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叔叔是诱饵。
虽然是围绕“华夏”一家的悲剧,但康叔叔的主角地位不可动摇。原因有三:第一,康叔叔是连接光明与黑暗两条线索的关键人物。康叔叔是中国家庭求医问药、讲述于霞革命斗争经历不可或缺的媒介;其次,鲁迅笔下的人物可以分为几类,康叔叔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第三,康叔叔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然而,手边的新课本和抽屉里的旧课本,一直遵循着同样的人物分析结论:刽子手和封建统治的爪牙。
有的老师直接给康叔叔贴标签:?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残酷的、残忍的、贪婪的、无耻的。他以杀人为职业,以卖人血馒头为专利。他没有羞耻心,更不用说内疚了。他对群众蛮横恶毒,对革命无比仇恨。他是一个极其邪恶和贪得无厌的刽子手。总之,康大爷是十恶不赦的小人,是反动派的代表。持这种观点的人,目的很明确,用康叔叔这个反动人物的形象来衬托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从而深化主题。
但是总觉得不对劲,总想为康叔叔呐喊。
对小说中人物的分析,多从动作、语言、举止、心理、环境等角度进行考量和综合评价。
在我看来,康大爷应该是社会上的混混地痞。他黑白两道都能吃,邻居们对他的角色视而不见。这样的人物历代都有,在当时那个社会并不少见。没有正当工作,在社会上游手好闲,专门偷鸡摸狗,吃白食,喝白酒,拿人家的钱,为别人消灾,维持生计。给华家提供消息,不仅熟人熟悉,江湖上也有帮助。最好能从主人家得到一点奖励,但是华老栓太老实了,不知道怎么“奖励”,只是在茶碗里多放了一个红果作为褒奖。
这种人朋友多,渠道广,信息好。他知道大街小巷的小道消息,深宅大院的秘密,府衙的消息,阴影都瞒不过他。因此,康叔叔熟悉的家事,夏三的家族忠诚,的狱中斗争,甚至知道如何得到人血馒头。
从本质上来说,康大爷这个形象和华老栓、灰胡子等麻木不仁的人一样,属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但这个看客形象属于另一种看客。
人性的多面性、复杂性和浮躁性,使得鲁迅笔下的人物更具棱角性和伪装性,让人扑朔迷离,捉摸不透。阿q的狡猾和单纯,孔乙己的倔强和单纯,祥林嫂的愚昧和隐忍,康大爷的恶毒和勇敢,都是如此。
不能因为要树立反派形象,就把所有的厕所都套在他头上,让反派穷凶极恶。这种极端的做法显然行不通。
江洋大盗,再邪恶,也会有孝顺的一面,对老母亲百依百顺,对心爱的女人百依百顺。个性是一种组合,而不是单一的片面。
而且一个人的语言有他固有的特点,以为康大爷是刽子手,半夜叫“这个老东西”,大白天却亲热地叫“老栓”,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只会让人觉得牵强附会,为了让人物彻底邪恶,不惜平白无故地堆起罪名。把人彻底分为好的坏的三类,康大爷必须且无疑地被归为反派,他也必须被认定为黑帮。
江苏职校最新的文化课教师用书,并没有正视这些争议问题,而是刻意回避,大概是不想“找麻烦”,更不想纠缠。这正是“死教材”的样子,最终也不可能是“活语言”。
在我的课堂上,我的学生只是喜欢讨论这个话题。问题刚抛出,就像往平静的水里扔一把面包屑,马上就有鱼争食,搅得一池水。几个女生振振有词地指着书,撸着胳膊袖子,捧着自己的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间,班上开了锅。我在前面微笑鼓励,不遗余力的挑事,别有用心的鼓励。一边是词穷,一边是不讲道理。看到大部分人的观点与教科书上所谓的引导背道而驰,渐渐变成了我的同类。康叔叔是诱饵,不是饲料。很开心的拿出自己收藏的几盒喜糖奖励大家。
能够睁着眼睛看书正是我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