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灵科学研究简介

承担国家项目4项、省部级基金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国内发明专利2项。其研究成果获得第七届中国药理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理学家奖,多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数十名,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3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松香树脂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研究(No.30771690)”,“血脑屏障上新型GABA转运体的研究(No.30171075)”和“脑内药物转运与血脑屏障上P-糖蛋白的关系(No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天然产物中P-糖蛋白抑制剂的筛选及其对脑肿瘤治疗的改善作用和机制研究” 以及中央大学基础科研经费专项基金“原花青素调节血脑屏障P-糖蛋白及其抗脑缺血作用与靶点通路关系的研究(No ZJ1005)、国家林业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松针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生物活性研究(No.2008GB24320412)”、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P-糖蛋白抑制剂对裸鼠移植人脑肿瘤治疗作用的研究(NoBK204110)”和江苏省博士后研究。

相关研究已申请专利9项,获得专利授权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SCI收录学术论文25篇。研究成果获得施维雅青年药理学家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2010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

研究方向主要围绕阿尔茨海默病(AD)的治疗靶点机制和新药研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系统研究和阐明脑内多萜代谢和血脑屏障上P-糖蛋白(P-gp)功能和表达的调节与AD发病和治疗的关系,为探索AD的病因和病理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为寻找AD防治药物的新靶点提供线索和实验依据。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对AD确切有效的药物很少,也没有根治AD的药物。对AD防治靶点的研究已成为国际热点。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脑内多萜醇水平异常与AD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多萜醇有可能成为AD防治的新靶点。调节多萜醇在脑内的代谢可能为AD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

2)依托“十二五”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新型G蛋白偶联受体靶向药物筛选体系的建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围绕与AD治疗相关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建立稳定的GPCR细胞系及其高通筛选模型,实现G蛋白偶联受体新药筛选技术的创新,建立多层次的AD治疗新药筛选模型,为促进AD治疗新药的研发提供新的筛选技术平台。

3)开展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创新药物马尾松针聚戊烯醇的临床前研究。聚戊烯醇是一种长链萜类化合物。马尾松针叶含聚戊烯醇约65438±0%,是制备聚戊烯醇的理想原料。本课题组的初步药效学研究表明,针状聚戊烯醇具有明显的抗AD作用,具有开发为治疗AD的创新药物的良好前景。

此外,作为项目的主要研究成员,先后参与完成了科技部863的三个重大专项:“建立新型高通药物筛选模型(no . 2001a 234011)”,“新型高通药物筛选模型、化合物库建设与药物筛选(No.2004AA2Z3785)”和”。

参与完成科技部“863”三大专项,2003年获第七届中国药理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理学家奖,2006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多年来,作为主编、副主编,出版专著4部,参编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