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第一,增强学生的体育知识,提高对体育的认识。
体育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体育客观过程的认识;首先是对体育运动各种规律的认识。高中生应具备的体育知识:体育的目的、意义和任务;中国的社会主义体育方针政策;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各种运动对体育锻炼的影响;运动卫生常识;以及体育比赛中简单的规则和比赛方法。除了在实践课中传授体育知识外,教师还应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认真讲授运动保健的基本知识。学生学习和了解体育知识的途径有很多,如电视媒体、报纸等。,但知识分散,缺乏系统性。体育基础知识课程可以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体育知识。现在中小城市一般都会在雨天安排这样的课程,体育老师应该像户外课一样高度重视。
2.举办体育知识专题讲座。体育教师要抓住社会和学生关注的体育热点问题,利用课余时间定期进行体育知识讲座,既有教育意义,又有知识性,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对体育的认识。
3.经营学校的体育报纸和广告牌。学校要为学生订阅体育杂志、报刊,为学生借阅、观看提供方便,开拓视野。帮助学生体育部办好每周的体育知识公告栏,鼓励学生收集设计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体育知识。
第二,学习和提高运动技术和技能,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1.学生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主要是在体育课上学的。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再纠错反复练习,达到分化、巩固、动态定型。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跑、跳、投等基本技能,但如何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知识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潜力,让自己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投得更远,学会写字,做徒手或徒手练习,打球等。,必须不断学习和提高相关技能,并在实践和锻炼中巩固和提高,形成新的技能。如:背越式跳高、跳远、背向滑步推铅球等。虽然这些技术很难,但学生们经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知识结构的差异,学习和掌握技术的速度会有快有慢。当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技术,他们会感到高兴,会想“啊,我终于学会了”。因此,在教学中要顺应学生心理,结合学生特点和能力,设定基本目标,提出不同要求,分类指导,让他们都有一次成功的体验。比如高一女生学习篮球的“三步上篮”技术,开始教学生步法动作,初步掌握“一大两小三高”的基本方法,要求运球基础好的学生做好三步上篮,努力进球得分;对于普通学生,要求从抛球跨右脚开始完成三步上篮,或者在球弹起时一次带球,用踏步接住球;对于运球基础差的同学,要求学会原地跑动,突然交叉右脚三步上篮。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会在课堂上有一个成功的体验,最后学到技术。
2.学习体育锻炼的技巧。体育锻炼是指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阳光、空气、水)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过程。如太极拳、徒手操、舞蹈、健身跑等。体育锻炼一定要讲究科学,根据其固有的特点,找出其理论依据、锻炼原则和方法。只有选择有效的锻炼内容,安排可行的锻炼计划,才能获得最佳的锻炼效果。
在体育课上,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一些体育锻炼技能,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学会如何合理安排锻炼负荷、锻炼时间和制定锻炼计划。鼓励学生在高中阶段根据自身条件和爱好学习一到两项健身技能,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平。3.学习休闲运动技能。所谓娱乐体育,是指以娱乐为目的,以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内容丰富多彩,规模不一,通常带有游戏性质,如跳绳、蹦极、拔河、踢毽子、扔飞盘、飞标、放风筝以及各种体育游戏,还有钓鱼、打猎、保龄球、高尔夫球等等,在社会上比较时尚。有些项目可以在课间或课外活动时进行,如跳橡皮、踢毽子、扔飞盘等。体育课上可以安排一些项目,如集体跳绳、拔河、运动会等。当然,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一些带有消费性质的社会娱乐体育项目无法在学校开展,但体育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学校也可以利用假期或其他时间开展娱乐活动,如飞镖、保龄球代练、桥牌等。,发展学生的康乐运动技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第三,营造体育氛围,增强体育意识,让学生自觉参与体育运动。所谓体育意识,就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人们在体育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以及体育的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学校有意识地营造一些体育氛围,可以增强体育意识,让学生自觉参与体育运动。
1组织学生观看大型比赛或体育视频等。,从而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过程和规律的认识,使他们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深厚的爱好和强烈的愿望。
学校定期、系统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如班级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教师和学生相互竞争,形成一种制度。比如我们学校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班级球类比赛,上学期是男篮和女排,下学期是女篮和男排。一开学,学生们就开始积极准备。经过三年的练习和比赛,学生的篮球和排球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带动了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蓬勃发展。
2.增强参与感。随着体育知识的增加,学生对体育的意义和规律的认识会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也会增强。在尝试和练习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偶尔也会在所学的技巧中动起来,感受运动的独特魅力。慢慢的,学生就会获得稳定持久的动力,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并转化为自己的迫切要求,从感性到理性,从爱好到个性。
第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1.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积极作用,建立体育兴趣小组。高中生的知识面在增加,意识逐渐个性化,选择体育活动的自由度越来越大。这时候一定要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允许他们做出选择,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和评价自己的运动态度。通过开展体育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天赋,从而保持稳定的锻炼兴趣。
2.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积极性的保护。在课堂上形成师生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可信的感觉,主动接近老师,做到“爱其师,信其道”,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形成锻炼的习惯;及时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例如,高一学生即将举行排球比赛,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提前学习扣球技术,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学生对课内和课外实践的热情也在快速上升。
3.严格要求,反复锤炼。任何好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靠的是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要求和反复的训练。也就是说,在让学生了解必要的道理,提高认识的同时,还要下大力气引导和督促他们自觉实践,养成严谨、规范、务实的作风,通过反复实践,把它变成自己的事情,达到习惯养成。
4.以身作则,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影响者,也是学生应该直接追随的对象之一。要通过言传身教,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影响。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锻炼,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规范的示范和良好的行为对学生产生显性和隐性的综合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流体育锻炼的经验,或向学生介绍体育锻炼的杰出人物的事迹,从而启发学生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5.发现优点,积极评价。
在学生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对他们的进步给予积极的评价,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如果体育课的每一节课,每一次体育活动都能让学生有一次成功的体验,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就不难了。当学生具备了上述素质,就有了从事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体育文化素养也就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