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的经济

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约10%;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0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2500元和16750元,分别增长8.5%和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48%;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

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系统制定实施了清洁空气、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一系列行动计划。以PM2.5控制为重点,完善了空气重污染应急体系,53个非正规煤炭储运场所全部清退,农村压减替代燃煤11.8万吨,退出污染企业20家,淘汰老旧机动车、燃煤锅炉改造、供热计量改造等年度任务超额完成。坚决控制污水直排。未来,科技城、马池口再生水厂将试运行,沙河再生水厂二期将开工,并引入社会资金“捆绑”建设“6+4”镇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项目。59处积水点整治、东沙河沙河清淤等。如期完成,东小口沟河道治理扎实推进,实现了全区防洪安全。高标准完成4.9万亩平原年度造林任务,京津风沙源治理、未来科技城滨水公园、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景观提升等项目有序实施,征集建设绿地654.38+0.24万平方米,树木绿化率提高到65.9%。深入开展“拆违”专项行动,非法“大棚房”全面整治,小产权房拆除率先启动。全年拆除违法建筑680栋,面积654.38+0.65万平方米,市级悬疑项目核销率达826.5438+0%。根据国家例行土地督察和土地卫片执法检查结果,研究制定了土地和城乡规划管理同责机制“1+7”文件。建立环境秩序“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制度,加强联合执法,整治突出环境问题5621项。成立了区环卫中心,理顺了区、镇、村三级环卫管理体制。19环境建设推进重点项目全面完成。

全年安排支持工业转型升级资金4.4亿元。预计三次产业比重将达到1.6:42:56.4,高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将分别提高到14%和25%,三次产业增加值、投资和财政收入占比将分别达到56%、89%和63%。科技商务产业集聚趋势初显,常金融投资企业已达1037家。文化、旅游、商业等产业共同发展,乐多港假日广场开工建设,金隅万科广场、泰华祁龙广场、华联回龙观二店开业运营。30个年度重大产业项目如期推进,科兴生物新疫苗产业基地、神武热能节能减排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建成投产。首届北京农业嘉年华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都市现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新增注册资本增长3.5倍,18央企项目成功落户,三一集团总部搬迁进展顺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中关村昌平园企业总数突破2100家,工业总收入增长23%,企业利润总额增长近一倍,达到亿元级企业142家,共有1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登陆“新三板”。初步建立了未来科技城成果转化跟踪服务体系,中央和地方政府共选择了47个重点科技项目。第二届科技创新大会成功举办,通过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评审验收,专利授权量增长32.2%。200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353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58647万元,同比增长7.5%;林业产值15113万元,同比增长3.8%;畜牧业产值70708万元,同比增长1.4%;渔业产值3489万元,同比增长23.9%。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4627亩,同比减少10805亩,下降8.0%;总产量33516吨,同比减少9925吨,下降22.8%。

2009年加大农业设施建设力度,面积9313亩,同比增长17%;设施收入达到654.38+079.366万元,同比增长654.38+09.5438+0%。全区旅游园区发展到207个,同比增长3%,带动生产高峰期从业人员同比增长38.2%,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9.8%。实际从事民俗旅游的有465户,增长65,438+04.3%,导致期末从业人员同比增长65,438+03%,接待人数同比增长365,438+0.7%。观光休闲民俗旅游总收入23052.9万元,同比增长23.6%;其中,观光园收入18291.8万元,同比增长22.8%;民俗旅游收入4761.1万元,同比增长27%。2009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767.5亿元,同比增长8.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752.4亿元,同比增长6.5%,产品销售率达到98%。

从全年各月生产经营趋势来看,5438+10月工业产值增速从冰点以下-26.9%起步,之后降幅逐渐收窄,一季度累计降幅收窄至-5.8%,三季度末收窄至冰点附近-0.4%。从6月65438+10月开始,出现了1.5个百分点的正增长,然后,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工业总产值241.7亿元,同比增长58%,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5%。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1602亿元,同比增长5.9%,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9%;小企业工业总产值365.6亿元,同比下降8.8%,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6%。

从经济类型看,有限责任公司占比最大,工业产值309.4亿元,同比下降8.7%,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0.3%。增长最快的是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产值263.8亿元,同比增长50.4%。

