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形波纹钢屋盖的历史

拱形波纹钢屋盖的由来:在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的一些结构师们从自然界植物表皮纹理的结构造型中受到启发,开始寻求用极薄的材料通过波纹加劲,从而作成较大跨度结构的方法。他们以薄钢板为材料,建立力学模型,在理论上分析出合理的结构形式。在实现这种结构的道路上,结构师与机械师走到了一起,结构构造要求指引着机械师研制出了能生产带波纹薄壁结构的机组,这便是金属屋顶成型机。1955年,美国将这种屋顶用于军事(战斗机库、营房等)。低廉的造价,神奇的施工速度、良好的施工效果使金属屋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范围越来越广的用户。这种结构发展的很快,特别是计算机数控的引入更使金属屋顶这种结构的设计制作简便快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经济等),这种结构的科研及成型机组的研制、生产仅限于美国、英国等国的几家大公司(如美国的MIC公司)。所以国际上这种结构的市场亦为这几家公司垄断。这对于金属屋顶的发展及进一步普及推广极为不利。 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曾派员到美国进行考察,但完全引进国外技术难度很大:首先是设备造价极为昂贵;其次,国外技术没有考虑到我国的综合技术水准(如材料、荷载等)。而且在结构分析的关键技术上,国外还是有所保留的。

国内拱形波纹钢屋盖的趋势:从1992年依靠美国的设备和技术再我国建成第一座金属拱形屋顶算起,这种结构在我国出现二十个年头。但由于这种结构具有重量轻、材料省(10~25kg/m2)、施工速度快(400~1000 m2/台班)、造价低(不包括保温160~250元/ m2)、室内净空高、跨越能力大、造型优美、使用性能优良等优点,很适合我国国情,因而在短短的十来年中,他在我国的建筑市场中已牢牢的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