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古钱币?

如何辨别古钱币的真伪?

首先,要弄清楚假钱是怎么做的,了解这个过程并不难。

伪造古钱币一般分两步:第一步是造钱坯,第二步是“假”,也就是造假。

造钱坯的主要手段是铸、刻、挖、拼接。

第一,所谓铸造,就是用真钱做模具,把铜变成沙子来铸造新币,市面上出现的大量伪造的珍贵钱币,都是这样制造的。

还有一些所谓的“杜撰钱”说历史上没有这种钱,但钱商扬言,这种钱是为了赚钱而“出谱”的罕见产物(古代钱谱中没有记载的叫“出谱”)。欺骗收藏者。这种钱就是在做钱模型的时候,刻一些不同于常见的字。然后翻过来。比如笔者曾经在一个春友处看到一把“九字刀”,和一般的“六字刀”没什么区别,就是多了三个字。它的铁锈色和书写气息非常接近六字刀,铸造非常精细,极具迷惑性。要不是钱币专家反复鉴定,确认为“捏造货币”,很多人都上当了。

笔者还有一本“端平元宝”(见图)就属于这种“赚钱”。十环看了段平元宝钢的钱,却没有谱。根据马定祥的注释,丁《历代古钱图说》批评说:“端平元宝环十大铁钱少见。”说明只有这种形式的铁钱,没有铜钱。如果有铜钱,那一定是铁母。但这钱,字平淡,锈色可疑,身歪斜,绝不是母钱。

用真钱铸造的假钱,不容易被技术熟练的人看出来,但如果仔细分辨,还是能看出人物的笔画比较粗,纵、横、左、右的细节模糊。铜也有区别。翻砂时,原真钱上的锈斑印在砂型上,原铸假钱坯有原锈铜块。通过比较图片中的两个刘桦,文字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市面上看到的假币大多很容易识别。有些是极难判断的,比如一个“国宝”文字和铁锈色。不容易看出问题:一件元代珍品“中通元宝”篆书小平要价2000元,做工也很精细。两块钱的细节有疑点。这些会通过进一步的测试方法和几位学者讨论,不要轻易成交。

二、刻字的方法就是从普通古钱币上刻上一两个字,使之成为稀有贵重的钱币。比如五铢,把五个字的两条竖线拿出来,改成“三铢”。把“大观鲍彤”小平改成虚构的稀世钱币“大同鲍彤”。把“三字刀”中间的字刻出来,加上字,就成了珍贵的“六字刀”。刻制后会按照老方法使用,往往很难识别,需要特别小心。

一些有标记的钱币也是如此,如在普通的“简牍鲍彤”背面穿上“川”字,用流动的铜刻上星月图案。把普通的开元钱换成汇昌开元的“稀有”产品,等等。

3.挖补法:在普通钱币的票面上挖出一两个字,然后用油漆、胶水或焊料补贴其他钱币上的字,以提高其价格。这种假币经常会迷惑一些行家,因为字比较老,铜基本一样,一时难以识别。丁主编的《历代钱币图说》第49页上,刻有一枚背面有日月标记的半两钱币。而“两对”和“半对半”都是挖补伪造的假钱。当时,和这两个钱币专家都被骗进了钱币排行榜。说明这种制假手段有多高明,如果也用来伪造“五五”“泰铢”等钱币,收藏者更要注意。

《历代古钱图说》中的“亮亮”和“半半”钱是假币,这是马定祥先生在注释中指出的。由于谱上有拓片,很难判断伪造的方法。初步推断属于“挖补”是因为如果除以二分半再焊,其痕迹明显,而丁、戴两位弹簧界的老前辈未必会犯此错误。很难得出这个结论,因为原币没见过。

一般拼接时常用锡焊或银焊,有的把原来的钱切掉一部分,再焊一部分另一个钱来换钱文。有些是两个相同的硬币被磨薄,然后焊接在一起,成为一种罕见的“回绑”硬币。

假钱完成后,下一步就是“做旧”。“做旧”主要是上色,画假锈。

古钱币的锈色一般有“坑锈”、“汞古”、“传世”。“生坑”有红、绿、蓝、黄等氧化锈色,有的薄而厚,有的均匀,有的参差不齐。伪造假币的人下大力气去锻锈,冒充“坑”的人也不少。方法是将钱坯加热,浸泡在不同浓度的酸和盐中。一两天后,就会变得“五彩缤纷”。要么用胶水和松香混合颜料,要么用油漆涂抹,再用细砂纸打磨,就成了不同颜色的“生坑”。

