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办学规模
我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截止2012年末,共有教师80余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和高级实验师24人,讲师和助教39人。其中博士学历教师21人,硕士学历教师33人。同时,聘请了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我院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校内校外、老中青相结合的教研团队。通信工程专业
通信工程专业成立于6月1994。截至2012年底,本专业共有专任教师24人,教授4人,副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6人,其中“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博士8人,硕士8人,博士5人。
本专业有光纤通信实验室、综合通信实验室、软件开发实验室等几十个专业实验室。以培养能设计开发电子与计算机通信的“综合性、技术性、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形成了信号与信息处理、光通信网络与器件、信息安全与量子通信与信息对抗、射频技术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成立于2000年。截至2012年底,本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9人,教授4人,博士4人,硕士6人,其中“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江西省名师1人。
本专业设有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传感器技术实验室、ARM与可编程控制器实验室等多个电子基础实验室,并设有大学生电子科技创新创业实验中心,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实验能力提供了平台。
物理专业
物理专业起源于中正大学师范学院理化系,成立于1942年8月。是我校发展历史上最早的院系之一,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截止2012年末,本专业共有教师3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7人,博士16人。
本专业于1986、1993获得理论物理与光学硕士学位,为全省最早。目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和光学工程,其中光学硕士是江西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
李典学院实验中心
物理、通信与电子学院实验中心成立于2004年2月,下设普通物理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通信实验室和开放创新实验室。截止2012年末,中心拥有800元以上设备2335台套,资产1062万元,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在管理模式上,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由中心主任负责实验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的统筹安排、调配和使用,实现优质资源的享受。
实验中心组建了一支由省级学科带头人挂帅,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实践教学丰富,熟悉实验技术,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团队。截止2012年底,中心共有教师30人,实验助教5人,其中高级职称11,硕士及以上学历18。光学工程学科
2006年,光学工程学科被授予一级学科硕士学位,以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平台。2011年,本学科组成员王艳博士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上发表了第一篇成功验证红外光波段逆多普勒效应的研究论文。
截止2012年末,专任教师24人,教授4人,副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6人,其中“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博士8人,硕士8人,博士5人。
本专业形成了激光传输控制、光信号与信息处理、光通信网络与器件、量子保密通信、光子晶体技术五个主要研究方向。陶向阳教授、袁、徐波博士等领导的团队。开展了激光等离子体中自发间歇磁流和相对论非线性效应、强激光传输通道的线性和非线性效应、强激光热畸变和光束质量控制技术、部分相干光束的空间整形等研究工作。学院在opt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论文20余篇)。com、Optik、Journal of Physics和Journal of Optics,并编辑出版了一本教材。
张祖兴副教授、桑副教授、邝庆强博士带领的团队在江西省光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团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专项基金等多项基金的支持。在Optics Express、Optics Letters、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Optics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Optics等国际国内一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3篇,其中SCI收录18篇,EI收录8篇,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2009年获江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叶志清教授、饶春芳副教授和刘木林博士领导的团队在光通信网络和器件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团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产业重点项目的资助,2007年获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聂以友教授、教授、段博士领导的团队在量子保密通信方向开展了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等基金的资助。近五年来,该研究方向在Phys. Rev. B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39篇论文被SCI收录。
罗教授、博士和刘桂强博士领导的团队在光子晶体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成功验证了红外波段的逆多普勒效应。集团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包括Nature Photonics和Phys. Rev . A..
理论物理专业
物理、通信与电子学院理论物理硕士专业学位1986获批。截止2012年底,* *有导师11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人,博士8人。本学科要求掌握理论物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和计算方法,具有从事教学、科研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理论物理专业的研究方向有:统计物理、非线性动力学与复杂系统理论、凝聚态物理理论、量子物理、量子信息论及其应用。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经典统计模型的相变、复杂网络的统计力学、新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的制备、量子物理的基础理论及其在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中的应用。
光学专业
本专业获得1993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江西省“十五”和“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
该专业有四个研究方向: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激光物理与光通信、光学材料与器件、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讲授的课程有:高级量子力学、高级电磁场理论、光学原理、高级激光物理、计算物理、量子光学、量子电子学、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非线性光学、纳米材料与纳米光子学、非线性光纤光学、物理学中的几何相位、光学前沿研究专题、物理学英语。本专业适用于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教学工作。
信号检测与处理专业
信号检测与处理是现代光学、电子学、信息传感、材料科学等基础理论和相关应用技术的一门新兴学科,涉及信息采集、分析与处理、处理、传播、存储和显示于一体的现代科学技术。本专业侧重于将光学、电子学原理与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研究光纤通信技术、光电信号的检测、采集、传输与处理、光纤传感技术和光电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2011,授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信号变换与处理、信号检测与传感器、系统分析与设计、光纤通信技术。
无线电物理专业
江西师范大学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2011授予无线电物理硕士学位。无线电物理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超导电子学和电磁信息检测与处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本专业主要研究复杂系统的电磁辐射与散射规律、数值计算方法及其在遥感、目标特性、电磁兼容、通信和人类电磁环境中的应用;研究微波毫米波的传输理论及其在通信、雷达、遥感和测量中的应用,研究微波毫米波信息的获取、处理和成像技术。该方向的应用多在手机终端、无线通信、RFID等领域;军事涉及国家安全和装备的方方面面,如雷达、导航、卫星等。,海陆空天天需要,国家急需。
超导电子学:这个专业是超导物理学和电子技术的结合。它以超导体的约瑟夫森效应为基础,主要研究物体处于超导状态时超导电子的一系列效应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我校这个方向主要研究基于低温技术的超导量子逻辑器件和电路的设计、分析和制备技术;研究了隧道效应及其在超导量子电路中的应用,长茎超导量子逻辑器件和电路的设计和操作。
电磁信息检测与处理:本专业重点研究图像算法、运动图像捕获与识别、Linux硬件测试与嵌入式系统、电子设计自动化和DSP。我校本专业主要从事将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传感器技术的研究,建立智能检测系统的理论和工程方法,根据不同工业生产过程的要求,开发先进的工业过程检测和自动控制装置。
凝聚态物理专业
江西师范大学凝聚态物理硕士点于2005年获批,2006年开始招生。截止2012年底,学科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学术团队。* * *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12人,其中4人出国留学两年以上,45岁以下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凝聚态物理专业研究生招生方向为:无序强关联系统;介观物理学和低维系统;新能源材料及相关物理问题;计算材料科学;计算凝聚态物理;相变和临界现象;统计物理理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