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延期毕业的主要原因及对策(三)
第二,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避免博士毕业不合理延期?因为科研的不确定性,任何限制时间的科研活动都是不合理的。考虑到各个学科的差异,现行的博士教育制度弹性制也是有效可行的。通过对延迟博士毕业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当推迟是合理的,同时需要采取措施避免或缓解其他不合理因素,将从学校、导师和学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1.学校一级的措施
(1)入学前做好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导师要求严格,学生渴望毕业。这种情况往往是学生入学前对导师不了解造成的。学校相关部门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导师的客观信息,如项目经费、发表论文、学术交流合作、学术影响力、毕业标准和年限等。,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找到合适的导师。其实以上导师的基本信息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学校网站或者导师主页获得,你也可以通过导师的同事或者学生了解更多的细节。信息的泄露会让学生申请很多有名有成绩的导师,这似乎对其他导师不利。事实上,督促一些导师改进培养方法,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和指导学生上,从而提高博士培养的整体水平,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2)整体提高博士生待遇。虽然博士生的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和在职人员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国内大学一般在博士学习三年后就停止发放补贴,这给延期的博士生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如果博士生三年后的待遇由导师解决,待遇提高到与在职人员相当,导师自然会考虑博士生培养的成本,为了让博士生多劳多得而尽可能拖延他们答辩的问题也会得到缓解。同时,随着待遇的提高,博士生对继续在课题组工作一段时间也不会太抵触,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外博士生对延迟毕业反应不大,甚至主动申请延期。
(3)采用多指标评估方法,完善各种奖学金制度。应用型博士生根据项目需要经常去现场调试和研究,这样看文件和写论文的时间相对减少。目前毕业标准主要以学术论文为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进度。因此,学校可以考虑引入多指标考核机制,以论文、专利、获奖、项目等科研成果作为量化指标,具体量化标准由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同时,应细化现有的资助规定,增加对论文以外的科研成果的奖励,鼓励学生均衡地向各个方向发展。上述体制改革将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专业优势的培养,发挥学生在科研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科研效率。
(4)将学生延期毕业指标引入导师考核体系。博士生学习3年以上,达到学校和导师的毕业要求时,如果选择延期,由学生申请,导师签字,导师解决学生待遇问题。为了体现延期的必要性,可以引入延期指数P,P=t/s,其中T为延期时间,S为综合学习成绩分数。我们应该根据学科和团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T和S。P过大,说明导师培养方式有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和改进。延迟指标的引入也可以有效缓解导师通过延迟毕业占用学生劳动成果的情况。
2.导师级措施
(1)做好引导。导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等,因材施教。,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潜能。定期与学生沟通,跟踪学生进度,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努力为学生创造理想的研究环境。积极申报高水平科研项目,营造理想的软硬件研究环境,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如出席国际会议、参观国际科研机构等。)为博士生提供开展高水平论文研究和对外交流、开阔学术视野的机会。
(3)提及自己的专业水平。导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捕捉最新学术动态,鼓励学生探索新领域,尝试新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妥善处理学生延期问题。如果学生因未达标而延期,导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如果学生已经达到毕业标准,是否延期要尊重学生的意见,提供必要的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5)建立合理的学业积分制度。学生达到学校的博士毕业标准后,如果想获得博士学位,必须得到导师的肯定。为体现公平、公开的博士生培养原则,导师可根据团队具体情况建立学术积分制度,作为量化博士生参与答辩的依据。其中,可以依据的标准有发表论文水平、影响因子、其他引用率、作者署名权重等。(这只是针对以论文为主的理论型博士生,其他科研成果分数要考虑应用型博士生)。
3.学生一级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竞争意识。科研之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博士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以往“入学即毕业”的观念只能使其陷入毕业延期的困境。同时,只有在博士期间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才更有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脱颖而出,大有作为。
(2)进入考试前充分了解预选导师及其团队。尽可能多的了解预选导师的个人信息,以及团队的学术环境和潜力,这样可以为自己选择一个志向相近的导师。师生利益是否一致,关系是否和谐,是医生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选择导师不能只看其口碑和团队实力,还要看是否适合自身发展。
三。结论
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不仅反映了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也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发达水平。博士学制弹性待遇机制之所以出现,正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博士的专业水平,对于合理适当的延期,我们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和理解。同样,对于无理拖延,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从学校、导师、学生等多方面去解决和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