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的传承与创新?
宁波博物馆作为宁波市“十一五”期间建成的标志性工程,在传统建筑材料的传承和创新应用方面也树立了标杆,对我们有启发和指导作用。宁波博物馆位于宁波市鄞州区核心区,北邻鄞州区政府,南临鄞州公园,东临文化广场。在这样的中心位置,宁波博物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以“港”为意,象征着宁波文化将以此为起点港口,向世界开放。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60亩,建筑面积30325平方米。建筑主体比较方正,外观像是人工切割的方砖或者是开裂的山体。主体部分有三层,局部部分有五层。入口独特,穿过跨度30米的“洞”,颇有桃花源的意境。楼梯、庭院、高墙、水池在建筑中自由组合,空间精致。宁波博物馆整体建筑呈现出集权与分权、整合与分权的对立统一,体现了对历史的辩证哲学思考和对自然的尊重与诠释。
1宁波博物馆建筑材料特点
考虑到宁波博物馆的定位和功能,一方面体现了其储存历史、唤醒记忆的功能特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展示历史文化、思考过去、认识现在的精神气质。王澍选择了浙东的瓦墙和竹纹清水混凝土墙,这是两种主要的建筑形式。通过材料和结构的创新,他赋予了宁波博物馆厚重而沧桑的文化魅力。博物馆的墙砖来自宁波周边地区,大部分都是旧城改造时保留下来的。这些在周边拆迁工地收集的破砖瓦,带着它历史沉淀的痕迹,在设计师和工匠的手中,成为宁波博物馆墙上的历史书,陈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和世界变迁。特殊的模板——竹质纹理的清水混凝土墙,是建筑师和幕后技术研发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由毛竹制成的专用模板在墙面上留下的竹子纹理与室内的竹子景观融为一体,* * *彰显了浙江宁波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人气质,哲学与美的艺术齐头并进,在宁波博物馆的演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2宁波博物馆建筑材料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2.1瓷砖墙
瓦当墙是浙东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墙体。因为浙江沿海地区台风多,考虑到房屋倒塌后剩余碎砖瓦的再利用,形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施工工艺。在浙东第一代传统民居中,徘徊与街道之间随处可见深色的瓦墙,墙的上层堆放着石头,砖、石、碎竹木错落有序,呈现出一种自然古朴的美感。瓦墙下常堆石头,称为“放墙脚”。正式建墙大概要四五层。砖横档、瓦片叠放均匀整齐,呈现一定的节奏,同时灵活多变。怀着对城市历史的怀念,对传统工艺的热情,以及当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精神,建筑师们将瓦当这一传统建筑工艺灵活地运用到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
2.1.1色彩的传承与创新宁波博物馆的瓦墙色彩主要有红砖的沉稳和青砖的飘逸,但由于它的砖是从老民俗城和工地废墟中采集的,所以多了几分岁月洗礼的斑驳。这些瓷砖大多产于明清时期。由于湿度、温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瓷砖的颜色呈现出多种色温和色调的变化,使得宁波博物馆的瓷砖墙面比传统的瓷砖墙面更加丰富多彩。在建墙过程中,王澍与工匠们保持着不断的交流。除了对工匠的技术限制,各种材料的比例和间距,砖色的选择,都让工匠们自由发挥。统一下的无限制与自由,建筑师放松了对“度”的控制,使宁波博物馆的墙面色彩最终呈现出稳定大局、创新细节的发展趋势,整体气势宏大,局部协调统一,灵巧精致,变化多样。
2.1.2造型的传承与创新瓷砖墙面的结构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双壁结构。首先,用砖块建造一堵240毫米的墙。对于当代建筑的需求,这样的结构一方面浪费材料,传统的瓷砖墙只能建到2m左右的高度,不能超过4m(超高墙)。当代建筑,尤其是博物馆建筑,对高度的要求更高。“如何在保证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将瓦墙建到24m”成为研究难点,这是传统技术实践中没有考虑到的。在设计师、施工人员和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地找到了建筑材料结构创新的突破口,并对传统技术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最终选择钢筋混凝土墙作为主体结构,利用托梁的悬挑部分满足结构稳定性要求。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结构受力合理,安全性大大提高;二是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给施工带来方便;第三,结构上可以增加空腔,可以安装现代内墙板,既节省材料,又保证防潮保暖的多重功能。在艰辛中求创新,最终实现多重效益,该设计最终申请了国家专利。通过建材技术攻关,瓷砖墙在外观上实现了高度突破,24m高的墙体对应着博物馆宏大统一的气质,使博物馆“港湾”成为一种有意的建筑造型。
