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菲,沈飞,西飞
相比之下,沈飞这么多年一直在修修补补苏联战机,复制到时间的尽头。沈飞是由1994年原国营工厂112裂变而成的沈飞工业集团,公司更名为沈阳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沈飞的战斗机研制工作主要由601承担。
再说程菲,虽然古语说英雄莫问从何而来,但是承担了程菲战斗机研究设计的611的所有成果,确实与601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70年,为了应对来自北方的威胁,中央政府决定恢复搁置了几年的歼九项目的研制。为推进研制工作,601所歼九设计大队将离开沈阳。就这样,数百名技术人员和部分政府官员、工人带着大量图纸资料奔赴成都,成立了西南新型战斗机研究所——601成都分院。而这个601成都分行就是未来的程菲611分行。理清了两个所的关系之后,很多事情就方便梳理了。歼8战斗机由601研究所在米格-21的基础上研制设计。网上有五六个绰号,空军也发现了很多难以满足作战需求的问题。
宋·宋文骢老(之父歼10),时任601整体房间布局组组长,也是重要贡献者之一。要知道1965立项成功,1969首飞成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歼8能够首飞是一个奇迹。
作为“程菲”标志之一的J-10,绝对是中国航空发展史上的标志性机型。说到的成功歼10,不可忽视的型号是歼 9.1970年,为了满足当时空军提出的“双25”指标,当时负责歼9项目的601提供了无尾方案。
这种设计阻力小,尤其是超音速性能优于尾翼方案。宋先生在原方案的基础上,提出在无翼飞机机翼前增加一个小翼,改善飞机的升力特性。并成功演示了“无尾翼+前翼”的布局思路。
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歼9最终下马,和涡扇6、雷电4中程导弹一起,成为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歼9的反复折腾中,611做了鸭翼/主翼的所有匹配方案,这种对鸭翼布局的理解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可以说,没有失败的歼9,就没有后来的J-10,就没有现在风光无限的611。对了,如果没有那么多意外,J-10可能就是沈飞的杰作了。
65438年至0989年,中央军委组织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先不说过程。中苏27给空军的印象不是震撼,而是“极其震撼”。这道光的油量超过了战斗机的空机重量歼7,而且实际上可以达到F16的机动性水平。在当时的中国空军眼里,简直太神奇了!
在当时的外部压力下,空军只想要更多的苏-27,只需要沈飞生产更多的J-11。空军负担不起重新设计新飞机的费用。我们广阔的陆海急需这样的远程飞机。当时,程菲已经开发J-10差不多10年了,所以中国的两家研究所都不可能建造新的飞机。沈飞只是做了他该做的。
程菲和沈非都属于AVIC,他们两个人,无论是天生的还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其实都属于你中有我的合作关系。即使在国兵器歼20上,601所也为隐身立下了汗马功劳。
至于西飞,与程菲和沈飞不同,其军用飞机主要包括飞豹和轰六系列以及最新的运-20。西飞的产品线除了飞豹基本都很大,跟沈成飞飞没竞争力,所以自己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