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小知识

1.预防自然灾害的知识

1、雷电灾害及防范(1)雷电天气,待在室内,关好门窗;在户外工作的人应该躲在建筑物里。

(2)不应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应使用水龙头。(3)雷雨天气时,不要触摸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2、地震灾害与预防(1)教室照明、实验室机柜和图书馆书架应固定。(2)地震时躲在桌子下面背对窗户,用书包保护头部。

(3)地震时不要冲出教室,避免慌张上下楼梯。3、热带风暴灾害与预防(1)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做好预防和准备工作。

(2)房屋需要加固的部位应及时加固,并关闭门窗。(3)准备好食物、饮用水、照明灯、雨具和必要的药品,以防意外。

(4)疏通排水设施,保持通畅。4.龙卷风灾害与预防(1)龙卷风来袭时,应打开门窗,平衡室内外气压,避免风吹掉屋顶,吹倒墙壁。

(2)在室内,人要保护好头部,面向墙壁蹲下。(3)在野外遇到龙卷风时,应迅速向反方向或侧身移动躲避。

5.洪水灾害与防治(1)受洪水威胁。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要按照预定的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和高地转移;在猝不及防、被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利用船、筏、门板、木床等。尽可能的让水转移。(2)洪水来得太快,来不及转移时,应立即爬上屋顶、房顶、大树、高墙,暂时避难,等待救援。不要独自游泳去转移。

2.自然灾害知识

自然灾害/自然危害“自然灾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中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

其中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还有渐进性的灾害,如地面沉降、土地沙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都是在很长时间内才能逐渐出现的;还有臭氧层变化、水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科学地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其造成的危害,已成为人类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就构成了自然灾害。

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人与自然通过劳动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人际关系。灾难都是负面的或破坏性的。

因此,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世界上主要的突发性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水、台风、风暴潮、冻害、冰雹、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有很多种自然灾害。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雾、霾、泥石流、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雪灾、崩塌、地面沉降、沙尘暴等。每年在全国各地和局部地区发生,在局部地区造成广泛的破坏或毁灭性的打击。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种。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有20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1)暴雨:山洪、河流洪水、城市积水;(2)雨涝:涝渍;(3)干旱:农林草地干旱,工业、城市、农村缺水;(4)干热风:干热风和焚风;(5)高温热浪:极热高温、人类疾病、灼伤、农作物催熟;(6)热带气旋:烈风、暴雨及洪水;(7)寒害:强降温、低温使农作物、牲畜、果树受害;(8)冻害:霜冻、农作物和牲畜冻害、水管和油管冻害;(9)冻雨:电线、树枝、道路结冰;(10)冰冻:江河湖海结冰,雨雪后路面结冰;(11)雪害:暴风雪、雪;(12)冰雹灾害:毁坏农作物和房屋;(13)风灾:倒树、倒房、倒车、倒船;(14)龙卷风:局部破坏性灾害;(15)雷电:雷电伤亡;(16)连阴雨(淫雨):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粮食霉变等。(17)浓雾:人类疾病和交通堵塞;(18)低空风切变:航空事故;(19)酸雨:农作物受到伤害。

2.海洋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有以下几种:(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2)海啸:有两种:远程海啸和本地海啸;(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分为台风浪和气旋浪;(4)海水;(5)赤潮;(6)海岸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7)厄尔尼诺的危害。3.洪水灾害(1)暴雨灾害;(2)山洪;(3)融雪洪水;(4)凌汛;(5)溃坝洪水;(6)泥石流和水泥洪水。

4.地震灾害(1)构造地震;(2)塌陷地震;(3)矿震;(4)水库地震等。5.农作物生物灾害(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余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种,棉花病害40种以及大豆、花生、大麻等多种病害;(2)农作物害虫;主要有水稻害虫252种,水麦害虫100多种,玉米害虫52种,棉花害虫300多种,以及各种其他作物害虫;(3)作物草害:约8000种;(4)鼠害。6.森林生物灾害(1)森林病害:2918种;(2)森林害虫:5020种;(3)森林啮齿动物:160种。

