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诺模型,挖掘需求的利器

我想知道为什么产品思维如此有价值。正如书中所说,所谓真正的产品,就是作为商品提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

满足需求是产品的核心。

以自己为产品,在职场中,满足公司、部门、业务的需求是核心。当你的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与部门、公司的业务发展目标一致时,激励相容就是最好的结果。

既然满足需求是产品的核心,那么如何挖掘需求呢?如何判断需求的优先级?

推荐高伟老师最推崇的卡诺模式。

1,适用场景

确认需求的存在:当你有一个想法,但不确定市场是否有需求时,可以通过卡诺模型进行验证;

确认需求级别:当有多个需求时,可以用kano模型判断优先级;

减少无用功:可以提前识别无差别属性,减少无用功;

打造爆款传播元素:挖掘魅力属性,打造爆款。

2.优势

与简单的问卷调查不同,卡诺模型是一种更有效的定量分析工具,适用场景更广,不仅可以判断产品需求,还可以判断人生价值。

以我最近负责的洗车业务为例——

本质属性:干净。当这个需求被优化时,用户满意度不会提高,当这个需求没有被提供时,用户满意度会降低。

预期属性:等待时间短。当提供这个需求时,用户满意度会提高,当不提供次要需求时,用户满意度会降低。

魅力属性:专利洗车产品,洗涤价格,打蜡效果。如果用户的意图是意想不到的,如果不提供这个需求,用户的满意度不会降低,但是如果提供这个需求,用户的满意度会大大提高。

反向属性:用户根本没有这个需求,但是提供了之后,用户满意度会下降。

无所谓属性:不管提供不提供这个需求,用户的满意度都不会改变,用户根本不在乎。

以长视频为例——

本质属性:流畅播放

期望属性:内容丰富

魅力属性:像我哥这样的现象级节目。

反向属性:广告。避免与商业模式无关的反向属性,但与商业模式相关的,比如广告,是不能去掉的。尽量软一点,比如提醒用户广告还剩多少秒,减少用户的不耐烦。

冷漠属性:很多你不用的功能。

关键是需求分类和优先级的规划。我们可以分析很多用户的需求,但是什么样的需求需要满足,应该满足,优先考虑?

首先是本质属性;

其次,期望属性;

然后挖掘魅力属性;

避免与商业模式无关的反向属性;

软化与商业模式相关的反向属性;

不要在无差别属性上浪费时间。

需求挖掘的五个步骤:

1,提出两个需求问题

如果有这个功能,你的评价是什么?

怎么没有这个功能?你对此有何评价?

喜欢,值得,在乎,勉强接受,不喜欢?

2、控制表,分类。

3.多找用户调查,做统计。

4、BI、SI计算的优缺点

更好——添加这个功能的体验提升,算法:SI=(A+O)/(A+O+M+I)。

更差——去掉这个功能后的体验还原,算法:DSI=-1*(M+O)/(A+O+M+I)。

5、多需求四象限

SI是纵轴,DSI是横轴。

第一象限:期望属性,有加分,但没有减法;

第二象限:魅惑属性,做了加分,不做也没效果;

第三象限:无差异属性,做与不做,无影响;

第四象限:必要属性,没有影响就不扣。

决策:先第四象限的必要属性,再第一象限的期望属性,再第二象限的魅力属性,最后避开与商业模式无关的反向属性。在属性相同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价值较高的需求。

Kano模型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需求定量分析工具,不仅可以应用于产品,也可以应用于个人决策。不做无关紧要的需求,不做无关紧要的事情。把资源和时间放在更有价值的功能和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