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创业!怎么办?

我建议还是创业和家居生活相关的比较好。第一,不管赚不赚钱,都可以对你的人生有益。其次,你可以参考我的文章《失败就是经历》

在一个小范围的主题讨论中,大家轮流分享创业的经验。前面很多人分享了各种精彩、丰富、成功的创业经历,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轮到最后一个人的时候,他不愿意上台分享。主持人也是主办方,是那个城市非常有名的企业家,也是比较有名的投资人。

主持人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不想上台和大家分享你的创业经历。

男人脸红了,怯生生地说,我创业失败了。

主人一点也不惊讶。而是带着麦走到他面前,告诉大家失败也是经历。失败的经历更是难能可贵。成功的创业经验很精彩,但很难复制;失败的创业经历可以警示大家避免重蹈覆辙。所以失败的经历对创业者来说更重要。现场响起了更加热烈的掌声。

在主持人的鼓励下,他走上讲台,分享了自己失败的创业经历。

他就是我。

虽然我从来不鼓励年轻人创业,但我还是阻止不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创业。青年虽强,国家强。但是如果这些少年都倒下了呢?

在顺境中成长好还是在逆境中磨练好?这是一个永恒的争论。但是,我同意在繁荣中成长是好的。不能说繁华是温室,更不能说温室里的花经不起寒霜。逆境害人,我就是这么说的。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人,无法亲身体会逆境的艰辛。逆境会摧毁大部分人的心态,甚至会让一部分人走向极端,走向毁灭。顺境中的人,最多只是失败,最多是被嘲笑。但是,逆境中的失败者,很多时候是没有回头路,没有选择要走的路的。所以,相比较而言,我支持在繁荣中成长。

即使我认为我是一个心理素质优秀的强者。但我亲身经历了逆境中的成长,经历了多次创业失败后,真的感觉疲惫不堪,心态远不如以前。四十多岁的他几乎满头白发,与创业前的意气风发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最重要的是心里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和世俗的压力。

只有创业失败后,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个世界只会佩服成功者,没有人会可怜失败者。这也是那句老话,笑贫不笑娼。即使很多企业家的财富来源是灰色的或者不道德的,崇拜者也从来不在乎,他们只在乎你有多少财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创业者会硬着头皮在羊肠小道做非法传销,或者向老年人推销万能的保健品。

年轻人,可能我说的太重了。如果能阻止你创业,我觉得也不是坏事。如果你还决心创业,记住这些失败的经历。这些经验虽然不足以帮助你创业成功,但一定会帮助你创业。

第一,学会销售。

销售这个词是用来代替营销的。是因为很多年轻的创业者还不能清晰的理解什么是营销。而且他们刚创业的时候,很可能没有任何销售经验。然而,每个企业的老板几乎都是最大的推销员,甚至国家元首也是最大的推销员。

如果你还没有学会如何销售,你的生意很快就会以失败告终。不要指望你会雇佣销售专家。销售专家一般不会加入初创企业。即使高薪聘请销售专家,你也很难留住和留住。

因此,企业家应该是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推销员。

第二,现金流至关重要。

不管你有多少钱,一定要记得最多用一半的钱去创业。不要把钱都投进去,尤其是创业困难的时候。别想着把剩下的钱都投进去。熬过这一关。熬过这个,还会有下一个,总会有下一个等着你。一旦花光了所有的钱,就很容易想到信用卡和各种贷款、融资。最后,我无法从悲伤的结局中自拔。信用卡透支了,还不起,银行信用很差,亲戚朋友都借了。

那时候,你会发现,你才是最讨厌的人。

所以,你有100元,第一次创业最多50元结束。失败了也没关系,多练习积累经验就好。还剩下50元。第二次创业,最多花25元。在你此时的体验中,25元的作用远大于第一次50元。第三次12。依次递减,直到你翻身成功。

