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机器人技术兴起以来,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自动化生产需求,工业领域率先开启了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今天,机器人产业不仅被称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而且被视为国家创新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作为新一轮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的突破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受到我国的青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对工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十三五规划纲要》、《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关于促进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做出积极的战略部署和引导,督促产业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中国机器人产业呈现三大特点和趋势。
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多方的共同努力,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积累了不少成果,尤其是在工业机器人方面,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行业的信心。
伴随着这股士气带来的强劲势头,我国机器人产业也迎来了一个快速而迅猛的发展期,并呈现出一些发展特点和趋势。
分析三个发展特点:
1,工业机器人发展突出,智能机器人扩张加快。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产销需求预测及转型升级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7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年均增速超过15%,市场规模达到近70亿美元。预计2018年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87.4。
其中工业机器人占比超过70%,其次是服务机器人。
随着语音识别、视觉检测、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服务机器人开始显示出强大的威力。预计到2020年,智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5亿美元,成为继工业机器人之后的又一个新兴细分市场。
2018年中国机器人市场机构占比统计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编制。
2.机器人区域产业发展各有优势,资源互补发展。
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呈现集群现象,形成了东、西、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六大集群。
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市场成熟度、人才环境等关键因素的差异,各地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优势互补。
具体来说,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珠三角地区创造了多领域的细分行业应用;京津冀地区营造了一定的创新生态;东北在工业和特种机器人方面获得优势;中部地区已建成大型生产基地;西部地区引进了许多国内外的龙头企业。
3.特色园区和骨干企业开始发挥各自优势,推动产业集聚。
目前,围绕机器人产业链的本体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生产等核心环节,越来越多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机器人产业园和特色小镇正在建设。
通过政企合作、强强联合推动产业发展向集聚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三个发展趋势分析:
1.应用场景逐渐延伸到新兴领域。
从工业机器人最突出的应用来看,其领域已经从汽车、电子、食品包装等传统领域逐渐加速向新能源电池、环保设备、高端装备、日用品、仓储物流、线路巡检等新兴领域发展。
与此同时,各地机器人企业的解决方案也从传统的汽车、3C装备制造逐步延伸到新兴领域和行业,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服务管理水平,加速了“机器换人”的进程。
2.多应用推动细分市场出现巨头企业。
目前,一批业务水平高、有实际应用、应用方案成熟的中小型机器人企业已逐步在新兴领域的细分市场中崭露头角。
他们凭借专业、精致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产品线和供应体系,并迅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它们在未来会对产业发展起到怎样的拉动作用,值得期待。
3、加快产业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了满足更多企业的创新创业需求,一些具备技术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企业开始联合政府和国内外企业,推动建设享受技术、承担风险的服务平台,产业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趋势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