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的职业是什么?

朱静

朱静,女,1938 10出生于上海,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材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2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朱静进入冶金部钢铁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0-1982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1995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65438-0996,加入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7-2007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04年至2008年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委员会委员;2007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朱静长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他没有从事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的合金化原理、强韧化本质等一系列应用基础研究,而是从80年代初开始研究电子显微衍射,然后从事高温结构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固体表面与界面、应力诱导相交、微量元素偏析特性等方面的研究。

中文名:朱静。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8 65438+10月10。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主要成果:1995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高空间分辨率分析电子显微镜

性别:女

产地:浙江杭州

人物体验

1938 10 6月10朱静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

1951年,朱静进入上海市上海中学就读。

65438到0957,朱静被复旦大学物理系录取。

1962年8月,朱静毕业于复旦大学;同年9月加入冶金部钢铁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至1996年3月)。

1980年8月,朱静通过数理考试,被教育冶金部选派到美国做访问学者两年,师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衍射物理硕士J.M.Cowley教授。

1982年8月,朱静回国,继续在钢铁研究总院工作。

1984年9月,朱静再次前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天文物理系,并担任副教授。教授(截止4月,1985)。

1995,朱静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6年4月,朱静进入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担任教授。

1997年3月,朱静担任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至2007年10月)。

65438-0999,朱静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至2015)。

2002年,朱静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任、副主任(至2008年)。

2004年,朱静担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委员会委员(至2008年)。

2006年7月,朱静在东北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至2006年9月)。

2007年,朱静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委员(2004-2008),技术部主任、副主任(2002-2008)。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朱静在《马氏体时效钢的析出组织和韧化原理》和《铀分离器用马氏体时效钢的研制》中,主要利用电子显微镜确定了与Co-Mo相互作用有关的时效析出组织和相稳定性的演变,提出并验证了高弥散逆奥氏体的韧化作用,并找出了高温缓冷后脆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中国铀分离钢成功实施了无硼合金化路线和高钼低钛热处理制度。

20世纪80年代初,朱静利用相干电子波微衍射的实验和原理,在美国发现并确定了有序结构的单畴边界和单原子表面缺陷的性质,发表的原始论文被引用为该领域的开创性文献。在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中,她发现了室温下TiAl的应力诱导相变;发现在Ni3Al晶界附近存在一个硼、镍富集的无序区,有利于提高其塑性。通过实验和电子晶体学分析,阐明了硼在Ni3Al和Co3Ti中引起的不同电子结构及其原因。她还带领研究团队系统研究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用稀土掺杂单晶镍基高温合金在蠕变过程中的结构演变,揭示了γ/γ’相界各种凸形结构的形成、位错组态和分类。在蠕变第二阶段开始时,揭示并提出了稀土元素的偏析与γ/γ′相界的位错耦合形成Lomer_Cottrellcore结构,阻碍了位错运动,延长了蠕变寿命。揭示了蠕变第三阶段Lomer_Cottrellcore结构的解锁现象。

朱静研究组自制了原位装置,用原位电镜系统研究和测量了一维ZnO纳米线直径与杨氏模量(弯曲和拉伸模量)的定量关系,提出了基于介观力学的核壳模型,并用球差校正电镜从原子尺度验证了纳米线中心和表面弛豫层形成的核壳模型。定量解释并验证了一维纳米线的尺寸与实验所得杨氏模量之间的关系,表明当ZnO纳米线的直径大于12 nm时,成熟的介观力学理论仍然有效。她和她的学生在硅纳米结构的制备和应用研究方面做了有影响的工作。

在铁电材料研究方面,朱静研究组阐明了弛豫铁电PMN(PbMgXNb1-XO3)中有序畴和纳米极化畴的物理图景,从原子尺度阐明了BST(BaTi(1-x)SnxO3)中纳米弛豫极化畴的几何形态、组成和来源,并分别计算和分析了PMN和BST中的Mg。首次揭示并定义了PMN-铂单晶中准类质同象相界成分附近的多能级畴结构。揭示了不同尺寸的钛酸钡纳米颗粒和薄膜铁电性能的尺寸效应,并绘制了钛酸钡纳米颗粒的尺寸-温度相图。

2008年起,朱静在国内率先开展球差校正电镜-亚埃尺度材料表征技术及应用研究。她的研究组开展了多铁性材料中铁弹性、铁电性和铁磁性的耦合效应研究,探索了多铁性序参量的协同测量方法。在h-YMnO3单晶中发现了过去认为不可能的对称性破缺,出现了非六瓣畴结构,如二态、四态和八态畴,畴核处有刃位错,与铁电涡旋畴核耦合,引入不均匀应变场,导致本征六态畴结构转变为具有其他序参量的涡旋畴结构。她所在的研究组通过控制氧分压和选择基团生长H-YMNO _ 3薄膜,调控并实现了与氧分压相关的应变引起的薄膜中自组装周期性畴结构的形成。得到了与应变调制相关的磁态,如铁磁-反铁磁* * *存在,铁磁-自旋玻璃态-反铁磁* * *存在。在高空间分辨率磁结构定量测量方面,她所在的研究组提出了一种具有占位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磁结构定量测量方法,包括借助色差校正的原子平面分辨率,并实现了一些薄膜材料体系中元素磁矩和轨道/自旋磁矩比的定量测量;他们还提出了面内EMCD的测量方法,并用上述发展的方法实现了样品本征磁结构的定量测量;等等。她的研究小组还开展了贵金属基催化剂和其他材料的表面结构、应变和成分分布的研究。

在2007-2012期间,以朱静为首的产学研群体研发了我国高速列车空心车轴,“高速列车车轴材料、热处理及制造技术”获得4项中国发明专利,分别获得2016年度创新大赛特等奖和“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金奖。

据清华大学材料研究所官网2019年7月,朱静在Science、PRL、NanoLetters、AdvancedMaterials、Angew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约300篇。化学,ActaMaterialia等等。并参与主编了中国第一本分析电镜、高空间分辨率分析电镜、纳米材料与器件专著,参与编写了《材料界面的结构与特性》、《透射电镜进展》、《纳米线与纳米线-材料、性质与器件》第二卷:《纳米线与功能材料的纳米线》等专著。获得六项国家发明专利。

清华大学材料所官网2065438+2009年7月显示,朱静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总会报告和分会专题报告30余次。

人员培训

朱静建议学生多听报告,多听课,开阔视野。她强调了学好基础课和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只有打好知识基础,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积累财富。对于材料科学研究者来说,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她认为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是获取知识的良好媒介,但她希望学生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她希望同学们珍惜青春的黄金岁月,充分利用清华的各种资源,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祖国材料工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朱静认为:名气和团队精神的弱点是我们现在非常希望的。我们自己要做,也希望所有的年轻人都这样做,无论是伯乐还是马,或者如何提拔人才,培养年轻团队。

据清华大学材料所官网2065438+2009年7月显示,在朱静培养的研究生中,有多名获得北京市和清华大学全国百名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荣誉表彰

社会公益服务

朱静历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材料学会常务理事、科技部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兼职教授;重庆市人民政府特邀顾问、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首席顾问。

性格评估

朱静是我国分析电镜领域的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材料微观结构、缺陷和界面的形成与演化及其与性能关系的研究,应用现代微观分析技术在新材料开发和材料科学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创新性工作。(清华大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