7.森林火灾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课题组将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森林生物灾害、森林火灾七大类。但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灾害主要有:1。地质灾害的自然变异和人类活动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的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地震、火山、地热灾害等后果就会对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

这种现象被称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还包括衍生灾害。

(1)泥石流。泥石流是在暴雨、冰雪融化的刺激下,在山谷中形成的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地形陡峭便于集水、集水;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可分为三类:泥石流由大量粘性土、砂粒和不同粒径的石块组成;主要是粘性土,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高,成稠泥状称为泥石流;水岩流由水、沙粒和不同大小的石头组成。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区的危害;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地雷的伤害;(2)山体滑坡。滑坡上的石山,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显得很脆弱。

3.谁知道一些自然灾害的急救知识?

战略措施1:制定计划,时刻准备着。通过国家、省、市、区、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形成有秩序、有准备的防灾减灾局面。

应急预案应当包括自然灾害应急组织体系和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内容。,并形成一套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工作运行机制。不能把预案束之高阁,而是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让群众和灾害管理者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不懈,防患于未然。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异常相结合。* * *应当鼓励社区制定应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配备专用通信设备,在紧急情况下替代常用通信方式,保障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设施。

积极做好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战略措施二:以人为本,避灾减灾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的盲目抗灾到近年来的主动避灾,体现了防灾减灾的科学发展观。战略措施三:监测预警,依靠科技坚持防灾减灾“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并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工作。

气象灾害是一种预警时间长、预报准确率高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临预报,加强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制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

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和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报、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理技术和设施,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2005年防御台风的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

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站、气象卫星等现代探测手段,提高了实时监测台风最新动向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路径提供了参考,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和底气,为准确、超前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关键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战略措施四:防灾意识,全民普及公众是防灾的主体。

强化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民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和掌握避灾知识。当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人可以知道如何处理灾情,如何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

* * *社会组织应当组织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者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职工、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避灾、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达到减灾的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将灾害和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要编制自然灾害预防宣传册和宣传资料,广泛宣传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和自救能力。公众应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理解各类预警信息的含义,在接收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和不同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预警信息通过广播、电话、短信、块显示屏、互联网发布,重要预警信息可在电视节目中即时插播。

相关部门可以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使其有机会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年来,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气象部门将气象信息呈现给* * *相关部门进行决策,同时在电视上播放气象预警,利用手机短信向用户发布气象预警信息,使基层干部群众对预警情况心中有数,解决了气象产品从气象局到普通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战略措施五:应急机制,快速反应* * *,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防灾减灾涉及方方面面,需要* * *的组织领导和各部门的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方面,气象部门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监、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密切配合,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将气象工作纳入各级公共服务体系。

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基础的应急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体系,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共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战略措施六:分类防灾,瞄准线下。

4.自然灾害知识

地震

冰雹/查看/8582

海啸/查看/9425

飓风/视图/7004

龙卷风/视角/3945

泥石流/查看/7135

5.如何面对自然灾害

2008年对每个中国公民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雪灾和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损失和遗憾。这说明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地区之一,自然灾害频繁,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不仅直接危及人们的生活,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既然我们无法控制自然灾害,那么我们就应该重视防灾减灾,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生存能力。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这些灾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所以要想科学应对,积极防御,就必须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保护自然环境。加强生态建设,节约资源和能源。我们应该尊重自然规律,调整产业布局,特别是那些对自然环境有很大影响的项目。比如你在地震中被压在废墟下,就不要盲目移动。这个时候,你要冷静。先拿出双手,慢慢移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然后试着呼吸,叫人来救你。如果地震时你在家里,一定要立即钻进坚硬的、没有倒塌的小房间里,贴在坚固的墙上或蹲在门口,在房子倒塌后幸存下来,避免受伤。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在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是上体育课,要避开高楼,不要受伤。平时也要多看看急救方面的知识,知道遇到自然灾害该怎么做。不要做什么?许多自然灾害都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所以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自残。不仅是天灾,还有人祸,比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因为人类砍伐树木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保护森林,保护水土。2.减少汽车尾气。3.小心用火。不要乱扔烟头。第四,多了解防震防灾知识,有防范意识。第五,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如果我们做好这些事情,不仅可以减少灾难的发生,而且在灾难发生时还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意味着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预防和减少灾害,提高我们的自我保护和生存能力,* * * *

6.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逃生常识有哪些?

