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的历史

旧徽州府中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

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刚辉”。

徽商产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兴盛于明代,衰落于清末。

据《晋书》记载,徽州人喜“别离”,常外出经商。

齐梁之际,休宁人曹老经常往来于江湖之间,在贾做贩子。

唐宋时期,除了竹、木、瓷土、生漆等土特产的运销之外,商业茶叶、砚、徽墨、唐纸、王勃利笔的问世,进一步促进了徽商的发展。

在唐代,祁门茶叶市场非常繁荣。

南唐时,休宁人乘臧洵到福建。

到了宋代,徽纸已远销四川。

南宋开始出现拥有巨额资金的徽商。程和程澄海,祁门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称为“十万大公”和“十万二千大公”,合称“程十万”。

朱的祖父朱雀的店铺和客栈占了徽州府的半壁江山,史称“朱半洲”。

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商人也在徽州发行“蕙子”。

元末,歙县商人蒋家在徽州放高利贷,牟取暴利。

元末明初,徽商的资本比宋朝有了很大的增长。朱元璋进安徽时缺薪,姜渊一次帮他发了65438+两百万。

成化年间,徽商相继进入盐业领域,一向以盐业为主业的晋陕商人集团受到严重打击,徽商以盐业为中心,在中国商界飞来飞去。

从明中叶到清末的300多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商业数量、活动范围、经营行业还是资金规模,都位居全国各商帮之首。

当时,商业成为徽州人的“头等事业”。成年男性中,商业占70%,高峰时甚至更高。

徽商的活动遍布城乡,东至淮南,西至云南、贵州、关陇,北至攸县、辽东,南至闽粤。

徽商的足迹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

徽商主要经营盐、典当、茶叶和木材,其次是大米、粮食、棉布、丝绸、纸张、墨水和瓷器。

其中婺源的茶木商、歙县的盐商、绩溪的酒楼、休宁的当铺、祁门、易县的布匹杂货等都有不少。

徽商除了从事各种商业、贩运行业外,还直接办实业。

休宁商人朱筠在福建开采铁矿,歙县商人阮弼在芜湖开办造纸印染厂。他们生产和销售它,这是工业和商业的结合。

徽商主要从事批发和长途贩运。

休宁人王福光,在江淮之间贩盐,拥有船只数千艘。

一些富商和大亨也任命了代理人和副手。

徽商也用奴隶做生意。休宁人程廷浩,曾经赶着几十个奴隶,周游贾。

徽商在经营中注重人才,做到知人善任,关注市场行情,实行柔性经营。

有一个行业主要从事其他行业;有根据不同的市场情况和季节而变化的商业项目。

徽商讲究商业道德,主张以诚待人,以信收物,义利兼顾。

以勤奋努力著称,在外经营,三年后回归,结婚离开,习惯了。

徽商是文人,贾则精于儒学,与封建官僚混为一谈,或互为托付。

除了“急公议”、“捐”、“学为第一”之外,他们还出重金得到曹守灵,甚至宦官、皇帝的保护,享受做官的特权。

有些徽商本身无法跻身官僚行业,就催着子女去考官,自己也成了官商。

清末,封建统治衰落,捐税越来越严重,徽商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1831年,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务,陶澍摆脱淮盐积弊,改为“票法”。以盐专利发家的徽商开始衰落,典当业也因左的垄断和外国银行的入侵而减少。

由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茶木商人连年亏损。

特别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外资的渗透,洋货的倾销,徽商经营的产业大部分被他们取代。

与此同时,与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关系密切的广东、江苏两省财阀开始崛起。只掌握传统商业知识和技能的徽商,逐渐失去了在商业领域的操纵、垄断和垄断地位,开始走向衰落。

清末民国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徽商,如黟县盐商李宗美、歙县地产商程等,但并不能从整体上挽救徽商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