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的信息

大自然的语言立春之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醒来。冰雪融化,植被发芽,各种鲜花第一次绽放。又过了两个月,燕子轻盈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就变成了炎热的夏季,也就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飘落。大雁南飞,活跃在田野和草丛中的昆虫也消失了。所到之处,都是一片落草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将至的冬天。在地球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年复一年都是如此,周而复始。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关注植被的兴衰、候鸟的来去等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并据此安排农事。杏花盛开,仿佛大自然在宣扬要快快耕种土地;桃花开了,似乎在暗示要赶紧种小米。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明白它在唱什么:“爷爷奶奶,割麦子插秧。”这样,花鸟歌唱,青草生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在中国古代被劳动人民称为物候学。物候学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许多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业谚语(3)包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现代,利用物候学知识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那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消长和动物的繁殖,如桃花、燕子等,从而了解气候随季节的推移而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物候观测用的是“活体仪器”,是活体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和灵敏得多。物候观测数据①反映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当应用于农业活动时,它是简单和容易掌握的。这就是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这里有一个例子。根据北京地区的物候记录,1961的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8+0晚十天左右,比1960晚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数据,可以判断北京1962的农时来得比较晚。但当年早春种的花生等作物还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结果被低温冻坏了。如果能注意物候延迟,选择合适的播种期,这种损失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