不要怀疑投入越来越少怎么能成功。只要你有足够的经验,少一点也可以创业。只要你不背很多债。负债创业成功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计。

李嘉诚说,很多言论不能优雅。传说李嘉诚曾经说过,一个企业只要有足够的现金流,就一定不会破产。相反,即使是盈利的企业,也会因为没有现金流而破产。我相信这段话可能是李嘉诚说过的。

同理,现金流对于创业者也是一样的。

第三,启动资金必须用自有资金。

第一次不用自己的钱,上学就不会心疼钱。不在乎钱的创业者会失败。所以创业初期一定要用自己的钱。

虽然有很多精英拿着别人的钱创业,但那只是极个别的物种,人们都戴着各种博士帽。我相信99%的创业者都不具备这个资格。所以,别想了,就当这都是传说吧。

第四,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

如果你还是决定创业,请记住这一条,这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或者做自己最擅长或者最喜欢的事情。

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就不要进入陌生的领域,在陌生的地方创业。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不要在意别人怎么说你。如果你有肩膀可以依靠,那就依靠它。那些冷嘲热讽的人是羡慕你的资源。不管是七姨八姨,还是米歇尔·普拉蒂尼的干妈,送个小同学什么的。只要你有资源,尽量充分利用,只要不违法,就可以安心使用。

第五,创业不是卖你有的产品。

既然要创业,就要学习一些营销知识。因为在任何企业中,真正的营销主管是老板本人。所以,你必须明白什么是营销。

我的师傅菲利普·科特勒教授对市场营销的定义是这样的:寻找和发现市场需求,并通过生产或贸易交换来满足这种需求的整个过程叫做市场营销。我也看过很多名师的营销著作,我很赞同这个解释。

如果你愿意,可以仔细阅读我的硕士著作《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控制和执行》。如果英语好,可以看英文版。如果英语很差,有很多中文翻译。标明梅教授的翻译版本更准确。但是,你可能要花几个月或者半年的时间才能看完这本书的任何一个版本,但是我会告诉你,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时间绝对值得。

有了营销的定义,你会发现创业并不是卖你的产品。就是让你找到别人想买却买不到的产品,或者你买不到满意的产品。

换句话说,做别人没做过的,或者别人没做好的。如果你想做的事别人已经做了,也做了,那就不用想了。

不要以为现在什么商品服务都有。你如何找到顾客买不到或不满意的商品和服务?

这个不用怀疑,肯定有。如果找不到,那就不适合创业。找到了就可以创业了。但是,并不代表你创业一定会成功。

第六,尊重知识产权,要有敬畏之心。

有人说,中国人最擅长创新,即使是最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国人也能处理好。有些外国人说中国人不善于创新,总是直接用或者搞价格战。

不过我觉得这是外国人不了解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和创业环境造成的误解。

我在2005年和一个澳大利亚客户讨论过这个话题。

他说中国人喜欢价格战。我告诉他,那不是真的。你们澳洲人口才几千万,尤其是隔壁的新西兰。你感受不到商业竞争的激烈和残酷。打个比喻,如果只有360个行业,一个行业人均多少人?新西兰有多少人分一个行业?但是中国有14亿人,那么一个行业要分多少人呢?尤其是热门行业,可能是几十万企业竞争,这么激烈的市场竞争,怎么可能不是价格战?

他还是不服,接着说,你在中国的产品肯定卖不了国外的产品。我告诉他你又错了。20年后,世界上大多数消费品或产品将在中国或中国制造。他当然不信。我举了一个例子给他分析,90年代中国的家电市场几乎都是国外的产品或者品牌。但是2000年以后,大部分都是中国企业或者品牌。未来,其他高科技消费品也是如此。我知道他拒绝了。我举了个例子,他就拿过来了。比如开发一个产品的成本是十亿元。只要我先满足中国市场,研发成本可以摊薄到几块钱。如果研发成本一样,让你去欧洲小国试试?你的研发成本不会被摊薄。如果成本价格不能降低,我们如何与中国企业竞争?

