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讲稿

作为一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写一篇讲稿总是很有必要的,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集中讲稿?以下是我收集的《分子与原子》的讲稿,仅供参考。让我们看一看。

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过这门课的主题是分子和原子。我在这次优质课比赛中面对了困难,我有了选择的机会。但是我选择了更难的课。我以前上过这个班。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效果不理想。我只是想借此机会强迫自己钻得更深,超越自己,因为可以得到学校同事的帮助和现场专家的建议,让我豁然开朗。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位置

这个题目是学生第一次了解微观世界,也是以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概念基础。学习本课题的内容,不仅可以从微观的角度使之前的教学内容更加深刻,也是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为什么单元里的这个题目是“水的组成”?

第三单元是关于水的成分。只讲水的宏观,不讲水的微观构成,是不全面的,让学生明白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这也分散降低了4单元的难度。分析整堂课的内容,不难发现水是这节课的主角。水蒸发的引入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证明了分子的存在,一滴水的分子数引入了小分子,水的蒸发解释了分子的运动,水和酒精的混合解释了分子之间的间隔。

3.这个题目的主线是什么?(知识结构)

主题是分子和原子。我觉得分子是主线。这节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以及化学反应中的变化。顺便介绍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通过生活实例,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

(2)通过实验,了解分子的三大特性,解释一些生命现象。

2.过程和方法

(1)学会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命现象。

(2)充分发挥想象力,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实验信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2)初步确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三,教学的重点

1.物质是由像分子和原子这样的微小粒子组成的。

2.分子的三个特征

第四,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虚数表象,初步体验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差异。

2.想象力、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动词 (verb的缩写)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努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学习,勤于动手,在愉悦的身心环境中获取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沟通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讲授、启发教学、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

不及物动词法律学习指导

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积极进行个性化学习,又要倡导合作创新,探索研究相同的学习方式。关注学习过程,在快乐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

探究方法指导。

快乐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1,教学介绍:我设计了加热水、品红扩散、闻香水或氨水四组生活场景的介绍方法,但最后选择了水、香精、氨水的鉴别介绍。在学生面前使用三种无色液体,让学生先自学它们的物理性质,再用学过的性质进行鉴别。即简单有效,又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展示简单的语言和图片要深刻得多。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必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组成,也就是对分子和其他粒子真实存在的探究和验证。我选择经典实验“洋红在水中的扩散”是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来说视觉上很逼真。而且有一个逐渐减少的过程,体现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起物质是由非常小的粒子组成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观察苯分子和硅原子的图解,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可以说物证和人证都存在,他不能不怀念。

3.从粒子图到分子第一特性-小的自然过渡。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数,重点设计一个计算分子数时间的猜想。想不到的答案一定记忆深刻。

4.通过拟人化的想象引入分子的运动特性。(分子是活泼好动的,还是安静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在氨分子扩散实验中,我对实验仪器做了一些改进。因为我们学校没有二十个大烧杯可以盖住两个小烧杯,所以我把装满氨水的烧杯换成小试管,蒸馏水换成自来水,不影响实验效果。我让学生先预习实验,询问学生现有仪器能否完成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克服困难,更换实验设备完成实验,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学生完成实验后会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让酚酞变红?是氨水吗?还是氨分子?这个问题可以为下节课学习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发散思维,设计其他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

5.然后通过拟人化的想象,引入分子之间有间隙(在课堂上是相互靠近还是保持一定距离?)。在前两个探究实验的引导下,学生现在可以根据给定的仪器和药物(注射器、量筒、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我的课堂质量取决于学生的表现,这是这节课的高潮。

6.练习(灵活安排)课件展示分子运动动画,问学生能得到什么信息。让我们复习一下这节课的内容。这是一道信息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

7.学生的自我参考评估(也可以在课后进行)

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一点建议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第二点是通过活动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表反映了以下三个方面。

①目标评价: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要改变评价内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评价,让他们关注知识之外的学习内容,强化未来学习的目的性,把漫无目的的学习变成自觉的学习。

②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过去我们对教师的评价具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应该把最高的评价权还给学生,以贯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即教师、家长、同学的评价只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条件,处于从属、次要的地位。评价的“最终权”属于学生,关键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常说的“学生要从学习到学习的转变”,应该包括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只有学会评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自觉纠正自己的偏差,达到理想的学习境界。这是我的评价理论与其他评价的第一个重要区别。

③参照评价:第二个重要区别是评价标准是自我参照的。我们很多科目都是分层次教了很多年,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他们人为地将学生分为ABC等等级进行评价。一个60人的班级应该有60级评价标准,这才是准确的评价。制定60条标准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然后让学生以自己为中心,对照评价内容进行参考性评价。重点是发现自己的收获,肯定自己的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标准。

8.黑板设计:第一个学习内容是分子的真实存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组成的吗?要证明分子的存在,就要用到分子的后两个性质,这样会让教学内容重复,所以我选择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组成的。因为能构成物质,所以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