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好吗?
长期以来,我国的种子问题也是科技研究中的“瓶颈”之一,种业难以蓬勃发展。当然,对于百折不挠的中国来说,播种很难。抓住人才机遇,科研助力是关键策略。
这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初心。
春种一粟,中国农业大学对种子的贡献始于“种子”。种植种子专业是中国农业大学“振兴种业”的关键一步。
2002年,作为中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发挥自身优势,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以推动种业高等教育,为行业发展储备人才。2003年,中农获批设立种子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点,人才培养的层次和体系进一步完善,种子专业的“种子”越长越健康。
然后,中国农业大学在此基础上,以“多学科融合-国际拓展-复合型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确立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为各大高校树立了榜样,提供了镜鉴。如今,这种培养模式已被30多所高校采用,一盏明灯终将带动千万盏灯。
秋天收获了一万颗种子,种了几十年的种子,中国农业大学也硕果累累。
2009年,在农业部种子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种子科技研究中心,为提高优良品种转化为优质种子的科技能力和中国种业市场竞争力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也将中农送上了国内种子教育的快车轨道;2010中农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特色专业,实力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影响力持续上升。
当然,中国农业大学在学科上游相对于专业下游也是成绩斐然。2011,其种子科学与工程被教育部批准为作物科学一级学科下的第三个二级学科,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农业大学作物科学学科的实力,扩大了学科体量。在第四轮学科评估和“双一流”学科建设中表现突出,先后获得“A+级”。
水果填满每个人。聚焦种子专业,多方面开展教学科研,是中国农业大学的重任和使命。如今,在种子科学研究中,中农已经将他们的成果回馈给了社会。
中国农业大学在高活力种子生产加工及活力无损检测技术、中药材种子质量控制及改良新技术、食用大豆种质资源及加工技术研究等方面科研实力突出,研究趋势明确,科研成果众多。
截至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已获发明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或EI论文50余篇。
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名);其种子科技研究中心还承担了农业部行业公益性专项“主要农作物高活力制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现代农业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食用豆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及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和转基因专项。
以众所周知的玉米为例。单就玉米新品种研究而言,中国农业大学先后引进了中农大4号、高油4515、高油5580、青油1等多个新品种,不仅实现了数量上的突破,而且提高了玉米的抗病性和紧凑性,意义重大。
除此之外,无论小麦、黄瓜、番茄,中国农业大学始终践行“种”的原则,致力于解决种子市场的研发顾虑。
农业是立国之本,这是立国之本。来自国际社会的问题:谁来养活中国人民?直到今天,《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才正式宣称: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上。经过几十年的时间,终于有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伟大使命背后,就如同中国农业大学的存在。不忘“种子”初心,就会得到一个完整的种业。
石头再硬,也阻挡不了种子发芽;无论路有多长,中国人都无法停止冲破种子的束缚。未来,让我们和中国农业大学一起,帮助中国在世界种业发展中种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