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生产系统布局应该有哪些创新?

新工业革命正向我们袭来。云计算、机器人、智能、大数据充斥着我们的耳朵。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中国制造业规模和总量均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面对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的双重压力,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和路径。

提示:看完这篇文章,你可以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1.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制造2025”的内在逻辑?

2.如何布局未来制造业的创新战略?

3.政府如何优化政策,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目前国家制定了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中国制造2025”是第一个十年行动计划。那么,如何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呢?如何前瞻性地布局未来制造业全球竞争的战略?政府如何从政策层面为制造业的战略突破提供支持?

1,《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背景问题

首先,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制造2025”。目前很多人拿它和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战略、英国制造2050做比较,认为是一样的战略和计划。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对“中国制造2025”的理解和德国、美国、英国有很大不同。

我可以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汽车工业的发展。目前,电动汽车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很明显,美国的技术领先于德国,但在传统的汽车工业上,美国几乎不可能赶上德国。大家都注意到了,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那么,美国的高科技发展水平远超德国。为什么传统汽车打不过德国?电动汽车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美国走在前面了吗?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汽车工业的技术发生了非线性的飞跃,美国建立了全新的汽车核心技术范式。只有在全新的技术范式下,美国的汽车制造业才能赶上德国,但为什么传统的美国汽车工业赶不上德国?

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德国在传统汽车领域建立了强大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深深植根于德国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而美国没有这么强大的生态系统。

第二个故事是服装行业。中国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一直以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装制造业为傲,比如温州的服装业、皮革业、箱包业、纽扣业等,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在制造技术和工艺技术上并不落后于欧美。但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高档轻工业,包括服装、箱包等各种奢侈品,仍然无法与衰落的意大利抗衡。

这是为什么呢?表面上看,原因是我们的产品没有品牌,没有一流的工业设计,但本质上,这不仅仅是品牌和设计的问题,这是百年来文化沉淀的结果,是人们长期积累形成的品质文化及其形成的工业基础,别说我们无法与之抗衡,就连美国和日本也一样难以匹敌。

知道了以上两个故事,我们在看《中国制造2025》的时候,就不会仅仅把它狭隘地理解为“互联网”和智能制造,而是把它理解为一个产业生态、创新生态和文化生态融为一体的体系。“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全方位的赶超战略规划。某种意义上,一方面要给大产业补课,另一方面要迎头赶上。德国的工业4.0本质是物理信息系统,美国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是基于其强大的科技和新兴技术,继续保持和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

理解这个背景很重要,从这个背景去理解《中国制造2025》会深刻得多。我们会意识到,我们既不想放弃现有的传统产业和大规模工业制造模式,也不想放弃传统优势产业。而是要在继续提升传统制造业优势的前提下,想办法利用产业的非线性转型实现“弯道超车”。这是我们这个“2025”的基本出发点。

2.“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主线问题

《中国制造业2025》的主线是提高产业创新能力。那么,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呢?我想在这里提出四点。

首先是如何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我们来看看温州几大支柱产业的创新能力现状。本人担任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评审组组长十余年,国家级技术中心评审组专家成员,参与温州数十家企业的技术中心评审。不客气地说,即使是大型企业中,真正从事关键技术研发的企业也只有两三家。这些企业在做关键技术的时候,主要是整合国内的创新资源,并没有关注国际的。

二是设计制造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在温州尤为重要,因为温州的产业向来以轻工见长,包括服装、皮具、鞋革、眼镜,都强调创新设计能力。那么,针对轻工业集群的需求,温州是否建立了设计驱动的创新平台?温州企业家复制能力很强,会很快模仿欧美时装设计。如果这条路走久了,他们会有路径依赖,不愿意做原创设计。相信大家都看到了这个问题。当然,这里也有好的企业,比如马森服装和美特斯邦威邦威。他们在创新设计方面做得很好,但目前这些企业基本都是靠自己单个企业的力量来做。那么,我们的政府或者我们的产业集群搭建了这样一个创新平台吗?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既没有核心技术,也没有创新设计,那么我们的企业就完了,比如温州的眼镜、打火机。我强烈建议,温州政府应该下决心为轻工业集群打造一个设计驱动的创新平台。

三是制造业标准创新体系建设。我在这里提个建议:抓紧时间做大数据平台。温州人的头脑很聪明,温州人有一个非常好的条件,就是温州人的经济。这种市场意识和遍布世界各地的温州人经济,为C2B的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做好C2B,需要依托大数据平台和数据挖掘技术,为温州现有产业搭建大数据平台,构建适合未来30年的数据基础设施。

四是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很多温州企业家跟我说,温州的知识产权被模仿太快,温州企业对申请专利不感兴趣。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失败。还有一个就是原创技术和前端技术太少,优质发明专利申请不多。比如温州一家企业,四五年前就有几百亿的规模。当时申请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五年内只有三项发明专利授权。制造业要想上去,必须重视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这是构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我去过的很多温州企业,对发明专利本身并不是很在意。他们向高校和科研机构购买专利,是为了在向高科技企业和企业科研院所申报时摆个门面,是为了争取国家政策,而不是受内生因素驱动。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3.“中国制造2025”的产业生态系统

