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对宁夏有何影响?
西部大开发战略于2000年初启动,但事实上,在九五期间的1998年,中国就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应对以普遍供过于求为特征的通缩趋势,政府专注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刺激经济增长。根据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战略设想,“十五”前期,西部地区的投资重点仍是改善基础设施,以农村电力、水利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核心。在城市中,交通枢纽、周边高等级公路、通讯设施的建设是核心。现在西部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发生了变化。
目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光缆通信等信息化建设,以及水资源大开发、铁路、机场、高等级公路建设和一系列环保工程进入大规模投资高潮,政策成效开始显现,投资逐年增加,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高6和3个百分点。
城市化发展的“集聚效应”明显加快。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西部地区普遍出现了以城市新区建设和城市转型中心外迁为特征的城市规模扩张。城市化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资源集中特征,不仅基础设施投资向城市集中,新兴产业也向城市集中。
西部产业结构处于转型变革阶段,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各省区各具特色。从目前的实际发展趋势来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资源优势独特、外部竞争少、市场前景广阔、市场需求持续的行业。如各具特色的绿色畜牧业和农产品、稀有矿产和天然气水电、特殊自然地貌和民族风情旅游等。这些资源的规模在景区外没有竞争力。第二,具有区域性垄断市场资源的行业,由于地域广阔,为一些符合特定市场需求的行业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如西部的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由于距离远,外部竞争者很难在某一地区参与竞争。同时,区域内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大规模需求,为这种本地生产、本地销售提供了长期发展基础和本地区域垄断优势。这些都将成为西部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第二,发展中的问题
1.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
首先是自然禀赋与历史发展阶段投资的不平衡。在自然禀赋的不平衡中,西南各省的区域水资源极其丰富,而土地资源却很少被利用。西北省区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第二,制度资源配置不均衡。比如西部广大农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相脱离,城乡差距很大。第三,历史投资发展的基础不平衡。比如内蒙古的钢铁、炼铝、军工,陕西的棉纺,甘肃的石化、军工、有色金属、棉毛纺,都是一五、二五期间发展起来的。陕西、四川、贵州等省份在“三线建设”时期投资电子、航空、汽车制造、家电。青海、宁夏、云南、广西等地当时几乎没有战略投资。虽然这些行业的生产能力在过去几年中已经扩大和改造了许多次,但根本的技术和工艺并没有偏离80年代的国际水平。按照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企业的经济寿命已经结束。因此,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仍然存在更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的投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2.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利用的基础工作。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分散,民族众多,教育机会不平等。成人文盲率高,成人文盲率与人均GDP水平负相关。特别是在广大的贫困山区,人们的科技知识和文化素质太低,这是贫困地区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近年来,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原因是地方、县、乡财政分灶。在机构改革中,由于没有财政转移支付,基础教育中很多中小学减少,很多偏远居民的子女无法得到完整的义务教育,这将是西部农村未来发展的主要障碍。同时,在西部很多老工业基地,由于效益和条件较差,各级政府部门对落实人才这一实质性问题重视不够,现有人才都留不住,更谈不上从外部吸引高素质人才。因此,行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还存在很多问题。
3.以人为本的社会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是指基本消除贫困、充分就业、更好的医疗保健、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健康的精神生活和更好的工作环境。一切经济发展都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然而,西部地区的发展与贫困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农村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西部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与此同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就业、生态环境、人均生活条件和饮水问题的生活条件更加困难。
三、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西部大开发事关国家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战略目标,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进步、发展、繁荣的需要。因此,发展应与国家的总体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在发展中,既要分阶段进行,又要注意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未来的战略问题。
1 .各省、自治区要认真研究自己的特点,发挥优势,减少劣势。
西部自然资源优势不平衡。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西部地区现在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工业产值只占全国的1/10。西部大部分主要产业都是围绕自然资源优势逐步发展起来的。这种资源导向型产业在产业初期是合理的,可以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是,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正在兴起的现代经济时代,自然资源和一般劳动力资源相对下降,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获得的技术、管理、信息、专利、品牌、网络环境等资源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西部地区应培育和创造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竞争优势,改变过去高度依赖当地资源的状况,逐步从资源导向型战略向市场导向型战略转变,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在企业投资方面,加强技术开发,强化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2.加快西部人才战略的研究和开发。
在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创新能力低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瓶颈。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规划教育培训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优势。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先例来看,世界发展史上有三个落后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成功例子。比如美国赶上英国,日本赶上美国,韩国赶上西欧国家。这些国家的发展不仅是人均GDP的快速增长,更是人力资源的加速积累。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确立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人才培养目标从满足传统工业化需要转变为满足新型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我们应该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术标准转变为能力标准,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人才战略实施中,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要加快多层次培养,建立促进优秀人才到西部基层和艰苦地方工作的政策机制。要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实行公平竞争,完善激励制度,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3.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贫穷是许多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缺乏就业机会或就业不足是贫穷的主要根源。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西部地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脱贫问题。但是,过去“一五”、“二五”、“三线”时期建设的企业和城镇居民的贫困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政府应尽快改善欠发达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国家应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环境保护建设。积极实施以工代赈政策,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政府应改善落后地区的软硬投资环境,为落后地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有利条件,缓解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居民生活和福利的差距,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4.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西部开发是政府的政策行为,开发手段应遵循市场化原则。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主要职责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政府的任务应该是做好改革发展中的体制环境,建立良好的法律基础,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保护弱势阶层,保护自然环境。制定西部地区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优惠政策,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培育市场投资者,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树立和培育地方政府、企业和公民的信用意识。建立和维护当地形象和知名度,吸引资金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