一、灾害前兆灾害发生前的一些征兆和症状,可以统称为灾害前兆。

根据灾害前兆的感知来源,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感觉器官能直接探测到的前兆,另一类是人类感觉器官不能直接探测到,需要仪器探测的前兆。(1)地震灾害地震前,特别是强震前,大都市有一些异常现象。

地震前兆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表现出与地震发生有关的某种性质上的突然变化,这是地震前自然界的一种预警信号。每次大地震前,都有一些异常现象,比如井水浑浊、冒泡、开花、发热、变色、变味、陡涨陡落;泉水突然干涸或涌出;动物习性的异常反应,大部分动物在地震前都有惊恐反应,如遇到敌人伤害时极度紧张,少数表现出抑制,情绪低落;地声、地光、火球;宏观前兆现象,如植物的异常开花和结果。

同时还可能有地面倾斜、膨胀、海平面升降等。,反映地球物理现象的变化,如地磁、地电、地温、电磁波、重力、水中氡及水质成分的变化。一旦出现这些临震异常,应尽可能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增加避灾几率。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强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短期内还可能发生强余震,使已经不同程度受损的建筑物再次倒塌。(2)龙卷风灾害龙卷风云具有积雨云的一般特征,云的底部会有黑色的卷云。当漏斗云在云的底部被拉伸时,龙卷风就可能出现。

在家里,一定要远离门、窗和房屋外墙,躲在龙卷风对面的墙或小房间里。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在电杆倒下、房屋倒塌等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人体触电或发生火灾;场外有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但要远离树木和电线杆,以免被砸、被压、触电;当汽车在外出时遇到龙卷风,一定不要开车躲避,也不要在车里躲避,因为汽车对龙卷风几乎没有防御能力,要立即离开汽车,到低洼地区躲避。

(3)泥石流灾害不仅可以根据当地的降雨量来估计泥石流爆发的可能性,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有的现象来判断泥石流的发生,从而采取快速正确的自救方法。当发现河(沟)床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随柴禾树木增多而增大时,可确认该河(沟)上游已形成泥石流。

仔细听,看是否有类似火车的轰鸣声或从深谷或水沟里传来的闷雷声。如果听到这种声音,即使极其微弱,也要假设泥石流正在形成,此时必须迅速离开危险区域。山谷深处变暗,伴有轰鸣声或轻微震动,表明山谷上游发生了泥石流。

(4)雷击灾害雷击是雷暴云引起的强烈放电现象。电压高达654.38+0亿至654.38+0亿伏,电流达到数万安培。同时释放大量热能,瞬时温度可达654.38+0万摄氏度以上。它的能量可以摧毁高层建筑,劈开树木,伤害人和动物。

雷雨天气尽量不要在野外行走。外出时,要穿不湿透的塑料材质的雨衣。不要骑牲畜或自行车。不要用金属杆的雨伞,也不要肩上扛着铲子、锄头等金属杆的工具。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接地引下线,以防雷击反击和跨步电压伤人。

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铁塔、烟囱、旗杆。如有可能,应进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有金属外壳的车、船。而大篷车、拖拉机、带帆布的摩托车,雷雨时更危险,要尽早远离。尽量远离没有防雷装置的山丘、沙滩、河流池塘、孤立的树木、孤立的建筑物。在铁栅栏、铁丝网和金属晒衣绳附近也很危险。

雷雨天气如果待在室内,一定要关好门窗,防止球状闪电进入室内造成伤害;电视机室外天线与电视机分离,并与地线连接;尽量停止使用电器,拔掉电源;不打电话和手机;远离室内金属设备(如暖气片、水管、下水管道);不要靠近湿墙。

