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敏冬的相关评论
一个全新的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的研究领域,她用三年时间用原创技术震惊了国际同行。这项在中国一度被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欺骗性”技术在2004年获得了国际专利奖。对于不熟悉远洋运输的人来说,船舶压载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远洋轮船去目的港载货,往往是空船航行。为了航行安全,船舶应在出发地点向船舱内注入足够的海水,以保持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稳定和安全。这种水被称为船舶压载水。
都说水是生命之母,但这些压舱水却让人头疼。不同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差异很大。船舶在出发地倾倒压舱水时,会携带当地的海洋生物,运到目的地后随意排放。这些外来海洋生物一旦被释放到自然海洋环境中,可能会产生不可控制的“雪崩”式繁殖,对本土物种造成极大影响,甚至导致本土物种灭绝,引发一系列生态灾难。事实表明,船舶压载水是破坏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有害寄生虫和病原体大面积快速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入侵物种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这种损失正以每年近百亿美元的速度递增。
目前,国际航运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海上航行的货船、油轮排水量都在几万到几十万吨,带着大量的压舱水穿梭于海洋。对此,国际海事组织(海事组织)于2004年2月通过了《控制和管理船只压载水及其沉积物公约》。法律规定,远洋船舶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对压舱水进行处理,以杀死所有海洋外来生物。如何高效、快速、无污染地处理数十万吨船舶压载水,一直是世界各国科学家面临的世界性难题。
“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远洋船舶压载水的生物入侵。”大连海事大学教授白敏冬说:“我们从2000年开始做这项工作。当时国内很少有人做相关研究,我们几乎是从零开始。”
白敏冬还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她想和一位外国专家讨论这个问题。她一开口,对方就嘲讽道:“处理船舶压载水很难。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年,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你能追踪到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已经很了不起了。”
经过不到10年的努力,白敏冬和她的研究团队攻克了这一难题,完成了“船舶压载水外来生物入侵的绿色处理”和“远洋船舶压载水羟基自由基处理技术及设备”项目,震惊了国际同行。
白敏冬研究团队首次提出并建立了大气压电场放电规模高效产生羟基自由基的新方法,实现了对海洋入侵生物的快速、高效、低浓度、低成本杀灭,每吨水的处理成本仅为3分钱,是国际通用方法(飞行中压载水置换法)的1/30。处理后的压载水完全可以达到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公约规定的排放标准,符合高级氧化技术(AOT)的原则,实现了零污染、零废弃物排放。
这使得中国的船舶压载水处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站在了世界的前列。43岁的年轻女科学家白敏冬有家族病史。她父亲是著名的环境工程专家。受父亲的影响,她从小就立志要成为居里夫人那样的女科学家。
1988从鞍钢学院(现辽宁科技大学)毕业后,白敏冬进入当地的国家环境污染静电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她原本是学机械制造的,后来转行做了环境工程研究。
那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硕士生和博士生。作为一名本科生,白敏冬一毕业就开始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国家“八五”计划)的研究工作。当时,白敏冬和她的同事们正在研究酸雨,这需要在实验室释放有毒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那种环境下,别说苗条的女人,就连强壮的小伙子也撑不了多久,但白敏冬经常加班加点攻关。
“我本科一毕业就搞科研真的很难,而且我的专业和科研差别很大。我只能通过做来学习。但我就是这样的脾气: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比别人差。”白敏冬说。正是这种坚韧不屈的性格,使她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从65438到0997,白敏冬博士毕业后在大连海事大学工作。那个时候,副教授才三十多岁,在学校还默默无闻。怎样才能让她确定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尽快在科研中占有一席之地?
“做科研最保险的方法就是跟踪某个领域的前沿成果,走别人的路研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这种工作没有挑战性,永远不会产生原创的成果。”白敏冬说。
在她看来,科研工作的开拓性和原创性是最重要的,不能被别人重复,要和国家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所以她选择了船舶压载水处理的国际研究课题。2000年,白敏冬开始进行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她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是开创性的。正是这个独到的见解,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当我们第一次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我们国内的同事无法理解。我们认为这是一项‘欺骗性’的技术,不可能实现。”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白敏冬仍然记得压在她身上的压力。
没有项目应有的认可和批准,科研经费就成了最大的问题。白敏冬和她的同事们不得不“省吃俭用”资助其他项目来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没有国内支持的情况下,白敏冬把她的研究想法和成果带到国际会议上,并“推广”给她的国际同行。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2003年,“船舶压载水外来生物入侵绿色控制”技术基本成熟。2004年5月,国际海事组织主办了第二届船舶压载水控制与管理国际会议,白敏冬应邀在会上作学术报告,这是中国研究人员第一次登上这一国际学术报告的讲台。
全新的思维,创新的理论,大量详实的实验数据,完善的处理设备,白敏冬精彩的学术报告,将这次国际会议推向了高潮。演讲结束后,会场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这是一项全新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全世界科学家的由衷钦佩和敬仰。“船舶压载水中外来入侵物的绿色处理”项目获得年度国际专利奖,当年中国仅有两项技术获此殊荣。很快,这项技术获得了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专利奖。
从此,她的成就终于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此后,白敏冬带领自己的创新团队,在海洋赤潮控制、甲烷转化制氢和液体燃料、烟气脱硫脱硝资源化利用、生化污染防治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研究。这些项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他们的科研群体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与探索项目、国家“973”专项、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国家级重大项目。研究期间(近5年)授权国际发明专利4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 * *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44篇文章被SCI和EI收录,SCI引用37次;出版专著3部;在重要国际会议上作10邀请报告,6次担任国际组委会委员和分会主席。
白敏冬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新世纪女发明家创新奖(全国10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入选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交通部“新世纪十万人才工程”一级人才。辽宁省青年科技奖“十大杰出人才”等20多个荣誉称号。
今年2月24日,白敏冬登上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领奖台,荣获“全国五一妇女节”的称号。这项评选每两年举行一次。在这次评选中,中国只有10人获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