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是什么时候成为主要肉类的?在古代,羊肉是最重要的,只有劣等人才吃猪肉。

在中国古代,生活资料匮乏,吃肉基本上是上层社会的专利。普通人只有在节日或生日时才有机会吃肉。而且在古代,牛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牛的社会地位也是历代非常重视的。最严重的时候,要用命去杀牛。因此,从历史上看,中国人对吃猪肉有着强烈的欲望。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是,在禁止杀猪的明朝,猪肉逐渐占据了中国人的餐桌,直到今天。

猪肉的反击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六畜”理论。所谓“六畜”包括马、牛、羊、猪、狗、鸡。“六畜”由五种基本不是中原来的,用于骑乘的马,以及构成中国古代肉类主要部分的鱼组成。其中,牛、羊和猪又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周朝的《礼记》称牛羊猪为“牢”,是只有君主和大医才有资格享用的佳品。至于底层民众,正如汉代盐铁论所说,“非故地饮酒,食肥,祭无酒肉”,通常只能在节假日、庆典时享用。

牛肉虽然是“监狱”之一,但在古代也是用来祭祀和食用的。然而,自春秋晚期出现铁力和牛耕以来,牛已成为重要的劳动工具。历代王朝都一再禁止宰杀耕牛。正如唐武宗所说的“牛是赋有庄稼的,中国禁止人们宰杀”,这使得牛肉逐渐淡出了肉类的行列。至于《水浒传》中吃大块牛肉的描写,真的是梁山好汉对统治秩序的挑战。

除了牛肉,羊肉和猪肉,这两种都在“监狱”里,曾经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平分秋色。汉代有“泽中有猪千头(250头),皆待千户”的记载,拥有“羊千头(250只)”的人也不少,可见养猪与养羊密不可分。

但进入魏晋以后,养猪规模开始萎缩,羊肉成为中国人几千年的主要肉食。南北朝时洛阳的伽蓝曾说:“养羊人是天下第一”。“羊酒”在唐代文人的著述中经常出现,猪肉却很少被提及。这一点从《太平广记》对唐代肉类的描述有105条,羊肉有47条,猪肉只有12条就可以看出来。

就算是佛家居士也不能在太平广记里断羊肉。“唐尧岱,子洲人,常捧金刚经”,但身边有人杀羊,招呼一起吃,他就忍不住吃。这从侧面反映出吃羊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常态。

经过唐朝的快速发展,羊肉饮食在宋代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所谓“苏文煮了吃羊肉”;苏文生,吃蔬菜汤。“宋代御厨一年花羊肉43万斤,猪肉才4100斤。”御厨停用羊肉”甚至成为宋代皇室的“祖家法”。

元朝时,蒙古人入主中原,羊肉最受欢迎。不仅蒙古人以此为主食,汉族人吃羊肉也很普遍。就连韩国流行的汉语口语教材《老七大》也谈到了“煮中国饭”,包括羊和鸡。

但明朝以后羊肉一家独大的局面发生了变化,猪肉成功翻盘。明初永乐遗留下来的一份御膳菜单显示,食材包括羊肉5斤,猪肉6斤,羊肉逐渐没落。到明朝后期,光禄寺留下的宫廷动物数量为18900头猪,10750头羊,猪肉已经后来居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简单地写道:“猪为世间之兽。”

到了清代,“强猪弱羊”的趋势更加明显。每年春节,北京经常宰杀近10万头猪。两千年后,猪肉终于“逆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