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的郑州日产:没有产品和技术,前路如何?
《新车评论》将于近期推出系列稿件,分别谈论生存压力巨大的合资企业。本期我就从我看到的角度来说说郑州日产,然后我的同事再来说说广汽菲克、东风英菲尼迪等6家企业。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一个媒体从业者角度的个人看法。可以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做好一个企业真的太难了。我们不敢说别人工作不好,也不打算提出任何改进建议。
早起?错过市场的郑州日产。
郑州日产成立于1993,比东风日产早10年,比大多数南方人熟悉的广汽本田早5年。是一家老牌合资企业,相信在成立之初,也肩负着日产在中国开拓市场布局的期望。回顾27年的发展历程,对比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国内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个人认为郑州日产只是“起了个大早,却错过了市场”,比我们常说的还要糟糕。
刚入行的时候,2009年左右,我对郑州日产的认识是一家正儿八经的合资公司。每隔一年就推出NV200,然后把郑州日产推向巅峰。2010年,郑州日产实现全年产销量10.10,000辆,增幅超过70%。在我看来,有了日产的技术支持,郑州日产“前途无量”。不幸的是,事情并没有按计划进行。到2016,由于业绩不佳等原因,日产人员全部退出郑州日产。但是,一开始,我哥和我一样,并不知道初始资本的复杂,这让这家诞生于内陆地区的企业的命运,更不知道其轻卡的制造背景,会成为改造商用车和乘用车市场的桎梏。
恰好是我职业生涯的前三年,是郑州日产最美好的几年。2010之后的几年,以NV200和帅客为矛,郑州日产咄咄逼人,保持着发展壮大的野心。2011年超额完成1万辆的销售目标,达到11.6万辆,同比增长15.4%,2012年累计销售超过1万辆。到2013,郑州日产把销售目标定在20万辆,但随之而来的是销售业绩的大幅下滑。直到最近三年,郑州日产的车型月总销量徘徊在3000辆左右,很多都是地方政府采购。
郑州日产错过了中国车市的两波井喷期。究其原因,可能与其在商用车中的定位以及错失技术发展的机会有关。在推出NV200和帅客之后,郑州日产没有推出任何在中国普遍存在的产品。有一段时间在国内并不普及的皮卡市场是第一,但当时肯定不大,很快就被长城榨干了。郑州日产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在生产技术上也被主流甩在后面,给人的印象就是工作比东风日产差很多。
丢了MPV?我也开不起皮卡车。
据我所知,郑州日产的第一个亮点时刻是NV200的引入带来的。到2011,郑州日产状态良好。一方面是MPV市场NV200+帅气乘客年销量4万辆,另一方面是皮卡市场锐界单车达到4.4万辆。然而之后却没有可用的产品来承接千变万化的市场。到2015,郑州的日产销量已经下降到3.5万辆。
MPV产品明显破局,两款日产车型推出了一些小改动。随着五菱洪光、宝骏730、欧尚的出现,NV200、帅客在价格上没有优势,逐渐被市场边缘化。基本上可以说MPV市场已经输得干干净净,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皮卡在国内一直是个小市场,每年产销量在40-50万辆左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市场,郑州日产还是遇到了它的“不可抗力”对手——长城。长城皮卡17年国内销量第一,有合资背景的郑州日产也在皮卡市场“苦苦挣扎”。纳瓦拉的到来凭借其乘客定位赢得了一波声音,但很快长城炮出现了,然后就感觉没有郑州日产那么回事了。可以说,郑州日产的皮卡之路是被长城打压的路,后来连江铃都不行了。对于郑州日产来说,皮卡已经变得买不起,放不下。
今天郑州日产的存在感就更弱了,真的没有能让人想起它的产品。
未来?我希望有
这几年对于郑州日产的存在,感觉东风日产是全职代工厂。具体查销量的时候很震惊。这个企业(包括郑州日产/东风风度/新能源)已经连续四年没有一个月销量超过3000台了!我不禁在想,它是怎么活下来的?它将如何生活?在国有体制下,你可能会说这些都不是我们所关心的,但是东风集团并没有试图退缩,我们也没有忘记东风裕隆和东风雷诺的案例。
某种程度上,郑州日产的生存是时间问题,而且不是时间问题。它已经无法靠自己的生意造血,迟早要退休,但即使短期不退休,也换不来时间或投资的希望。
2013东风集团支持自主品牌发展,打造“四风”矩阵。当时郑州日产推出自主品牌东风风度,合资企业,获得投资打造风度MX5、MX6等车型。然后,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其实郑州日产并没有做什么技术和R&D的创新,只是拿了老琦君改头换面而已。这种做法当然会遭到市场的无情投票。
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日产今天在郑州还有机会吗?先抛开跟不上时代的生产线软硬件发展水平不谈。郑州日产这些年没有积累到什么像样的核心技术,这是最大的痛苦。在股票市场上,竞争越来越激烈。造车新势力忙着创新,不断创新干货。老牌车企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拼命跟技术。在这种情况下,落后的人会被越甩越远。
编辑说:
2018,车市负增长。数据一出,业界同步发出政策声音。许多人认为应该推出另一波购置税优惠来刺激汽车市场。但是你也看到了,如果要抢地,政策不变,结果就是2019的降幅大于上年。这说明,在中国持续的经济开放和市场化进程中,汽车市场也不能独善其身,与市场竞争是大原则。也反映出国企面前的保护盾正在悄然褪去。如果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自我造血功能,无论什么合资背景,最终都会成为市场上的炮灰。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