最后我感觉他是服气了。所以他怀恨在心,用国际付款的时间差骗了我一批货,导致我二次创业直接失败。

我认为中国人善于创新,尤其是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创新怎么生存?控制和降低生产成本也是一种创新方式。但是要保证质量合格,不能无底线的降低成本,造成劣质货。

有了创新,就有了知识产权的概念。法律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尤其在中国,知识产权是为数不多的绝对私权,一定要好好对待这个权利。

虽然中国有很多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但是很多企业家并不能确切知道知识产权中侵权的含义是什么。

先说商标。

我遇到过很多卖假货的从业者,把制假过程叫做贴牌。一开始我以为是OEM或者ODM代工。一般国际上把这种委托加工的方式称为OEM。直到发现才知道是假的。

记住,在产品上标注或者使用别人的注册商标都是假的!生产者和销售者都是违法者。

记得杭州市公安局和上海市公安局曾经抓过几批在淘宝上卖假货的人。其中一个小女孩被抓后,非常不以为然。我只是在卖假包,不是吗?没有伤害和死亡。有什么大不了的?负责办案的民警告诉她,她的案件涉案金额极其巨大,是公安部、省厅、市局督办的大案要案。毕竟小姑娘读过书,突然就崩溃了。

销售假货的数额是按照正品价格计算的,而不是按照假货销售价格计算的。其次,销售金额超过1万元就可以涉及刑事案件,销售金额超过10000万元就是大或者巨额。你想想,你卖的是假货,也就是卖了100万,扣除成本才几块钱。至于冒险?

我们来谈谈专利

虽然很多人很重视专利证书,但并不看重专利权。真正重要的是专利权,也就是专利公开中的权利书。

连我哥都在跟我说,申请专利有什么用?只要别人修改了,和你的专利不完全一样也没关系。

真的是这样吗?绝对不是这样。

法律规定,只要你的产品和对方专利权书上的任何一个一样,就是侵权。仔细看,只要和对方专利权书上的任何一篇文章相同,都是侵权。不是你想的那样。只要有一点不同,或者部分不同,就不算侵权。

一旦专利被侵犯,也会让你破产。

所以专利这么重要,一定要有专利意识。如果有好的创新发明,要及时申请专利注册。只有注册知识产权,你的创意才能受到法律保护。

第七,平衡利益,留住人才。

企业生存发展,需要留住人才。人才多了,就叫团队。靠什么留住人才?本质上还是要看利益平衡。

如果把钱都给了人才,企业不赚钱就破产了。如果赚的钱对人才来说太少,人才会不甘心,会失业。招三个新人才不如留一个老人才。所以,留住人才的办法就是均衡合理的分配利益。

只有把不同的天赋留在身后。并且组成一个团队,步调一致地朝着一个目标走去,这就叫团队。如果只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做自己的事,那就叫帮派。

当然,留住人才的不仅仅是利益的平衡,还需要一个光明的未来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

第八,视野决定方向。

等公司发展的差不多了,产生的稳定利润足够生存一年。你需要考虑明天怎么走。

如果一个人不去想遥远的事,他会发现悲伤近在咫尺。企业也是如此。

你必须计划明天的事情,而不是今天的事情。如果你一直盯着今天,你就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变化。

如果你想知道明天会有什么变化,你必须看天气预报。市场资讯,沟通,交流,展览,前沿资讯等等都是关于明天的天气预报。

没有足够的视野,就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前方会有很多岔路。没有足够的高度和视野,就分不清方向。

如果你能读到这些,我相信你已经超越了我。现在你已经超过我了,我没有理由劝阻你继续创业。我能做的就是希望你的事业能走得更远。

好吧,就这样。

再次:用20年的职业经验帮助更多的人。知识产权和营销问题的专业解答。

欢迎阅读我的其他文章。我是朱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