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上虞是绍兴人吗?

上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海相望,介于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和港口城市宁波之间。总面积1427.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20平方公里,人口77.8万,其中市区人口19.8万。境内交通发达,铁路、公路、国道、运河、港口一应俱全。距宁波北仑港和萧山国际机场仅45分钟车程。上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之一的大顺的诞生地,是传说中的朱良瀛台的故乡,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上虞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先后成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省经济强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

上虞有“五山一水四野”的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上虞人民抓住机遇,勇于探索创新,迅速把一个以产粮、产棉为主的农业县建设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77.6亿元,增长12.6%;自营出口3.74亿美元,增长39.1%。财政收入6543.8+0.408亿元,增长27.2%;年末金融系统存款余额6543.8+077.7亿元,增长34.4%;贷款余额6543.8+028.3亿元,增长4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80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6328元,增长7.8%。

雄厚的工业基础。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额达到297亿元,增长15.4%;利税37亿元,增长13%。销售额超亿元企业48家,11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上市企业5家,18家企业成为全省“五个一批”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机电、化工、纺织、建材四大产业,其中机电、化工是全市支柱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5%以上。浙江阳光集团是亚洲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基地,浙江上丰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风扇生产基地。龙盛和润土集团分散染料产量世界第一,约占中国分散染料总量的70%,占全球市场的365,438+0%。省级上虞经济开发区和杭州湾上虞新区高起点开发,规划面积分别为40平方公里和250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分别为14平方公里和21平方公里,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上虞也是中国著名的建筑之乡。2003年,建安产值239亿元,海外工程业务2858万美元,居全省第一。

科技实力雄厚。上虞是科技进步先进市、专利工作试点市、浙江省唯一的科技创新示范试点市。2003年,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为全省最多,建立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53家。350多家企业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密切的科技合作关系。共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382项,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近1,000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65项。

生态资源丰富。上虞南部有800平方公里的山和水,真的是山和水。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众多,生态资源稀有珍贵。随着交通区位优势的进一步凸显,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好。4.8平方公里的曹娥景区、英台故里——良渚风情旅游区已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浮山景区、东山景区正在筹备中。数百里曹娥江穿城而过,曹娥江大闸、十里城防景观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一江两岸”将成为城市的亮丽风景。高速公路两侧规划建设大型绿色林带,郊区结合部和新区48公里海岸线也规划建设更宽的绿色生态屏障。与内河两岸绿地系统、公路沿线生态廊道共同形成纵横交错的生态网络,打造山水园林的“绿色上虞”,营造令人向往的人居环境。

市场体系是开放的。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虞一直在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仅与日本、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的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还与美国、德国、日本、荷兰等包括香港在内的8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2003年,全市自营出口3.74亿美元,荷兰、日本松下电器株式会社和意大利、香港、台湾省等一批跨国企业和上市公司先后入驻。上虞还率先建立了集中办公、一站式服务的便民服务中心,成立了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招投标中心、财务结算中心、招投标监督办公室,形成了开明、开放、开放的投资环境。

社会和谐发展。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半小时交通圈”,城镇化水平达到38%。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成为省级教育强市、省级卫生城市、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市。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和失业覆盖面。深入开展打击整治,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去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上虞真诚欢迎国内外新老朋友来美丽的玉山顺水观光旅游,投资开发!

上虞是浙江省发展“海滩经济”、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的重要区块。已经开工的杭州湾慈溪跨海大桥与之相邻,正在建设的杭州湾绍兴跨江大桥也从上虞出发。杭州湾上虞新区拥有200平方公里的广阔滩涂,是杭州湾南岸唯一的滩涂,是绍兴都市区规划中的三大板块之一。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浙江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打造环杭州湾新兴产业带的重点园区,成为浙江与上海经济融合的桥头堡,成为跨国公司投资开发和进入中国市场的新平台。

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上虞市委、市政府以强烈的紧迫感和加快发展的责任感,致力于为上虞的跨越式发展打基础。他们把加快工业化、推进城镇化作为两大任务,确立了“工业立市、开放立市、生态秀美、共建立市”的发展战略,强化了“规划立市”的理念,融入上海、长三角、绍兴。整合提升优势,广泛吸纳引进,建设支撑上海的特色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都市农业基地、休闲旅游基地,在杭州湾南岸崛起一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滨江生态现代中等城市。

2上虞的旅游资源!!!!!!!!!!