同时,瓦墙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传统民居的暗示,赋予了宁波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魅力。其自然多变的纹理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感。随着宁波潮湿多雨的气候,瓦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土壤,成为抽象艺术创作的背景墙。在谈到瓷砖墙面的设计时,王澍提到“建筑是活的。多年以后,瓦墙上长满了青苔,屋顶上的植物郁郁葱葱。当时的建筑真的融入了大自然的美。”这样一种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协同创新,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是对传统最高效的回应。传承与创新齐头并进,为当代建筑设计树立了标杆。
2.2特殊模板-竹质清水混凝土墙
清水混凝土墙是指直接利用混凝土的自然感作为装饰效果的混凝土。用特殊纹理图案达到立面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模板的制作上寻求创新。在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设计师王澍考虑将具有江南特色的竹元素运用到墙面肌理的表达上。但是,还没有工匠尝试过以竹子为模板的清水混凝土。竹材本身容易开裂,差异性大,耐腐蚀性差,这些都是竹模板制作必须面对的弱点。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摸索出最便捷有效的方法,“特种模板——竹纹理装饰混凝土墙施工方法”正式申请国家专利。
2.2.1传统地域元素与现代清水混凝土相结合清水混凝土建筑是当代建筑设计的趋势,其最本质的美感得到了建筑专业人士的广泛认同,也得到了贝聿铭、安藤忠雄等人的重用。清水混凝土充分发挥了建筑材料的魅力,简洁、自然、有质感、温馨,从材料的配比到模板的制作,都有很大的创新空间。王澍发挥了清水混凝土的优势,创新性地提出将清水混凝土融入江南竹韵的特色。建筑墙面肌理的营造是传统建筑中常见的做法。王澍坦言,宁波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慈城建筑,其对色彩和肌理的完美诠释是亮点。
上面说的瓷砖墙面已经说明了这两个方面,竹质纹理的清水混凝土墙面也在努力做到一致。基于研究团队和工匠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最终验证了竹质纹理装饰混凝土墙体的施工方法,将原材料的选择、混凝土的配制、竹材的加工、现场模板组装、混凝土浇筑、后期养护等综合运用,最终实现了这一高技术、高要求的创新探索,为传统地域元素的当代应用增添了成功范例。
2.2.2建筑空间中真竹与虚竹的演绎在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竹子这种具有地域特色和文人情怀的材料的“虚”的展示在墙面肌理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而“真”竹的演绎更多的体现在空间的营造上。竹子在宁波博物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庭院的营造上,在博物馆的入口处、建筑内部、屋顶都可以看到竹子的影子。以竹子纹理装饰的素混凝土墙为背景,几根竹竿,一簇幽簪,营造出一个安静空旷的空间;以丛生为美,高地由远及近,讲究变化和节奏,从竹质肌理的清水混凝土墙望去,台阶对面,阳光投下,竹影处处。王澍一直注重交通空间丰富性的营造,这一点也体现在这里。
“真”竹在建筑空间的应用与“虚”竹的应用是和谐的,通过简单纯粹的方法,设计师的理念是一致的。充分体现了竹子这一传统建筑元素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无论从墙体还是院落,无论从材料还是空间,都在本土继承了传统元素,又有所创新,成就了宁波博物馆的卓越,为建筑设计领域的思考和实践树立了标杆。
3结论
在中国这片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浓厚的土壤上,在现代建筑设计的潮流中,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积淀带来的积极作用,为现代建筑设计史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王澍先生的宁波博物馆为我们开启了新的篇章。本文仅从具有典型特征的建筑材料方面进行说明。建筑师的文人情怀和匠人追求得到了充分体现,建筑设计技法上的高超技艺也值得我们深思。如何将传统元素恰当地运用到当代,做到新而不变,新而不旧,是当前建筑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本文所提到的色彩与造型设计手法的创新和建筑工程技术的创新只是沧海一粟。希望以此为起点,开始更多对传统元素的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更多工程/服务/采购招标信息,提高中标率,可点击官网客服底部免费咨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