200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 * *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64.6亿元,同比增长4.2%,低于工业总产值增速4.6个百分点;利润总额44.8亿元,同比增长6.5%。

全区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如生产汽车48.6万辆,比上年增加654.38+08.6万辆;水泥产量208万吨,比上年增加28.4万吨;耐火制品产量1.65万吨,比上年增加1.2万吨;鲜冻肉产量654.38+0.30万吨,比上年增加3.6万吨;生产玻璃保温容器7258万只,比上年增加498万只。

2009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31.6亿元,同比下降4.7%,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6.2%,比重较同期下降8.3个百分点;销售产值427.7亿元,同比下降5.1%,产品销售率99.1%。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732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1621亿元,增长8.9%。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GDP达到34676.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5076美元)。第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 50.2: 48.3变为1.5: 50.9: 47.6。

全区国税、地税收入(费)11.23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地方税收(费)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全区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31.6亿元,同比增长25.3%,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3.5亿元,增长14.4%;营业税11.9亿元,增长31.5%;企业所得税4.7亿元,增长27.5%。地方财政支出(一般预算)67.2亿元,同比增长45.8%,比上年提高21.1个百分点。其中,城乡社区事务、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就业、教育支出分别增长2.5倍、1.2倍、29.9%和10.1%。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0.5亿元,同比增长31.1%。

分城乡看,城镇投资254.6亿元,同比增长25.9%;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727亿元,同比增长25.6%。农村投资35.9亿元,同比增长86.3%。

分主体看,国有投资93654.38亿元,同比增长45.9%;民间投资6543.8+085.7亿元,同比增长28.6%;对外投资11.7亿元,同比减少12.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6亿元,同比增长1.9倍;第二产业投资34.8亿元,同比增长33.3%;第三产业投资250.2亿元,同比增长29.3%。2009年,全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房屋施工面积79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房屋竣工面积262.2万平方米,同比上涨1.5倍;其中,住宅竣工面积654.38+0.49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8%。

全年,* * *销售商品房168.4万平方米,同比上涨21.5%;其中,住宅成交654.38+0.4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商品房销售额6543.8+06亿元,同比增长606.5438+0%;其中,住宅销售额达到6543.8+03.83亿元,同比增长636.5438+0%。年末,全区商品房空置面积51.2万平方米,同比减少17.3%;其中,住宅空置面积21.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6.8%。2009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543.8+04.5亿元,月均零售额6543.8+02.10亿元,比去年同期的9.6亿元增加2.5亿元,累计增加30.2亿元,同比增长26.3%,增速超过2009年的65.438+00.6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098亿元,增长36.3%,占全区零售总额的75.8%;餐饮业零售额8.2亿元,增长0.1%;住宿业零售额6亿元,增长0.2%;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实现零售额654.38+0.92亿元,同比增长5.7%,占全区社会零售总额的654.38+03.2%。

全年累计利用外资8808万美元,同比增长8.2%;其中,独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4465438美元+0.76万美元,同比增长1.4倍。2009年,全区共有高等院校39所,其中研究生6103人,在校生15244人,毕业生4480人。全年新生24606人,学生72535人,毕业生23587人。

全区普通中学47所,其中高中生2578人,在校生7765438人,毕业生1.765人。初中招生4709人,在校生14090人,毕业生4478人。普通小学85所,在校生5416人,在校生33658人,毕业生5602人。幼儿园98所,入园幼儿5606人,在园幼儿15929人,离园幼儿3945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6所,招生5677人,在校生17161人,毕业生4933人(不含各类短期培训)。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生45人,在校生451人,毕业生76人。有97所职业和技术培训机构,注册学生64,922人,毕业生70,205人。

2009年,全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222件和875件。全年签订技术合同1335份;技术合同总成交额39亿元,增长12.6%,居全市首位。中国石化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瑞士先正达生物技术北京研究中心、美国健赞医药北京R&D及实验室生产基地等27个产业项目全面启动。年内成功举办科技创新大会,发布“1+5”文件,初步建立了发展实验室经济、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配套政策体系。2009年底,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分馆17个),总藏书54万册。全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全区有1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当年利用档案27180人次,参观档案展览15000人次。