上虞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古往今来,无数名人踏足玉山顺水,品味风土人情,流连忘返。

曹娥江:古称顺江,又称屯溪河、上虞河。东汉时,孝顺的女儿曹娥投江寻父,后改名换姓。发源于磐安县建公岭,流入钱塘江入海口,为浙江第三大河流。进入上虞后,江面宽阔,水流平缓,受潮汐影响,潮水倒灌。曹娥江历史悠久,蔚为壮观。盛唐时期,是唐诗之路。两岸景点众多,犹如走在画中。

曹娥冤:位于曹娥江西岸关白镇小女庙村,被誉为“江南第一寺”。东汉时,孝顺的女儿曹娥为了寻找父亲,投江自尽而死。县令商鞅将曹娥葬于河东,并为其立碑。碑文由韩丹春书写,蔡邕题写。曹娥冤大雄宝殿是代宋而建,殿内石碑为宋代蔡卞所撰。历代多次重修,现民国二十三年重修该庙。该寺建筑技艺高超,雕刻精美,富有江南特色。是民国时期浙江木结构古建筑体系的代表作。

小仙坛青瓷窑址:位于上浦镇石浦村四峰山东北坡小仙坛。它属于东汉。瓷片标本的检测数据达到或超过了现代日用瓷器的标准,被陶瓷界称为“成熟瓷器”的发源地。认为“上虞在东汉时期成功烧制瓷器,成为中国青瓷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早期青瓷的生产中心”。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东晋政治家谢安的隐居处。“东山再起”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位于曹娥江中游东岸,两岸风景秀丽,有谢安墓、墓碑、洗池、玫瑰洞等。东山河边的山壁之间有一块手指状的巨石,从河边向西射出。它叫“东山指石”,是东山的著名景观。石头下有谢安曾经钓过的钓鱼石和手指石塘。

永源秀塔:位于上虞汤浦镇孝顺河边的塔丘之巅。建于明日第四年(1624)。这座塔有六个角,七层,是一座砖砌的亭子,高约22米。敞开的拱形门窗,造型独特。据民间传说,棠浦地势低洼,百姓饱受水患。为了救灾,修建了这座塔,希望洪水永远消除,庄稼丰收,人民安居乐业。

瀛台故里——鱼水河畔的朱家庄:传说中的祝英台故里。低矮的山和宝塔,分布在水网之间的田野、村落和农家,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山清水秀,景色优美,将朱良的爱情悲剧融为一体。

凤鸣洞瀑布:位于凤会镇冯明的山腰上,故名“冯明”。还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女子在此修仙,故名“仙姑”。还传说东汉魏伯阳在此炼丹,丹成仙。洞穴是悬崖上的巨大裂缝,是山体变化或流水侵蚀形成的。只有一两个人可以同时进出洞穴。洞内一股山泉从10米高的洞顶溅落而下,蒙蒙雨雾,形成瀑布,几块巨石横跨两崖高耸的洞顶。

春晖中学位于白马湖畔。民国十年(1921),敬恒毅策划,陈春兰捐资创建。20世纪20年代初,朱自清、夏丐尊、丰子恺都曾在这里任教。今天,这里有一栋大楼,一个科学博物馆,一个图书馆,一个音乐剧院等。,所有这些都由一条长长的走廊连接着。当时,敬恒毅主席住的“昌松山房”,丰子恺住的“小柳屋”,夏丐尊住的“平屋”,都完好无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竺可桢故居位于上虞市东关镇西达木桥头。是典型的绍兴水乡民居,面朝城河,坐北朝南。它是已故著名自然科学家竺可桢的出生地。现已作为上虞市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竺可桢的老家以前是宝山前村,在东关镇附近。因为他的父亲在东关镇开了一家杂货店,他住在达木桥头的朱家台门。站台门由门楼、阳台楼和雨棚组成。砖木结构。竺可桢出生在大楼的东侧。故居于1989,10年6月修复,变身为竺可桢生平事迹陈列室。

独立于渝北平原的下盖山,位于方圆0.5平方公里的谢塘镇和盖北乡交界处。其外形酷似馒头,海拔169.9米。元代《大一统志》说:“相传沈煜曾居此”。因此,它也被称为大禹峰和夏家山。盘山有18口井,山上有白云池、杨明三亭和姑嫂庙。抗日战争时期,上虞爱国青年用隶书刻下“还我河山”“薪尝胆,报国耻”等12个大字,至今历历在目。清代诗人沈浪站在下盖山上望着大海,留下了“望着迷离的山水,苍茫的水与天相接”的诗句。山顶平坦,长满了松树。远远就能看到金碧辉煌的曹娥江和汹涌澎湃的大海。可以看到有“江南吐鲁番”之称的盖北“中国葡萄之乡”,碧波万里。

凤山,位于上虞市关白镇良乡村,古时候是曹娥江著名的渡口,东南与关白龙山相对。在此期间,它被称为前海。唐贞元二十一年(804),日本僧人成祖(日本佛教始祖)来华取经。他先去了天台宗,然后去了殷珊龙兴寺寻求佛经,但未能如愿。他在山顶遇到密宗第三代传人顺孝法师,随他学佛,开悟得经102部,115卷,五种道具七件。最诚回国后创立日本天台宗密宗,逐渐成为日本佛教始祖。所以日本的天台宗就成了天台宗和密宗结合的产物。凤山,在中日佛教交流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峰顶有一尊巨大的石佛头像,面容慈祥。相传是第二次来中国拜访顺孝法师最清楚,但顺孝法师已经过世,将此石像做为朝东纪念。

