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学研究

(1)科学研究:

长期以来,学院坚持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道路。教师在教学的同时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通过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学院拥有福州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室、应用生态学实验室和生物腐植酸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学科带头人为饶平凡教授、叶院长、郭教授,有一批具有科研教学实力和主动性的学术骨干,其中副教授12(、、、、、石、、、王少云、刘树涛、李浩、周建武等。)40岁以下,其中学校聘请负责教授。

学院科研团队在酶工程、医药生物技术、食品生物化学、水产生态养殖等领域的蛋白质方面形成了团队,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蛋白质与酶工程方向:对工业、农业和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的功能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表征(上游),基因克隆、重组和表达菌株的构建(中游),大规模制备和生产(下游)。该方向是当今生物学的重点——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代表的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21世纪真正实现生物技术的世纪奠定基础。

在国内同类学科中,该方向在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表征、规模化制备与生产方面优势明显。但与蛋白质方面的顶尖研究机构相比,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待加强。

2.医药生物技术方向:该研究方向的特点是研究关键生化产品和生化过程的内在动力学和宏观过程动力学,分离纯化相关生化产品,实现工程放大和过程优化。该研究方向包括:微生物反应过程的优化、新型生物反应器的开发以及相关新型生化产物的分离纯化。

(1)微生物过程的特性及优化研究

该方向主要从事微生物反应内在动力学和过程动力学的研究,开展生物反应过程的优化和相关反应器的优化设计与控制,实现目标生化反应过程的高效运行。

(2)新型环境生物反应器的研究。

针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和低浓度生活废水的厌氧生物降解过程,重点研究了厌氧生物反应器的特性,从工程角度和微生物角度探讨了生物反应器的优化控制措施,开发了实用的相关废水生物处理技术。

(3)新型生化分离技术

生化分离工程在生物技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方向主要根据生化反应产物的特性,研究生化分离的新技术和新工艺。重点介绍了膜分离、色谱分离、离子交换分离和超临界流体萃取。

(4)在该研究方向上,洪教授领导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重点是药用微生物的筛选、菌种改良、微生物药物基因组学、抗性基因克隆、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克隆、基因敲除、基因封闭、基因置换、细胞工程育种、次生代谢产物代谢网络调控及发酵工艺优化、抗生素的分离提取纯化、抗生素产业化。其中,妥布霉素产生菌通过品质改良和优化已实现产业化,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不同遗传性状的西索米星高产菌株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eneuvensis)的基因簇克隆取得突破,申请了专利,并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填补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其他研究的品种有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小诺霉素、西索霉素、核糖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利福霉素、红霉素、环孢素A、头孢菌素、克拉维酸、万古霉素、环孢素A等。其大部分生产技术指标已高于工业化水平。

3.食品生物化学方向:以坚实的生物化学科学为基础,开展对传统食品的研究。具体来说,目前的研究方向有1。食品分析方法研究2。蛋白质传统食品研究。发酵传统食品的研究。引入最新的分析方法是突破传统食品研究的前提。本学科发展的利用色谱和毛细管电泳分析食品成分和功能的新方法,有效地揭示了传统食品的成分和机理,体现了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手段上的优势。在模仿和跟踪国际现成食品科技的大趋势下,本学科坚持开展对中国传统食品的研究,认为这是打造中国食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神圣职责,是本学科自立于国际食品科技之林的基础。

本方向研究了黄酒、福州肉燕、豆腐、中华果的凉性的生化基础,为人们在分子水平上认识这些重要的传统食品提供了新的视角,为相关食品的产业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基础。这些努力得到了国内外食品行业的支持,出现了全新的产学合作局面,正进入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

该方向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拥有学术界少有的成功创业经验,产业化能力强,在与食品行业的交流上有天然优势,实现了与国内乃至国际食品企业的高层次技术合作与交流。目前已与圣农集团、蜡笔小新、福玛吉团等福建省三大食品企业建立了R&D机构。雀巢、达能、爱芬、日本味千等公司的合作研究已经开始。该课题正成为推动我省食品工业发展的技术动力源。

该学科的突出弱点在于,在寻求政府资源以支持该学科开展的前瞻性研究方面缺乏沟通技巧。

4.应用生态学方向:

(1)开发全新的海洋鱼类内陆养殖技术,在南美白对虾和石斑鱼养殖中获得成功,目前正在内地推广。该技术不仅可以避免海域多变恶劣气候带来的潜在风险,还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人为改善生态条件,缩短生长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2)淡水鱼生态养殖新技术在甲鱼和罗非鱼养殖中获得成功,甲鱼养殖已推广到福建、浙江、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崇贵副教授,学术带头人,被农民称为龟博士。

(二)科技服务业

1.科技首先服务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我院利用重点学科和科研机构的软硬件条件,积极为本科生教学服务。近年来,我院本科生开展的科研团队、SRTP科研培训、科研创新活动在全校名列前茅,在全国科协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科技创新中获奖30余次。

现以新校区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建设教育部生物实验中心、教育部直属高校特色优势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实验中心和福建省医学生物工程技术创新平台。这些实验和创新平台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新技术,还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

2.科技为地方建设服务。近年来,我院在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横向基金连续三年翻番。2006年人均经费近65438+万元,连续两年位居全校第二,是科技应用推广先进单位。刘树涛等老师先后获得科技推广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