2009年底,全区共有体育场馆899个,* * *获得市级奖牌60枚,其中金牌20枚,银牌15枚,铜牌25枚。全年单项体育协会组织活动20多项,群众团体和基层体育协会组织活动520多项,全区直接参与活动的总人数达20多万人。组织4000余人参加7个市级团体比赛和演出;获得龙舟赛第一名、腰鼓赛第一名及多项优秀组织奖;更新了117套全民健身工程器材;组织了1万人次以上的国民体质测试;独立完成“2009北京昌平户外耐力跑挑战赛”和“2009红牛北京国际铁人三项丰田杯暨全国冠军杯系列赛”两大国际体育赛事。

2009年底,全区共有卫生机构891个,床位7147张。每千人口(常住人口)有7张病床。全区卫生技术人员达到966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927人,注册护士2861人。每千人口(常住人口)有2.9名执业(助理)医生和2.8名注册护士。传染病发病率为1406.5/65438+万,死亡率为1.6/65438+万。道路建设:2009年底,全区公路里程1884.438+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95.5公里。截至2008年底,城市道路里程为218公里。

公共事业:2009年集中供水总量3952.4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3.1%。全区303个行政村安全饮水率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

昌平全社会用电量达到3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9.4亿千瓦时,增长10.8%;农业用电量1.5亿千瓦时,增长22.9%;工业用电量654.38+0.24亿千瓦时,增长654.38+0.8%;商业用电量4.5亿千瓦时,增长25.8%。

全年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654.38+60万吨,比上年增长9%;天然气供应总量3000万立方米,增长17%。年末使用液化石油气的家庭有7万户,比上年减少15%。天然气住户7万户,增长15%。全区输气管道达到285公里。

全区集中供热面积31.49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

基础设施:新城规划和城镇规划全覆盖扎实推进,村庄发展规划编制完成。新城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领域建设全面加快。轨道交通昌平线一期完成拆迁任务,开工建设;长翠路、白沙路、昌平新城再生水厂、满静变电站等工程如期竣工;沙河、万德再生水厂、夏涛路、水南路西延等33条道路全面开工;京包高速六环至德胜口路段通车;沙河共花城征地拆迁工作有序进行;高教园区蔡中新校区率先开学;新城东部土地一级开发稳步推进。全年拆迁面积654.38+0.8万平方米,新建回迁95万平方米,开工保障性住房654.38+0.25万平方米。加快城镇危房改造,改造修缮300户农村贫困优抚家庭住房。

新农村建设

2009年,全区“三农”投入25.3亿元,同比增长35.3%。完善“一花三果”等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百合种球国产化、柿子涩加工等一批新型富民产业项目。积极筹备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启动东部精品草莓产业基地建设,有序推进“一园两中心”项目前期工作。新开发标准化果园3050亩,设施农业总面积达3.2万亩。山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8212元,增长9.8%。投入6.7亿元推进110个村“五+三”工程建设,实现102万人投劳,增加劳务收入8099万元。大修农村公路95公里。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开发2.5万亩。新建了一批农村科技、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文化资源享有实现了村村通全覆盖。完成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村总数达到80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式启动。被确定为全市建设都市现代农业服务体系试点。成立农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全年办理农业专项贷款7729万元,将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137个村、5472户。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开通。成立了全市首家农产品联合营销专业合作社。全面落实农村集体重大事项“五步走”决策程序,进一步完善“148”农村民主管理制度。2009年,全区城镇污水处理率为79.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5%,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或优于二级的天数为301天,比上年增加1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2.5%,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环境建设和集中整治深入开展,顺利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新城滨河森林公园项目正式启动,温榆河水系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加快推进。阿苏威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全年,* * *创建环境优美市级镇3个,文明生态村63个。

2009年,全区水资源总量3.28亿立方米,用水总量20.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7%。其中,生活用水量11846万立方米,增长3.9%;工业用水量34071万立方米,增长7.9%;农业用水量34001万立方米,下降7.4%。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59立方米,完成了两项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措施。

全区空气质量二级或优于二级的天数比例达到70.7%。绿化造林任务圆满完成,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4.7万亩,栽植苗木301万株;完成水源涵养林工程0.1.000亩。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为20.9%,山区森林覆盖率为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