红山湖位于市南郊兰雄山脚下,距市中心3公里,三面环山,景色宜人。湖泊面积12公顷,库容约12万立方米。水源主要来自南部上游枣梨湖地表汇水和南部丘陵,水质清澈无污染。湖区东郊、南郊、西郊都是丘陵低山,地势宽阔,上厚下干,低坡平缓起伏,山中树木葱郁,竹林郁郁葱葱,茶园清香,更有奇异的鸟韵。泉水终年汩汩流淌。湖北是农田,视野开阔。当地旅游部门计划在此建设旅游度假区,一期规划面积70公顷。

卧龙山方圆位于蒿坝镇西侧,方圆数十平方公里,山峦起伏,森林茂密,风景秀丽。沿着卧龙山的龙脊爬上* * * 200级台阶,上面有一座“普京庙”。殿宇呈四边形,四万多平方米的围栏环绕,广泛种植水果、树木和花卉。菜地、果园、茶山交错稀疏分布,高耸的竹林并列于中央大道两侧,茂密的墨绿色松林四面环绕,自然园林蔚为壮观;徐来的微风,就像是古老的桃源之地。

关白、大顺寺和景顺关白是上虞市政府所在地。它们是浙东著名的古镇,历史悠久。《水经注》:“顺避丹朱于此,随之,故县北有关白桥。”曹娥江,古称“关白”,古称顺江,又名桐溪。为了纪念东汉孝顺的女儿曹娥到江边找父亲的孝心,它被改名为曹娥江。两岸海堤稍加改造,形成独特的滨江公园。镇上有三个著名的历史遗迹:景顺、大顺寺和顺桥。

景顺位于关白镇龙山头西麓。泉水甘甜清澈,久旱不枯,久雨不溢。物是人非,依然青春永驻。这口井的纪念碑是由著名书法家费新我题写的。

《舜帝寺志》记载的大顺寺始于夏朝,是浙江两大寺之一(另一个是绍兴余寺)。顺庙占地五间,约23米,深度约100米。分为三步:一步是寺庙;二、入太祖殿;三晋即四月寺;每个入口都有一个舞台,入口处有一个莲花池和一座石桥,寺庙前有顺河和关白桥。庙里有很多对联。上虞市政府正在筹集重建资金。

3.中国气候-上虞市

上虞地处北亚热带边缘,是东亚季风盛行的海岸带,属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温度适中,年平均气温16.40C,年平均无霜期251天,年日照3000小时,相对湿度75%。夏季盛行东南风和东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和西南风,年平均风速3m/s,年平均降雨量1400。

中国-上虞城市规模

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感觉雨城又高又大又漂亮。高楼和住宅小区拔地而起;人民大厦人居环境日益优化,桥梁、三角站城市雕塑等标志性公共设施凸显。大同商城、100大厦、建设大厦、中信实业银行、工商大厦、广场新村、城市花园等一大批欧式或现代建筑落户市区。屋顶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第五立面,打破了平屋顶结构,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天际线。夜晚,在璀璨的灯光和霓虹灯下,独特的造型和婀娜的风韵为上虞市画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个城市的诞生,包含着市领导、部门负责人、工作人员各方面的艰辛和努力。城市化的过程本身隐藏着一个又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旧城拆迁就是其中之一。按照“九五”期间“一轴、两环、三区、多组团”的布局结构模式,强化城市中心功能,体现滨江特色,扩大中心镇规模。我市共投资2.55亿元,对关白老城区进行第六至第十次大规模拆迁改造。旧房拆迁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涉及拆迁户2024户。其中,1999实施的第九次拆迁项目,投资137万元,拆迁面积达143万平方米,是上虞有史以来最大的拆迁项目。通过旧城拆迁改造和新区开发,打通了城市东南西北四个大门,建成区面积从1995的6.2平方公里增加到13.8平方公里,增加了一倍多,增强了对城镇的带动和辐射能力。

拆迁开发的结果不是简单的建高大上,而是有序的规划和安排。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我们城市的城市空间日益扩大。过去,沿街建筑经常压着道路红线,导致人行道狭窄,停车难,街道绿地少。通过五年的改造,当沿街的建筑都固定下来后,就为绿化和停车场建设留下了足够的空间。“100”新楼旁边,专门留出一整块停车场;在解放街与胜利路交叉口黄金地段,将预留20米宽的绿地;五羊花园前,建了一个欧式下沉广场。仅横沥社区就新建了两个社区级公园。曹娥江两岸宽20余米,长1.900米,包括防洪堤建设工程建设的滨江绿化带,绿草成荫,亭台楼阁。它已成为城市的主要景观轴和市民工作的好地方。

5中国——名产。

梅清

盖北葡萄

崧厦成千上万的霉菌

悦词

上虞柳编

上虞毛竹

上虞大豆酥糖

上虞黄瓜

杜尔杨梅

崧厦榨菜

两湖水磨年糕

李悝上虞

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