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瑟C96的发展

最初的火枪是由德国毛瑟兵工厂的三个Fidler兄弟(Fidel,Friedrich和Josef Feederle)设计的,他们对Bochat C93自动手枪的短后坐力原理感到惊讶,利用业余时间,毛瑟C96的初速已经达到425m/s,接近标准。

当普通步枪的水平。后来,毛瑟兵工厂的老板认为这种枪具有极高的市场和军事价值,于是申请了专利。

短后坐原理虽然提高了子弹的速度,但也使得大量火药在枪口爆燃,枪口跳动问题严重。其次,其全枪能量匹配不合理,扭矩低,使用起来笨重费力;再者,毛瑟C96的前弹匣让整支枪作为步枪显得太大太弱,手枪主要是给德军军官和炮兵用的。毛瑟C96自然没有精致小巧的鲁格P08手枪吸引人。一战期间,德国军方只是象征性地订购了一批毛瑟C96,作为鲁格手枪的补充。毛瑟兵工厂生产的毛瑟C96一直想用这种枪装备德军。一战期间,德军订购了150000门9 mm口径的C96,毛瑟兵工厂在战争结束前向德军交付了135000门,但这只是德军正式装备该炮的唯一记录。

一战后,手枪作为防御性武器没有被列入对华武器禁运,于是被大多数欧洲人看不起的毛瑟C96被大量出口到中国。作为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经久耐用的毛瑟C96成为了中国很多军队的主心骨。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的军官也选用这种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司令朱德庸使用的是驳壳枪。

1931年,毛瑟兵工厂对毛瑟C96进行了升级,改进了射击机构,使其能够重复射击,并为其配备了20个长弹匣,这是针对中国市场的。有意思的是,中国士兵用的是平射动作,简化了跳枪的问题,用来射击。在抗日战争期间,很多士兵都带着两把毛瑟C96,一把有垫肩提高射击精度,另一把有瞄准镜(方便拔枪)别在腰间。在重武器严重缺乏的游击战中,这种枪成了抗日游击队杀敌的利器。

毛瑟* * *公司从成立到生产结束,共生产毛瑟C96 1万余件,其中70%销往中国,中国仿制量是其数倍。毛瑟C96在中国获得了巨大成功。二战后,大部分单动手枪被更安全的联动手枪取代,毛瑟C96也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