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膨胀剂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混凝土膨胀剂的发展历程:

1、混凝土膨胀剂是在膨胀水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混凝土外加剂。它可以在现场与硅酸盐水泥混合制成膨胀混凝土。其主要作用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抗渗性和耐久性。1936年,美国科学家首次使用钙矾石(硫铝酸钙)膨胀剂制备自应力混凝土。

2.日本是最早开发膨胀剂的国家。1962年,日本大成建筑技术研究所从美国A.Klein公司购买了K型膨胀水泥的专利,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制出一种硫铝酸钙膨胀剂(CSA),其主要膨胀源为钙矾石(C3A 3CaSO4 32H2O)。

3.1970,Onota水泥公司研制成功石灰膨胀剂,其膨胀源主要是Ca(OH)2。这两种膨胀剂8% ~ 10%(相当于水泥重量)可掺入补偿收缩混凝土,15% ~ 20%可掺入自应力混凝土。

4.我国于1975开始研制膨胀剂。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尤等人研制成功一种类似日本CSA的硫铝酸钙膨胀剂。与日本电熔法不同的是,CSA熟料采用回转窑烧结,粉磨至比表面积(200-300)m2/kg。由于当时建筑市场需求量小,没有投产。

4.1979期间,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在我院明矾石膨胀水泥的基础上研制成功明矾石膨胀剂,但因其膨胀效率低、碱含量高,后来被淘汰。

5.1988之后,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先后研制出UEA、AEA、CEA膨胀剂,将10% ~ 12%掺入水泥中,制成补偿收缩混凝土。随后,同济大学、长江科学院、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也相继研发成功硫铝酸钙膨胀剂。

6.1992期间,我国制定了混凝土膨胀剂建材行业标准(JC476),统一了试验方法和技术指标。随后,该标准由1998修订为2001。通过膨胀剂的更新换代,特别是HSCA和ZY两种高效膨胀剂的出现,以及大规模的工程实践。

7.2009年,国家颁布实施了该行业的两项核心标准:一是首个国家产品标准GB23439-2009《混凝土膨胀剂》,二是我国首个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JGJ/T178-2009《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这两项标准对规范和提高我国膨胀剂混凝土的应用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扩展数据:

一、混凝土膨胀剂概述

该混凝土膨胀剂属于硫铝酸钙混凝土膨胀剂,不含钠盐,不应引起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但耐久性好,膨胀性能稳定,强度持续上升。普通混凝土常因收缩开裂而渗漏,降低其使用功能和耐久性。

在水泥中掺入8%-12%膨胀剂可配制补偿收缩混凝土,大大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和防水能力。可以取消外防水作业,延长后浇带间距,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之间的温差裂缝。

二、混凝土膨胀剂使用方法:

1.使用本品时,推荐用量为8 ~ 12%。配制后,对于接缝浇筑和后浇钢筋混凝土应适当增加用量。

2.该产品配制的混凝土可采用结构自防水技术,使建筑结构和防水功能融为一体,取消外部防水,使建筑结构更简单。

3.用该产品配制的混凝土可采用超长钢筋混凝土无缝设计施工技术,减少了施工工序,使施工更简单,大大缩短了工期。不留后浇带,大面积连续浇筑混凝土。也可用于普通混凝土的后浇带处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混凝土膨胀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