7.防灾减灾知识

原发行人:XX恶魔

防灾减灾,要守护小知识分子的生命,要记住十条规矩。一旦灾害发生,应及时加以应用。1.地震:如遇地震,先躲避,在书桌下找个空隙,弯下身子靠着墙角,抓住机会逃生,远离一切建筑物,余震在空地上蹲伏。2、着火:着火,怕烟,口鼻用湿毛巾捂着,身上着火翻滚,不坐电梯下来,阳台滑绳,盲目跳楼会受伤。3、洪水:洪水凶猛,高度较高,土屋顶待不住,床桌绑木筏,树上可系救生索,准备食物手电筒,穿保暖衣服,避免危险。4.台风:台风来了,听听预报,加固堤坝和航道,修复气路,把临时建筑做得结实牢固,船舶进港时深入抛锚,减少行程。5.泥石流:暴雨,泥石流,危险的地方在下游,从沟底逃出,迅速爬上山,不选择沟,在野外宿营,视气候进山。6、雷电:下雨天,雷电交加,不要站在树下避雨,铁塔的电杆要远离,打雷的时候也要防止家里出问题,关好门窗切断电源,避开雷电起火的房间。7.暴雪:暴雪天,人们慢跑,不要背对着风停下来,身体冻得不省人事。千万不要用火烤,用冰雪洗净血液循环,慢慢暖起来。8.龙卷风:龙卷风,强风暴,一旦打进地窖,避免把门窗留在室内,关掉所有电源和水源,躺在室外低洼地,汽车不可靠。9.疫情:小心疫情,不要麻痹大意,防止感染。发现患者时要隔离、通风、消毒,一进入感染场所就要就医,少去公共场所。10,化学品防护:化学品有危险性,不要捡拾废弃物品,防止烟火燃烧有毒气体,报警说明事故点,不要看运输泄漏,人要远离风头。人的生命比山更重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掌握技巧,经常练习。最美好的祝愿。

8.谁知道一些自然灾害的急救知识?

战略措施1:制定计划,时刻准备着。通过国家、省、市、区、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形成有秩序、有准备的防灾减灾局面。

应急预案应当包括自然灾害应急组织体系和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内容。,并形成一套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工作运行机制。不能把预案束之高阁,而是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让群众和灾害管理者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不懈,防患于未然。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异常相结合。* * *应当鼓励社区制定应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配备专用通信设备,在紧急情况下替代常用通信方式,保障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设施。

积极做好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战略措施二:以人为本,避灾减灾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的盲目抗灾到近年来的主动避灾,体现了防灾减灾的科学发展观。战略措施三:监测预警,依靠科技坚持防灾减灾“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并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工作。

气象灾害是一种预警时间长、预报准确率高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临预报,加强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制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

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和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报、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理技术和设施,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2005年防御台风的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

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站、气象卫星等现代探测手段,提高了实时监测台风最新动向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路径提供了参考,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和底气,为准确、超前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关键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战略措施四:防灾意识,全民普及公众是防灾的主体。

强化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民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和掌握避灾知识。当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人可以知道如何处理灾情,如何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

* * *社会组织应当组织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者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职工、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避灾、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达到减灾的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将灾害和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要编制自然灾害预防宣传册和宣传资料,广泛宣传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和自救能力。公众应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理解各类预警信息的含义,在接收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和不同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预警信息通过广播、电话、短信、块显示屏、互联网发布,重要预警信息可在电视节目中即时插播。

相关部门可以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使其有机会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年来,在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服务中,气象部门将气象信息呈现给* * *相关部门进行决策,同时在电视上播放气象预警,利用手机短信向用户发布气象预警信息,使基层干部群众对预警情况心中有数,解决了气象产品从气象局到普通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战略措施五:应急机制,快速反应* * *,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防灾减灾涉及方方面面,需要* * *的组织领导和各部门的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方面,气象部门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监、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密切配合,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将气象工作纳入各级公共服务体系。

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基础的应急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体系,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共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战略措施六:分类防灾,瞄准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