“传世”是指长期未被埋藏或出土,经人反复摩擦的古代铜钱。明亮的光泽,油黑色或纯绿色,纯绿色。假币一般是用油烟熏黑,或者涂上黑漆等包装,然后打蜡抛光。

还有一些造假者,把假钱腌制后,埋在土里,锈一段时间后拿出来,冒充“坑”。

“水银古”,颜色乌黑发亮,很像黑色背景上涂了一层水银,有很强的反光感。这种铁锈色一般很难造假。

知道了伪造古钱的方法和过程,也就能找到鉴别真假的方法。

区分大小便主要是区分形状和听声音。

区分形状的方法之一是区分字符。文字首先看“气息”,“气息”就是风格和韵味。不同时期的钱币人物有不同的文笔风格和魅力。比如先秦以前的文字叫“金文”、“大篆”,是布币、刀币上的文字。秦朝统一六国后,用的是《小篆》。这两种篆书是不同的。前者更为简洁厚重,笔触曲折。如果刀布上出现“小篆”的字体,就值得怀疑了。此外,王莽的“布”用的是“挂针印”,北周三品用的是“玉罗纹印”,唐代钱文用的是隶书,北宋钱是用印、官印、官印、公章的“对钱”。这些我见过很多,比较熟悉,所以对他们的钱文风格也能有所了解,看到“编造”出来的假钱也能认出来。例如,有一个“元佑元宝”。经查,该“元宝”并非北宋元佑年间铸造(因钱文不允许重铸“元”字),且“元”字较钝,其他三个字与北宋钱丰不同,可断定为假币。

区分文字要看钱面上文字的构成,是否协调统一,文字在雕刻拼接时往往是截然相反的。字不和谐,就像书法。如果不是同一个人写的,书的风格就会不一样。

看钱文,还要看字迹是否清晰。铸钱的时候要用真钱做模具,用的真钱不是雕娘,一般都是磨破的。假币翻了出来,虽然铜钱很新,而且字迹模糊。所以,每当遇到字迹模糊的稀有货币,就要注意了。这枚“永通全保”钱不仅是虚构的钱(是假的南唐古钱,当时的珍币中有“永通全保”,大小形状与此钱相似),而且书写风格也不统一,隶书三字,篆书一字,字迹也很模糊。比如“通”基本属于分篆,但“之”的笔画也是有歧义的。有钱币收藏者可能会问:“真钱经过长时间的磨损会模糊,假钱字迹也会模糊。两者区别如何?”

其实这个不难区分,主要指的是钱体钢的磨损。真钱字迹模糊,可以肯定的是整个钱身同时被大幅磨损,两者应该是同步的。

如果钱的铜体比较新,造型比较完整。而且如果字迹模糊,可以确定是新转的假币。

第二种区分形状的方法是区分铜锈。坑里的锈有很多种。颜色分为黄、红、蓝、绿、黑等。有的是全青锈,有的是部分锈,有的是锈迹斑斑。

一般来说,越近的锈度越松越浅。很多传世的钱币没有铅色,但是颜色很深,很简单。虽然有些打磨的很亮,但是铜和普通新钢的区别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埋藏数百年的古钱币,由于地下湿气的长期侵蚀,腐蚀很深,往往渗透到钱币内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这种锈,被古代钱币收藏者称为“骨锈”,不仅用手无法清除,用金属工具也无法清除。

汉唐以前的布币、刀币、生坑出土的钱币,多是这种“骨锈”。如果我们碰到这种钱,拿在手里,用手指甲或者火柴棍轻轻一抠,就会掉下来,露出铜钱的颜色,很可能是假钱。

很多假币,因为经过了酸和盐的浸泡,锈色呈“粉绿色”,锈层薄、亮、刺目,容易识别。

有的假币有胶、油膝、油漆生锈,但质地粗糙,既不细腻,也不均匀,是小颗粒或糊状堆积物。专家称之为“疙瘩锈”,用指甲使劲挖,露出了原钢的底色。这也是辨别真伪的有效经验。

识别假币要看铜的质量。不同时代的古钱币是用不同的铜铸造的。从春秋战国到汉魏,主要是青铜。明清钱主要是黄铜。唐宋以后各代也用白铜。新疆清代曾用紫铜铸造钱币。

铜的颜色有白、黄、红、青,主要是因为铜合金的成分不同。纯铜很少用于铸造货币,它与锡、锌、铅等金属混合在一起。掺杂有色金属不同,铜币颜色也不同。

每个朝代都有严格的铸钱比例公式。所以观察铜色也是辨别古钱真伪的一个方面。比如现在市面上卖的很多刀币、布币,在锈色下面都能看到。秦朝以前的硬币都是青铜的,可以肯定是假货。

正因为如此,一些聪明的伪币制造者在铸造先秦时期罕见的刀布时,用铜熔化三枚普通钱和半便士。这样就变成了青铜刀布,很难识别。

另一种辨别古钱真伪的方法是除了用眼睛看钱文和铁锈之外,还要听声音。

古钱币越老,扔在水泥地上发出的声音越沉闷。一般刀,布,琴半都是静音的。明清以前钱少,尤其是清朝,只持续了一两百年。硬币投掷碰撞后,声音明亮。

如果把齐的“六字刀”和秦的“三孔布”扔在地上,声音会很亮。值得怀疑。

总之,鉴别真假币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如果有一些书法、冶金铸造、化学方面的知识会更方便,省去了很多麻烦,然后可以熟悉各个朝代铸钱的历史背景。

事实证明,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通过长期实践、反复探索、积累经验,最终掌握了规律,成为专家。