤制造设备、85%的集成电路制造设备、80%的石油化工制造设备、70%的数控机床和95%的医疗设备都是进口的。世界86%的R&D投资和90%的发明专利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很多行业的关键和领先技术还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
2.中国企业中专门从事科技创新的人才严重缺乏。
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归根到底是由人来进行的。没有人才,科技创新就像无源之水,没有根,没有活力。就我国科技人员数量而言,约87.8万人从事R&D,基础研究人员仅7.9万人,占整个R&D团队的8.3%,缺乏世界级科学家。这些科研人员大多在非企业部门从事科研活动,企业科技人员严重短缺。
3.中国企业研发;d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削弱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R & amp企业的;d活动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稳定的现金流可以用来资助企业R & amp;d活动,企业缺乏内部融资可能会制约企业对R&的支持;活动能力,研究表明,R&D投资和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我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约为1.35%,远低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支出仅占销售额的0.39%,即使是高科技企业也仅占0.6%,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4.科技创新主体不明确,企业科技创新相对独立
按照国际惯例,实施科技创新的组织主要是研发机构,包括政府、高校、企业和民间R & amp;d组织。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日本企业从事R&D;D中工程师占员工总数的3.45%,而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仅占0.75%;日本每100家大中型企业都有R & amp;D 134机构。根据国家经贸委65438-0995的数据,全国23026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只有39.8%设有技术开发机构。与国外相比,我国企业与其他研究机构的合作严重不足,企业的创新活动相对独立,使得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学校、政府等研究机构的科技力量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造成资源浪费。
5.科技创新不注重实用性。
自1990以来,我国已有3万多项重大科技成果,但至今转化率不足30%,推广应用率仅为10%,仅占量产能力和规模效益的5%,而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80%。中国虽然在发明能力上不逊于任何发达国家,但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却远不如许多国家,使得中国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停留在样机、样品、展品阶段,难以批量生产,最终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三、关于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企业科技创新还很薄弱,资源和人才浪费严重,抑制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合理充分利用资源,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善企业科技创新环境
企业的科技创新不是独立和封闭的,需要大量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只有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下,才能不断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充分利用周围的有利因素为自己服务。营造这样的环境,首先需要借助社会力量进行协调,发挥政府科技部门、经济部门和相关部门的整合优势,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还要继续制定和实施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地方性法规,使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有法可依,保护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发展。最后,要特别注意财税政策的推动,政府财税政策的运用要逐步从生产走向研发,从产品优惠政策走向研发优惠政策。
2.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主要可以分为物质投入和人力投入两个方面。物质投入主要是指资金投入,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投入越大,创新能力就越强。从战略角度看,企业应保证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加大政府对企业R&D资金的投入,实施鼓励技术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重点支持R&D资金用于高新技术企业和少数技术相对先进的大型企业。人力投入主要是指以人为本,加强继续教育。技术创新是从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到创造性应用的过程,是由承载知识和技能的各种人才来完成的。
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来看,企业中的从业人员大多受过专门教育,很多企业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已经超过企业总数的一半。总的来说,高学历、高技术人员的比例还是很小的,在大多数企业中,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企业还是占了很大的比例。随着基于全球知识水平的新知识和技能的快速流动,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效率,加快在职人员自身知识和技术的更新率,是将企业的科技创新具体化的战略行动。
3.更新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只有将新技术、新理论与企业相结合,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全社会的技术研发应该主要在企业内部进行,而不是企业之外的科研院所。企业应根据自身实力,分析和把握市场需求,寻求技术机会,自主决定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项目;自主投资,自主决定融资、融资渠道和方式,统筹考虑投资的配置和步骤;享受技术创新带来的收益,承担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主要标志是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成果、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这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4.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技术交流。
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使其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并不是说企业要封闭,不与外界联系,而是要以合作创新为基础。加强合作创新,加强政府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创新合作,搭建政府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平台,协调目标,形成合力,推动企业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实验室或研发机构,完善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官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发体系。还要支持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国外技术机构、专家学者合作创新,支持中国企业在应用研究、产品设计、技术进步、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以不同方式开放合作。鼓励引进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的能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每年都在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充分认识中国企业科技创新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才能保证中国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
[1]吴云。技术创新:企业生命活力的源泉[J].企业家世界. 2009 (3)
[2]加快推进企业创新[J].聚焦2006年热点(6)
[3]李美蓉。论企业技术创新[J].程刚科技. 2007 (2)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提交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J]。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7 (3)
[5]田·。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J]。中国经济与贸易. 2007 (3)
[6]陆传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09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