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在分析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的基础上,从社会微观影响、社会宏观影响、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四个方面构建了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新校区建设为例,运用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最后,根据案例分析的结果,对今后高校新校区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近年来,项目后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影响后评价是建设项目后评价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建设项目建成后,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相结合,对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各种影响[1]。一般来说,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后影响评价的内容包括三个主要内容,即:(1)经济影响评价,主要分析评价项目对地区、行业、国家的经济影响,包括分配、就业、国内资源成本(或外汇成本)、技术进步等;(2)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包括项目的污染控制、区域环境质量、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环境管理。(3)社会影响评估是对项目在社会经济和发展中的有形和无形的收益和结果的分析,重点关注项目对当地区域和社区的影响,一般包括贫困、平等、参与、妇女和可持续性等方面[3]。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作为一项大型社会事业项目,其主要目标不是未来净收益最大化,而是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等社会效益[4],因此后影响评价的重点是社会影响评价,而不是经济影响评价。同时,新校区建设项目投资巨大,其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益者或受害者身上,对地区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虑高校建设项目的后影响评价。此外,新校区建设工程由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宿舍、行政办公楼等多栋不同功能的建筑组成。在考虑单体建筑建设效益的同时,需要进一步考虑不同功能建筑之间的协调效应,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因此,后评价应采用总体评价与典型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因此,新校区建设项目的影响后评价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两个层面来分析,即项目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评价,以及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分析。一般来说,对项目所在国家和地区(省、市)的分析可视为项目的宏观影响分析,对社区的影响分析可视为项目的微观影响分析。考虑到社会影响评价是新校区建设项目后影响评价的重点,将社会影响评价的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开,同时作为评价体系的标准层面进行评价,其中项目对社会的微观层面影响是指作为新校区项目主要使用者的师生的满意度。2 .构建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新校区建设项目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项目的社会微观影响(师生满意度)、社会宏观影响、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2.1师生满意度可以充分反馈新校区项目对个人(即受益者)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查师生满意度来评估项目的社会微观影响。师生满意度主要用七个指标来描述:(1)校园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绿化、校园景观的舒适度、校园建筑整体风格是否和谐美观等。(2)校园交通建设,主要包括校园内各单体建筑的朝向布局是否合理,校园道路规划是否合理,校园道路建设质量,道路附属设施(如路灯、隔离绿化带)是否令人满意;(3)教学楼和图书馆的建设;(4)实验楼的建设;(5)行政办公楼建设;(6)宿舍楼;(7)其他辅助生活设施建设。在这七项指标中,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交通建设前两项属于新校区建设项目的总体评价,后五项属于项目单体的评价,单体评价主要判断相关单体建筑的建设质量和建筑功能的实现程度。这些指标需要通过在校师生的调查和访谈来客观评价。2.2高等学校新校区对社会的宏观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然而,新校区建设项目是为大学更好地实现其三个基本功能服务的。因此,新校区建设项目的社会宏观影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1)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贡献主要包括新校区建设项目建成前后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人才数量的增加;项目实施前后,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数量增加,功能齐全;教学行政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的平均面积有所增加;百名学生配备了教学电脑,百名学生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平均教学和科研设备,平均每个学生的书籍和平均每年的书籍摄入量的增加[5]。(2)对高校知识创新的贡献主要包括项目完成前后EI、SCI、ISTP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增加;项目前后各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数量的增加;项目前后科研人才数量的增加;国家、省部级及授权专利奖励项目前后的增加[6]。(3)对高校社会服务的贡献。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指高等学校以直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为目的,以培养专业人才和发展知识的职能为依托,向社会提供的学术服务[7]。因此,该指标主要包括项目建成前后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教学服务、科技服务、咨询服务和设施服务的增加。以上三个指标都属于评价的总体水平,一般可以用比较法进行综合判断。2.3新校区对经济的影响新校区的建设不仅会对社会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还会对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描述经济影响的指标有很多,而新校区建设带来的区域经济的增长、就业机会的增加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效益的增长最为突出,因此本文采用这三个指标来评价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的经济影响[8]。