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的农民院士火了。他为什么放弃高薪,离开实验室和农民同吃同睡?

有一位院士,带队在中国贫困村扶贫5年。在拒绝公司支付10亿元购买他的专利后,他把“无农药防病”的专利免费送给了农民。还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呆在国外,宁愿放弃高薪回家。他回答:“不管国外条件多么有利,为别人做事,为祖国和家乡做事,比什么都有意义。”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院士。正是这位院士,在《自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0多篇科学论文,获得了20多项发明专利,获得了18项重大奖项。但中国工程院确定2015在澜沧定点扶贫工作后,他主动要求带队去云南澜沧拉祜族云山村。

当时,云山村是中国最贫穷的村庄之一。只有到处漏风的泥墙地和茅草屋。如此恶劣的环境,过去来帮忙的都没留下,朱院士却留了下来。朱院士到村里考察,发现当地生态种植环境良好,贫困只是村民种植不当造成的。四年来,朱有勇院士团队在澜沧举办了一系列技能培训班,包括冬种马铃薯、畜禽养殖、早冬蔬菜、林下三七、中药种植等。,拥有超过65,438+0,500名学生。

朱院士在解决了农产品种植问题后,还不忘帮助农民解决市场问题。通过齐心协力,将电子商务知识普及给当地农民。这也是首次将电商课程引入扶贫工作。随着新型电商的加入,澜沧的新型农产品如今已经坐上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列车,从山区直接通往国内各大城市。同时,科技扶贫体系也建立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闭环。

由于朱院士五年来的努力,澜沧县的贫困率从2065,438+05年的465,438+0%下降到今年的近3%。看到村民脱贫致富,朱院士十分高兴。他说:我之所以选择扎根农村,就是想把我的科研成果带给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