按照这个出发点来理解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这两者并不矛盾。我们不应该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放弃传统产业。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产业太传统,而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包括产品创新体系和制造工艺体系)还比较落后。我们现在最缺的是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有一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都可以在这样一个系统的完善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如果你认真看过《中国制造2025》,你可以看到这个战略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贯穿到2049年,那就是让我们的制造业真正创造出一个有创新驱动能力和动力的新业态。中国的制造业创新能力相比德国和美国当然有很大差距,产业生态圈也有很大不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结合中国制造业的特点和中国的国情,提高创新能力,这个核心主线将延续30年。

那么,如何建设我们的创新能力呢?我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我们的制造业要在短时间内赶上欧美并不容易,即使是未来30年。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整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础还比较落后。未来10和20年,一定要把产业创新生态圈放在基础位置上。那么,提高创新能力呢?在《中国制造2025》的九项任务中,第二至第六项任务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面推进绿色制造。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中国制造业创新生态的四大要素。它是未来30年的制造业基础。

需要强调的是,2015只是10年的第一部作品,未来30年的规划重点是围绕四大要素构建强大的产业生态系统。这里我重点讲第一个因素,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其实我觉得这个提法是个伪命题,故意把信息化和工业化分开,为了政策引导的需要。其实对于一个真正先进的龙头企业来说,信息化和工业化是否融合根本不重要,因为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国家和行业提出“互联网”到“互联网”。我认为有必要实现“互联网×”。为什么?不要单纯把互联网当成工具,因为它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战略思维方式。比如我们看看现在的苹果系统和谷歌的安卓系统。我们都知道,谷歌凭借其数百人的安卓R&D团队,带领了数百万应用开发公司和数十万企业制造应用。是典型的垂直整合行业。从一个垂直整合的系统来理解现在的互联网,就像一个生命体的血和肉,两者是天然融合的。你去看阿里巴巴,它不会讲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你去看华为,它不会讲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为什么?因为不用提,已经很和谐了。但是我们大量的企业还在讨论要不要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好像开个网店就可以在网上卖东西一样。这显然是把互联网当成了一个简单的工具。

我必须明确一点,如果把互联网当成工具,是不可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因为“互联网”和“互联网”不是战略。互联网改变的是整个行业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应该拥抱互联网,但并不是认为自己已经转型升级了。完全不是这样的。

构建产业生态系统,还包括基础能力、品质品牌、绿色制造。这三个方面不会造成理解上的问题,因为成熟的思路已经被企业实现了,我在这里只是简单强调一下。关于加强产业基础建设,要针对每个产业,分析清楚制约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基本构成、基本工艺、基本材料和技术基础,通过产学研合作尽快解决。温州对品牌质量有深刻的教训。上世纪90年代,温州在杭州武林广场放火烧皮鞋,让温州走上了以质量立市的道路。温州轻工业只有通过品牌和质量才能创造高附加值。从大的方面来说,只有打造品牌或者质量,才能解决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形象,才能让中国的企业得到世界的认可,才能让我们的企业社会责任得到国际的认可。关于绿色制造,大家已经意识到传统制造方式带来的灾难性影响,当前的环境已经让我们难以生存。要做好绿色制造,就要从法律上严格规范企业,建立高效、清洁、循环的制造体系。

4.“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突破

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这个体系建成后,我们的行业是否能够完全赶上?不一定是这样的。因为整个全球产业分工越来越明显,比如美国现在最强大的核心基础软件,我们在这方面要赶上美国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就像美国在传统装备制造业要赶上德国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样。为此,我们必须对未来产业技术发生非线性转变和革命性变化的产业进行分析和预见,找出我国赶超此类产业的战略突破点,即战略突破口所在。所以《中国制造2015》中的第六大任务是重点行业的突破。

温州产业突破要坚持自身优势。我比较了中国和意大利的服装业。法国和意大利可以提供世界级的高端奢侈品,如爱马仕,杰尼亚和博柏利。而丝巾、服装、鞋帽是温州的传统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温州的产业结构其实是很好的。这些行业的另一个好处是永远不会有日落。只要有人活着,就得穿衣服。只要有人活着,就得穿皮鞋。事实上,正如你所看到的,一些欧洲国家仍然没有放弃他们的服装和皮革制鞋行业,所以我们不应该为了所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放弃传统的制造业。

坚持做好传统行业,并不是放弃互联网和大数据。是互联网的发展让传统行业更加强大。关键是要有企业自己的战略。我记得30年前,我们浙江的企业家有一句非常好的话,“我在东南西北都不会动”,讲的是坚持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的独特能力,不被口号和时髦的概念所忽悠。我读了任·郑飞的演讲。他说,“我们不搞所谓的互联网,也不创造概念。我们是阿甘精神。”什么是阿甘精神?华为做的过程中,三个字?傻,傻,傻。你说愚蠢是什么意思?我会专心做我的技术,我的知识产权,不管你是互联网以外的,还是信息化以外的。当我们明确了战略突破的重点,就要把这些行业做好几十年,走在世界前列。

5.“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路径

为了赶上关键领域的创新,我们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需要找到一条有效的战略路径。这里我结合《中国制造2025》从政府政策的角度分析三条重要路径,即政府未来的实力。

第一个方面是进一步推进制造业的结构转型和调整。结构调整是中国未来30年要继续走的一条路。为什么结构调整如此重要并且应该继续?很容易理解,我们与美国的贸易关系,随着人民币从原来的1: 10调整到现在的1: 6.4,实际上升值了近40%。但为什么中美贸易仍然保持较高的贸易顺差?原因不是汇率,不是简单的人民币升值或贬值,而是我们的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