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人物故事
来到研究所后,在著名大豆资源专家常如珍研究员的指导下,她迅速进入角色,勇挑重担。曾参与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农作物种质资源育种与农艺性状鉴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北大豆种质拓宽与改良”及黄淮地区早熟夏大豆育种理论研究。她谦虚谨慎,虚心向老专家学习,努力工作,刻苦钻研,充满顽强拼搏精神。听说在她的作息时间里,没有周日和节假日,田间、实验室、办公室、宿舍是她的“四点”行程。经过三年的努力,她的敬业精神、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在同行中脱颖而出,令同行专家印象深刻。1992,晋升副研究员。
“山外青山楼外,英雄争上游,不以胜上游为荣,前方有英雄。”这是她经常用来激励自己上进的座右铭。在实践中,她觉得与国际同行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了向世界科学前沿进军,她必须不断给自己“充电”。于是,从65438年到0993年,她离开了自己年仅2岁的爱女,去美国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员,通过与国外著名专家学者的接触和国外先进的实验条件,争分夺秒地致力于研究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1998回国后,她投入到紧张的科研工作中,才回到家乡看望了阔别数年的父母。邱工作的时候常常会忘记工作的辛苦和劳累,总觉得有做不完的事情。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八五、九五重点项目、国家863、973、948项目、国家引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国家级课题及子课题15项。“九五”期间,她组织十余个科研单位,从新整理的大豆品种资源中筛选出200多份单一性状优良的种质;完成了9份农作物种质优良性状的遗传分析;创造了30份改良创新种质,其中6份在国家优秀种质补贴后评价中被评为ⅰ级,11被评为ⅱ级,5份被评为ⅲ级。这些新种质在中国大豆育种和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好事多磨。她在国外一直努力学习的分子标记先进技术终于派上了用场。她用BSA法鉴定了大豆耐盐基因的PCR标记和东北大豆花叶病毒3号抗性品系的RAPD标记。其中,获得大豆耐盐基因PCR标记的方法及应用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SMV抗性基因的标记已转化为SCAR标记,重组自交系群体已定位于F连锁群,与Rsv1位点不同。利用两个重要基因的分子标记和大豆胞囊线虫抗性基因的SSR标记,对大豆品种资源进行了抗花叶病毒病、耐盐性和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分子标记鉴定,筛选出一批具有遗传多样性的抗性种质,为抗性育种杂交亲本的选择奠定了物质基础。利用蛋白质和SSR标记进行前景和背景选择,不仅缩短了育种周期,而且培育出大豆脂肪氧合酶缺失的近等基因系,为优质大豆生产创造了条件。
你不需要鞭打自己。面对未来,她深感任重道远。为了使自己的研究领域尽快赶上国际前沿,她投身于国家十五计划863、大豆优质多抗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聚合育种技术973、大豆核心种质构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大豆新种质创制、国家基础工作大豆基因型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