(1)随着区域经济的增长,一方面,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期间将投入大量资金,有利于当地建筑市场的繁荣;另一方面,新校区的使用将带动周边的房地产市场,附近的商业、餐饮、娱乐业也将蓬勃发展。这些都将刺激地区经济的增长,这可以通过比较项目建成前后地区经济产值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来衡量。(2)就业机会的增加,为满足师生在新校区生活的需要,学校后勤部门及相关服务行业将大量招聘后勤服务人员,学校周边商业、餐饮的发展也将创造大量间接就业机会。这个指标可以通过新的直接和间接工作来衡量。(3)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益的增长,新校区的建设有效地改善了高校的科研条件,加快了科技转化的速度和比例,从而促进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益的增长。这个指标可以用新校区项目前后应用新技术带来的经济收入的增加来衡量。在上述三个指标中,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反映了新校区项目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而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益的增长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校区项目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贡献。2.4高校新校区对环境的影响。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本文主要通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美化自然景观三个指标来衡量项目对环境的影响[9]。

(1)节约资源,主要考虑新校区项目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建设过程中原材料和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程度,是否采取了节能措施,是否采用了节能建材等。(2)环境保护,主要考虑新校区工程建设过程中废水、垃圾是否及时无害化处理,噪声污染是否严格控制;新校区投入使用后是否有垃圾、污水等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系统;是否采取措施减少空调系统和食堂厨房废气等对空气的污染。(3)美化自然景观,主要考察新校区是否与周围景观相协调,是否美化了整体环境,增加了环境的艺术氛围。根据以上分析,本文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将上述指标构建为层次结构图(见图1)。3.构造判断矩阵和计算权重[10,11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物流学家Y. L. 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理论方法,将决策者的思维过程和主观判断系统化、模型化和量化。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德尔菲法,利用比值标度技术构造判断矩阵[12],判断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一个指标相对于另一个指标的重要性的含义如表1所示,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由表2得到的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值为:λA=4.288,λB1=7.128,λB2=3.066,λB3=3.066,λB4=3.000。对于矩阵A,ci =(λA-n)(/n-1)=(4.267-4)(/4-1)= 0.089,已知n=4时,R.I.=0.90,然后由公式Cr = ci/。我们还得到了:Cr(b 1)= 0.016 < 0.1,Cr (B2) = 0.063 < 0.1,Cr (B3) = 0.063 < 0.1,Cr (B4)。从表3和组合权重计算公式W(k)=(w1(k),w2(k),…,wn(k))T=p(k)w(k-1)可以计算出指标层的各个组合权重,即各个指标的最终权重。计算结果见表4。4案例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二期建设工程,以一期建设工程为基础,历时近十年。在原有2200亩校园的基础上,新征用土地2800亩,利用5000多亩土地建设单体建筑76万多平方米,完成配套工程6亿元。该项目是中国最大的大学建设项目之一。本文选择该项目作为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后影响评价的分析案例。4.1项目综合评价(1)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值。本文采用表4所示的指标权重值。(2)确定项目的综合评价得分。首先确定意见集,将项目相关指标的评价程度作为意见集V的元素,* *分为四个等级,可表示为:V = {v1,v2,v3,V} 4,其中v1,v2,v3,v4分别代表项目相关指标的评价条件:优、良、中、差。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了公众参与和专家调查评分方法。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27份。通过统计有效问卷得出各指标的平均评价得分,Rij指第一个Ci指标的评价得分∑vj/27。结果如表5所示。根据表4确定的各指标最终权重值,本项目影响后评价得分为:B=∑(wiRi)j=4.242,其中评价值满分为5分。4.2评价结论根据最终得分,本案例项目影响后的评价结果为好,说明本案例项目对社会、经济、环境带来了良好的影响,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建设项目。这一结论与该案例项目的实际效果是一致的。在问卷调查中还发现,指标层的两部分,即校园交通的建设和对资源节约的贡献得分较低,这是因为学校的师生对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和学校的道路建设不满意。同时,闵行二期建设项目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存在一些浪费土地的现象。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本案例工程的后续施工得到改善,同时对今后类似工程具有借鉴意义。5结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新校区建设将长期持续,并且由于新校区建设项目特殊的盈利模式和巨大的规模,不仅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的影响,还会对整个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影响。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权重分析,不仅可以用来评价项目的评价得分,还可以为项目之间的比较提供量化依据。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是,本文的新校区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还略显粗糙,各项指标的评价方法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研究。

更多工程/服务/采购招标信息,提高中标率,可点击官网客服底部免费咨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