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中杯星巴克视频(为什么星巴克有中杯)

去过星巴克的人应该知道,柜台上的杯子只有三种:中杯、大杯和超级杯。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没有小杯子?是强迫症!

1

从星巴克中杯咖啡开始

视频中,罗永浩点了一杯中杯咖啡,但星巴克的女服务员反复指着她面前的三种不同类型的杯子,告诉罗永浩,最小的那个叫“中杯”,中间的那个叫“大杯”。罗永浩说,我明白你说的是大杯,但我要中间的中杯。但是服务员还是说,不好意思,这个杯子很大。屡遭羞辱,罗永浩几个耳光后愤然离去。对此,罗永浩在一次直播活动中表示,在过去的三年里,他被一个星巴克的服务员告知了八次。星巴克有问题吗?

对此,星巴克给出了回复,称将提升服务水平,为喜爱星巴克的顾客提供独特的星巴克体验。星巴克在回复中解释称,为了保证顾客选杯的准确性,有时会与顾客再次确认。很多消费者对这种不痛不痒的回复并不买账。不少网友表示,星巴克不仅没有透露更改杯名和服务的意愿,还为自己辩护。有点自大。

2

“比例偏差”决定了杯子类型的选择

星巴克的杯子设置很有意思,“高杯(中杯)、大杯(大杯)、大杯(超大杯)”也引发了罗永浩的一场“较真”。

然而,在中国很少见到“矮”星巴克。作为一个重要的“价格锚”,一个“隐藏的小杯”可以很容易地将用户的决策目标锁定在中杯和大杯。我们在设计产品时,通常会考虑参照物。当杯子对比和价格出现差异时,用户自然会倾向。

在“参照物”和“价格锚点”的设定下,用户的感知形成了一定的“比例偏差”,我们自然会去比较。3元可以多喝83ml感知(消费者几乎不现场计算,大多靠视觉判断大小差异),可以促进快速决策。

我们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人群主要是职业咖啡社群成员,学生,白领。* * *我们回收了116份有效问卷。在星巴克的咖啡杯中,你最常选择哪一个?根据这个问题的调查,59.48%的人选择了Grande,26.72%的人选择了Tall,13.79%的人选择了Venti。

在“你为什么选择大杯?”问题中,46.38%的人选择“中杯太小,大杯刚好,超大杯喝不完”,33.33%的人选择中杯是因为习惯,18.84%的人选择“性价比高,价格比其他两杯便宜”...

可见“杯量适中”的感觉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但还是有33.33%是因为习惯选中,这也是人的惯性思维。商家只是“利用”了这种思维,设计了三种杯型供选择。一般人会按照“择中”的原则选择三款同品类不同规格的产品,“小的不够,大的浪费”的心理驱使部分用户选择Grande。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26.72%的消费者选择高个。一般消费者选择高脚杯的时候,星巴克的服务员会说“加3元可以做一个大杯。需要吗?”

“大杯美式”28元,服务员的一句“加3元升级28元的大杯”提醒用户“差价只有3元,很划算!”

所以,目前有将近一半的人改买了大杯。

消费者“心甘情愿”购买“大杯”星巴克,与星巴克品牌设计的消费者决策环节有关吗?为什么非要引导消费者买大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你会觉得“性价比高”,这是“比例偏见”的消费心理核心。“占便宜”的心理和产品本身就有“便宜”的成分,形成消费者的感知,并因此购买商家希望的产品。

从上表最后一栏可以看出,中杯、大杯、超大杯的价格分别为7.06元、6.41元、5.25元,当然杯子越大越划算。

为什么星巴克也要消费者买「大杯」和「超大杯」?是为了消费者省钱吗?

从成本上来说,大杯和超大杯只是添加了一些水、咖啡、糖和牛奶。当然,很多人都测试过每杯咖啡的含量,这部分不开发。从成本的角度来看,这些增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星巴克最大的成本是房租、水电、人员管理等费用,这些都是固定的,不管你卖多少咖啡,当然也是这样,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人员管理上。

星巴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比例偏差产品规划:用于产品规格设定和价格设定,引导用户选择品牌想要推荐的产品。

比例偏向的感知参与:让消费者感受到“性价比高”、“便宜”、“实惠”,品牌本身也能获得更多利润。

从“价格劣势”到“价值优势”

让我们看另一个例子——乐纯酸奶。

乐纯酸奶最新的宣传是:“每盒乐纯酸奶均采用德国顶级过滤乳清酸奶,用三倍鲜牛奶和三倍乳酸菌发酵,再经专利工艺剥离2/3水分,只留下三倍纯营养。”

“三倍鲜奶,三倍乳酸菌,专利技术去掉三分之二水分,留下三倍营养”,其中“三”和“三分之二”成为消费者非常重要的决策因素。一、感觉“三倍”带来“多”的观感,而“一盒”呈现“少”的对比,形成“精”这个品牌很早就有“只有三杯鲜奶才能成就一杯乐纯”的口号。而“三”和“一”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比例偏差”,进而形成消费转化。

使用这种“比例偏向”的营销方式后,消费者的感知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购买这款酸奶的时候,我被“拖”进了消费决策环节,完成了购买。

从一开始,进入视野的“产品、包装、价格”就会下意识地和你经常吃的酸奶的品牌、价格联系起来,比如安慕希205g,大概一瓶4.1元/瓶。虽然特仑苏一直定位高端,但是酸奶的价格在9.5元115g,在乐纯是65438+。

乐纯酸奶给了我们什么?

当产品价格高于客户常规认知时,品牌如何打动客户?在这里,“比例偏向”的应用正好可以将“劣势”(用户感知)转化为“优势”,从“价格”转化为“价值”。以乐纯酸奶为例,制作酸奶的工艺流程可以形象地从“三杯牛奶”提炼到“一杯酸奶”当然,这也和哪个用户群体有关,无论是感性消费还是理性消费,在某些产品上会有差异,但经过这种提炼,这个品牌的产品会从不同角度打动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这是品牌营销中对客户旅程的认知、认同和认可。

只要能了解消费者的诉求,巧妙设计产品,消费者在价格、参考、视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自然会形成一定的“比例偏差”。但是要记住,好的产品是所有营销策略的基础,我们只是让客户在策略上“看到好的产品”,而不是“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