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人必须知道的商业计划书陷阱

生意人必须知道的商业计划书陷阱

商业计划书是公司、企业或项目单位为实现招商引资和融资等发展目标,按照一定格式和内容要求编制的书面材料,向受众全面展示公司和项目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下面是一些关于商业计划书的陷阱,希望能帮到你!

陷阱1:隐形债务

在商业计划书中,财务报表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部分之一。毕竟,投资者的第一个敏感问题是?我应该投资多少,能得到多少回报?。总的来说,商业计划书里有什么?财务分析?融资方需要保密的信息。然而,融资者越是把财务分析搞得神神秘秘,投资者越是大呼上当。其中,隐形债务问题成为目前投资者的一大陷阱。

?隐形债务防不胜防?多年从事项目投资分析的潘东告诉记者。现在融资者金融诈骗的手段越来越多。聪明?隐形债务现在是我们最头疼的问题。?据潘东介绍,隐形债务情况比较复杂。例如,曾经有一家软件制造商为代理商担保向银行贷款,以支持他们在西部的区域总代理。但没多久,三个特工跑了。软件制造商也负债累累。后来软件厂商融资的时候,商业计划书里根本没有提到,导致有一大笔钱被后来的投资人用来还旧债。另外,北京一家公司兼并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外企。融资人没有在商业计划书中说明这种情况。北京公司融资成功,新股东自然扛着这样的大锅。融资方一般不会主动在商业计划书中提及?隐形债务?问题,而且即使投资人做了非常深入的调查,还是很难摸清底细。

陷阱二:团队私奔

一份成熟的商业计划书,除了更具吸引力的商业模式,创业团队也成为投资人决定是否投资的重要参考。因此,一般的商业计划书会以资本的团队构成和关键人物为特色,试图向投资者传达这样的信息:?只有像我们这样的团队才能做这个项目。?但是,众所周知,创业团队也是投资人的一大陷阱。且不说有些创业者向投资人汇报非常豪华的团队组合,但这个公司可能只有一两个人。融资成功后?团队私奔?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现象更加令人发指。

?我不知道会发生这种事?负责项目谈判的投资方代表李中先生对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久久不能忘怀。李中是一家知名外资风险投资机构在中国的首席代表。2000年春天,IT行业最鼎盛的时候,他负责在中国寻找好的项目。根据李中的记忆,一切都很完美,包括商业模式、营销方案、投资效益分析,当然还有当时为此兴奋不已的优秀团队。但是,正式投入之后,这个团队就莫名其妙了?集体私奔?,卷走了第一笔投资500万元。因为这件事,李中辞去了工作,并决定不再涉足风险投资。

陷阱三:专利保护不力

一份成功的融资商业计划书,除了要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和优秀的创业团队,还要有独特的技术,尤其是拥有自主专利的技术。但很多商业计划书中描述的看似拥有自主专利的技术,却让投资人大受其害。

清科创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姜广生认为,这包括三种情况:

第一个,?非竞争?这家企业的技术骨干。在高科技企业,尤其是R&D部门,公司对技术骨干的控制很严格,一般都会和他们签订合同?竞业禁止合同。根据合同规定,公司技术骨干辞职离职后两年内不得从事同行业工作。这样的创业团队有很多吗?自由人?。他们往往是原公司某项技术的开发者。离开原公司后,组织或参与一个新的团队,利用原公司的技术进行融资。在冒着巨大的处罚风险(按规定原公司发现后可以起诉)的同时,也给还蒙在鼓里的投资人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陷阱:一旦被原公司起诉,投资人自然会白白损失一大笔投资。

第二,专利申请期间的风险投资。很多技术骨干从原公司辞职,带着原公司正在申请专利的新技术加入新公司,将技术打包融资。既然正在申请专利,投资人可以迷茫一阵子,拿到钱。

三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项目,如包装、外形设计等,往往得不到创业者的及时保护。结果很多同事巧妙地利用了包装或者设计,真正开始营销的时候却异常艰难,无疑给投资人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这些融资手段都比较隐秘,一般很难在商业计划书甚至未来的谈判中察觉。

陷阱四:隐瞒市场风险

总体商业计划书还会详细介绍初创企业的市场前景和竞争优势。很多融资者为了增加投资者对项目的市场信心,夸大甚至捏造市场预期,充分利用一些不确定的市场因素,或者隐藏一些真实的市场风险,来达到自己圈钱的目的。这些市场风险包括政策风险。

业内人士表示,经常会有一些初创企业拿着地方政府甚至中央政府的红头文件、说明书和不成熟的商业计划书来融资。这类企业一般会声称自己有广泛的政府资源,知道中央政府很快会扩大在什么方面的投资,会去哪个项目,并拿出大量的证明文件,证明自己的项目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普通投资者对这类项目会比较谨慎,但也有少数投资者难以抵挡这种诱惑,被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